什麼是肯尼迪病

應肯尼迪病友會的要求,讓我寫一篇介紹肯尼迪病的科普文章,以便上報國傢“罕見病發展中心”。為此,我閱讀瞭較多的國內和國外的資料,將這些資料的內容融為一體,化繁為簡,寫瞭下面的材料。此材料已上報“國傢罕見病發展中心”。希望病友們能夠將此材料在網上廣為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肯尼迪病!! 肯尼迪病,學名為“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X-linked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是一種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下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均可受累。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肌無力,球部(就是延髓部分)、面部及肢體肌萎縮,晚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少病人晚年常因吞咽,呼吸能力衰竭而死亡。由於這種疾病和運動神經元病( “漸凍人病”)都是神經元的死亡引起的,一些癥狀也相似,因而早期誤將這種病歸為運動神經元病(“漸凍人病”)。 1964年,美國一個姓肯尼迪(Kennedy)的醫生確定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和運動神經元病有著發病原因,遺傳性狀,臨床表現等方面的很大區別,從而將其獨立為一種疾病,簡稱為肯尼迪病(簡寫為KD,美國在2014年舉行瞭紀念肯尼迪病發現50周年的活動)。 研究表明肯尼迪病的病因是由於病人體內雄激素受體(AR)基因發生瞭病態的突變,當該病變的受體與雄激素結合後,就會進入神經細胞,並由細胞質位移入細胞核,由於病變的,不正常的受體與雄激素結合後具有毒性,從而造成神經細胞變性死亡。死亡的數量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明顯表現出肢體近端肌肉和舌肌的萎縮、無力。人體終生都要分泌雄激素,它們不斷地和病變的受體結合產生毒性,這就造成死亡的神經細胞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重。由於發病與體內的雄性激素有關,因此具有發病基因的婦女和兒童因體內雄性激素很少而不會發生明顯的病狀。發病的都是成年以上的男性。(2016年美國的辛西婭.喬丹博士提出瞭一種不同的病理,由於目前系一傢之言,本介紹仍用原有的病理解釋)在發病前,也就是神經細胞死亡數量還不很多時,病人的表現和正常人一樣,隻是手部略有顫抖,不知道患有肯尼迪病。一旦發病,神經系統已經損傷比較嚴重瞭。大多數病人發病最先從雙腿開始,出現走路困難,極易疲勞,隨著病情緩慢地加重,上臺階會變得很吃力,下蹲或者坐的低矮時站不起來;也有少數病人發病初是雙腿和上肢同時出現乏力和肌肉萎縮。 發病的時間因人而異,差別較大。據現有的資料記載,目前發現出現明顯肌無力癥狀而發病的年齡,最小的25歲左右,最大的65歲左右。 日本對223例肯尼迪病人調查觀察到的現象為:出現手部顫抖的平均年齡為33歲;出現肌肉力弱的平均年齡為44歲;上樓需要扶欄桿的平均年齡是49歲;需要拄拐杖的平均年齡為59歲;開始坐輪椅的平均年齡為61歲。病人在65歲左右死亡的比例略高於非病人,但不顯著,因人數少,無統計學上的意義。 肯尼迪病的發病基因在男性性染色體的X染色體內。因此,根據遺傳規律,該男性結婚後,妻子如果沒有肯尼迪病的基因,則生的男孩因為隻接受瞭父親的Y染色體,故而不可能染病,而女孩則接受瞭染病的X染色體。但是女性不發作肯尼迪病,因而成為隱性的遺傳基因。該女孩成年結婚後,如果生育男孩,這個男孩則有一定的幾率接受母親的有病的X染色體,從而患有肯尼迪病;而生育女孩則有一定的幾率也接受母親的有病的X染色體,從而繼續保留並向下一代遺傳肯尼迪病的發病基因。由此可知,發病的肯尼迪病人(男性)都是母親遺傳給的發病基因。 目前,我國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醫生和科研人員已經研究出一種方法,可以使攜帶肯尼迪病基因的婦女生育時不再繼續向下一代遺傳。但是,由於我國各地醫療技術水平的巨大差異 以及貧困人口的存在,許多病人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不知道自己攜帶肯尼迪病的遺傳基因,因此,每年仍然有不少攜帶基因的男女嬰兒出生。 