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之亂資料整理

時間為875年-884年,重要節點為:

875年起兵投王仙芝,879年取得廣州,羽翼已豐,880年強渡江淮,虎入羊群,881年進入長安,稱帝大齊,883年4月出長安,6月圍攻陳州。884年春陳州兵敗,一路東還,夏六月為外甥林言所害。

黃巢

唐科舉卷子不封名,因此主考官可以徇私。懿宗至唐末期間知貢舉中進士科出身者,百分之64為士族,出身寒素者百分之3,世傢大族互相婚配聯盟,往往錄取自己人。殿試時還要宰相和皇帝挑選,王凝為宰相時取一寒門為士,世傢們請托被他拒絕,於是合夥將他貶為商州刺史。(舊唐書-王凝傳)

導致世傢子弟們父子幾代進士的情況到處都是,他們之間兒女結婚、互相幫忙,喝著茶蹴著鞠就把天下寒士逼回田裡去瞭。科舉已經是晚唐社會下層人唯一的出路,如此堵死,許多人空自餘恨。

儒生李山甫多次不第,投充李從訓幕下,襲殺宰相王鐸。李振多次不第,投充朱溫幕下,殺盡南衙重臣,史稱白馬之禍。黃巢屢次不第,心境逐漸從“蕊寒香冷蝶難來’的沮喪,變為‘我花開後百花殺’的宣泄和憤恨,造成後來不理智的情況出現。

高駢幕僚崔致遠說黃巢雖然世代私鹽販子,但隻是富裕農民,並非大族。

皇帝:

唐僖宗李儇862年出生,母親是貴妃,死於866年。(xuan)12歲即位,873-888年,唐懿宗第五個兒子。喜歡騎射、劍槊、數學,也喜歡音樂,好踢足球和鬥雞,喜歡和諸王賭鵝,與世傢子弟年齡相仿的一同遊戲,(上與內園小兒相戲)。尤其喜愛打馬球。陳敬瑄靠在大明宮清思殿前一場馬球比賽中獲勝而贏得瞭西川節度使之位(擊球賭三川,資治通鑒卷253)。

田令孜伴隨他從小長大,李儇稱之為‘阿父’,即位後田令孜逐漸權傾朝野。一開始是唐懿宗駙馬韋保衡,後來是擁立唐僖宗的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後來是田令孜。

韋保衡殺康承訓,導致劉巨容認為“公傢多負人”,因此養寇自重,放走黃巢。

朝廷制度:

三省:

  • 中書省,首為中書令,正二品,西漢時為宦官,整理禦前文書檔案,曹魏開始漸由常人做,參議朝政,演變至明朝為內閣首輔。
  • 門下省,首為侍中,秦時為宰相部屬,漢為虛官無實權,僅代表可以出入宮禁。北朝時天下事政出門下,唐時負責審閱、簽署詔令和奏折,有封駁權。雅稱納言、黃門監。部下為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880-882年天下六個侍中,一個為黃巢部下趙璋[1],其他五個為王鐸,陳敬瑄,高駢,韓簡,李可舉。
  • 尚書省,首為左右兩個尚書仆射,秦時管理少府[2]文書,漢武帝時職責改為傳達皇帝命令給宰相,遂涉及中樞政治,光武帝時“天下事歸尚書臺”。
  • 侍中、中書令可稱為宰相,尚書仆射封"同中書門下三品"也算宰相。

柏楊宰相論:侍中、中書令為實權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二級宰相,參知機務、參掌機密、參知政事、參謀政事等為三級宰相,權力依次減小。

錢穆宰相論:漢宰相領袖天下,唐宰相類似於委員,各自領著當時重要部門,幾個宰相開會討論政事。

三省起初平衡,互相節制,但唐高宗中書令裴炎把政事堂從門下遷往中書,導致中書省強化,門下削弱,李林甫專權後,尚書仆射不帶同平章事官銜就不是宰相,不能赴政事堂參政,尚書省徹底廢掉。

