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貨丨推薦人越牛越好?

2023申請季即將開始,同學們又要面對如何選擇推薦人這個永恒的問題。

“推薦人是不是Title越大越好?”

“海外院校/C9名校有相識的教授,可以嗎?”

“隻有牛推才有用吧?”"……"

推薦信的作用

推薦信是僅次於簡歷、個人陳述、Essays的申請文書,以旁觀者的視角介紹申請者,給出客觀而真實的評價,對申請來說是一個必要的補充。校方通過推薦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學生多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從而盡可能全面地做出判斷。所以一封恰當的推薦信可以錦上添花,值得同學們好好斟酌。

理想的推薦人

很多學校對推薦人人選一般都會給出簡單的基本要求,比如MIT針對在讀學生和已工作的申請人提出瞭不同的要求,同時指定推薦人中必須有一位是能夠評價學生量化能力的:

哥大明確提出傢人或朋友不適合做推薦人,推薦人需要能夠對申請人在學術表現、潛力、職業等方面做出客觀的評述:

結合院校的基本要求和歷年來的申請經驗,大傢在確定推薦人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 推薦人對你的瞭解程度

絕大部分的推薦信提交系統裡會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 認識申請人多長時間?
  • 是如何認識的?

認識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推薦人對申請人的熟悉程度,時間越長,那麼推薦信反映的內容會更加被認可;如何相識,決定瞭推薦信中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以及推薦人是否有資格來對申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那麼回到開篇的問題,如果推薦人的Title很大,或者某知名高校教授,但是與申請人實際的交集很淺或者完全沒有,那麼推薦信寫的再好,也缺乏說服力。因為推薦人“牛”,並不能代表或證明你的能力就一定很高。

所以,我們一般會建議同學們優先選擇與自己學術、實習、實踐發生過密切直接聯系的推薦人。同時,推薦信反映的是正向的內容,申請人在推薦人的課堂、科研或者實習實踐的表現隻有是優異的,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正面的推薦,推薦人也才會樂意幫助推薦。我們之前遇到過一些同學由於表現欠佳,推薦人拒絕推薦的事例,所以這裡也提醒各位同學,爭取平時好好表現。

  • 推薦人能夠給與的信息量:

以MIT為例,校方需要推薦人在推薦信中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說明:

也就是說推薦信的內容需要反映上述內容,這才是學校想看的。所以,除瞭熟悉程度以外,我們就需要考慮,作為推薦人能夠給予的信息量有多少。大傢常會考慮的推薦人大概有這麼幾類:

  • 與申請專業相關的課程老師/教授
  • 實習時期關系較為熟悉的上司
  • 參與科研項目的導師
  • 申請院校的教授

每一類推薦人的推薦信實際上反映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我們應該結合申請的項目進行篩選,推薦人如果能覆蓋申請人做過的不同的事情,那麼推薦信中反映的內容也可以更加多角度化,進而更好地反映出推薦人的亮點。

如果隻能簡單說課程拿瞭多少分,那就不用重復瞭,如果推薦人與申請人的交集很難呈現出學校所希望看到的信息或者與申請項目相關的信息,那麼就說明該位推薦人並不是最合適的。比如現在有部分同學會參加海外名校科研項目,課題很好,教授背景也很牛,但是如果自己沒有表現亮眼,推薦信的內容又比較模板化,真心地不建議使用這封推薦信,寧可多花些精力思考這份科研本身能夠給申請帶來的“能量”。

  • 推薦人的名氣

我們前面提到過,僅看名氣是不可取的,如果瞭解程度以及給與信息量都能夠很契合申請需求,同時又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成就、名氣,那麼這是比較美好的搭配,也勢必會多加分,否則名氣對申請來說就是無法發揮其最大價值的。

聯系推薦人並確認推薦

如果是自己比較熟悉,並且經常溝通的推薦人,那麼就比較容易確認,如果平時裡聯系比較的少,建議溝通的時候可以提供以下基本材料,簡單的介紹自己,這樣推薦人能夠盡可能瞭解你,從而考慮是否願意推薦:

  • 簡歷:瞭解申請人基本的學術、實踐經歷等
  • 推薦信要求:比如額外需要的推薦信表格、提交時間要求等
  • 個人陳述:瞭解申請人的Career goal、申請初衷和所做的努力等
  • 準備申請的項目:項目名稱、數量、特點等
  • 成績單:課程以及分數

每位同學面臨的情況或許不同,但是總的原則是相通的,預祝各位都能找到合適的推薦人。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繼續探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