肯尼迪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2人/10萬人。在我國估計有2萬人左右,日本大約有二千人左右,美國三千人左右患有該病。由於患病人數少,因此肯尼迪病被公認為罕見病。 肯尼迪病的診斷僅靠病狀有時會造成誤判。判斷該病的所謂“黃金標準”就是基因測量。在人體位於Xq11-12的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上。肯尼迪病患者AR基因第一外顯子一段CAG重復序列異常延長。我國健康人這段序列的數目從11~33次,平均21次,而肯尼迪病患者這段序列的數目從37~62次,平均46次。測定病人的CAG重復數即可判斷是否患有肯尼迪病。 作為一種基因遺傳疾病,目前尚無治愈的可能。現在人們探索的治療方法主要目的是阻止或者減緩病情的發展。有幾種藥物進行瞭動物模型試驗以及病人臨床試驗,但都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 早期人們試驗使用薑黃素。這種藥物在轉基因出現肯尼迪病癥候的小鼠試驗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病人臨床試驗卻沒有作用。 後來人們根據發病是雄性激素與受體兩者結合引起的原因,采用瞭減少人體雄性激素分泌的化學“去勢”方法來達到減緩病情的目的。使用瞭度他雄胺(Dutasteride)、亮丙瑞林(Leuprorelin)等化學“去勢”類的藥物,但是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當前正在研究的新藥有薑黃素類的衍生物ASC-J9,ASC-JM17,海藻糖以及熱休克蛋白等。這類的新藥研究主要由美國和國際著名的制藥公司,如諾華公司合作進行。有的新藥已完成小鼠模型試驗。臨床病人試驗2015年開始,預計至少1-2年後才有試驗結果。 現在我國治療肯尼迪病的藥物,有些醫生仍然推薦亮丙瑞林。因為早期和近期日本進行的兩次使用亮丙瑞林的臨床試驗人數較多,試驗報告給出瞭較好的效果;後來雖然有的論文試驗否定瞭這個藥物的作用,但是由於試驗的病人較少,統計數量不足,因而存在爭論。一些研究者認為不能做出十分肯定的結論。而且在否定試驗中,發現少數發病時間短,且體內雄激素濃度高的病人使用這個藥物有一定的效果,隻是病程長的病人無效。因此,醫生建議一旦發病,盡早使用該藥物較好。需要註意的是,亮丙瑞林是“去勢”類藥物,年輕已婚的病人註射後會減弱甚至失去性生活能力。不過,這一現象是可逆的,隻要停止註射,三個月後,性能力會恢復正常。綜上所述,亮丙瑞林可能隻適用於剛剛發病不久,病狀較輕,夫妻雙方願意放棄性生活的病人。 亮丙瑞林價格較貴,在我國不少省份不屬於醫保資助的藥物,需要自費。而且病人一旦使用這個藥物,就必須長期使用。每四周註射一次,每針2,000元左右,註射至少3-7年,經過與類似病人的對比才能見到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則需長期註射下去。病人的經濟負擔很重。這個藥註射以後,有的病人副作用很嚴重,病人需要承受一定的痛苦,為緩解副作用,還需服用輔助藥物,一個月至少花費三千元。希望政府部門對病人的經濟負擔給予減免政策上的考慮。 肯尼迪病是一種發展和惡化很慢的疾病,患者不必過於悲觀,隻要平時註意飲食的營養構成,合理與規律的休息,並適當的活動,但是又不要運動量過大引起新的神經和肌肉的過勞損傷,對病人壽命的影響並不很顯著。但是日常仍然要忍受病狀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特別是晚期因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帶來的的惡劣生活質量的煎熬。在國內外還是有一些壽命達到80歲以上的病人。目前我國肯尼迪病人壽命最長的紀錄是江蘇省蘇州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一個病人,肯尼迪病程40年,90歲離世。 隨著醫學、醫藥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相信不久發現或找到有效阻止或者減緩肯尼迪病情發展和惡化的藥物一定能夠成功。那時,不僅能夠通過優生優育避免病兒的出生,而且對具有肯尼迪病傢族史傢庭已經出生的男性兒童,可以通過盡早測定基因中的CAG重復次數,判斷出是否成年後會發生肯尼迪病,並盡早使用阻止藥物,就一定能夠預防這種遺傳疾病的發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