唐肅宗以後,侍中、中書令基本不再單獨授予,意味著三省失去瞭宰相權力,同歸於盡。肅宗以後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才是宰相。

宰相九人眾:

使相五人眾:[3]

黃巢宰相四人眾:

  • 崔璆,清河崔氏,同平章事。
  • 楊希古,弘農楊氏,同平章事。
  • 尚讓,中書令。
  • 趙璋,侍中。

六部:尚書臺和六部掌握實權,北齊以來的之九寺五監基本廢掉,但未裁撤。

北司:內侍省在官署群落最北,因此稱北司,甘露之變後宦官大殺士人,一度導致“天下事皆決於北司”。

南衙:其餘官署在北司之南,泛指宰相為首的朝臣。

三省同歸於盡後,朝臣和宦官的爭鬥再次達成瞭權力平衡,被稱為南衙北司之爭,現代稱中樞二元決策體制。內廷翰林學士、樞密使、神策軍中尉權力鬥爭,外朝牛李黨爭,世傢和寒門的分化。

但唐懿宗被擁立的過程中,神策中尉脫穎而出,從此鬥敗瞭樞密使和外朝,權傾朝野。

唐懿宗之後,平衡被打破,雙方鬥爭激化,如永貞革新,甚至兵戎相見,如甘露之變,最後朱溫先盡殺北司宦官,後大殺南衙重臣,二者同歸於盡。

禁軍:

長安南為皇城,北為禁宮,所以南衙演變為守城,北衙演變為守宮,因此北衙更親近權力中樞,歷次政變都是北衙軍被調動。

南衙十六衛天寶以後府兵制崩潰,十六衛名存實亡。有的給勛貴當童奴,有的做生意,京師人人看不起,以至於互相拿侍官當罵人的詞。(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角牴、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州縣地方武裝稱為團結兵,邊關藩鎮募兵為長征健兒。

北衙十軍,是中晚唐政治鬥爭的常客,但腐化不堪,安西名將封常清豪言壯語說自己可以“走馬京師,獻逆胡之首於闕下”,計劃募兵討伐安祿山,結果率領諸軍出關後便“言叛軍不可當”,退保潼關,諸軍風聲鶴唳,數百裡路上丟棄瞭無數盔甲糧食和器械,

左右神威軍元和八年廢入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元和二年裁撤。

神策軍:

當時關中最強悍的武力,763年魚朝恩合並西北勁旅所成。由天子直屬,朝廷官員不得管理,京師地區禦史因神策軍營遍地都是而不再出巡斷案,803年監察禦史崔遠進入神策軍中,被罰杖四十,流放崖州。

統帥為護軍中尉,由宦官掌握。工資高於其他軍隊數倍,而且常常有賞賜,因此多為有權有錢的豪富子弟充斥,寒門無從進入。經常“角抵、雜戲”,負責營造皇傢宮闕,人數十五萬人至十八萬人。

貞元已後,(神策軍)中尉之權傾於天下,人主廢立,皆出其可否,事見《宦者傳》也。(舊唐書)

黃巢入關後大肆潰敗,成建制被消滅。田令孜在西川重新招募瞭一批。唐昭宗時脫離控制,隨後唐朝滅亡。

千牛備身,雅稱左右奉禦,皇帝侍從,正六品,持千牛寶刀。世傢子弟年少貌美之人擔任,花鈿繡服,綠衣,執象笏,是世族子弟仕途的良好起點。

雄邊子弟,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設置,兩百戶取一人,受武裝訓練,平時務農,有事則戰。同時設置精兵稱為南燕保義、保惠,兩河慕義,左右速弩;騎士稱為飛星、鷙擊、奇鋒,流電、霆聲、突騎,共組成11軍。

玄甲軍,李世民部下,後不見記載。(新唐書,兵制)

定遠軍,唐德宗時期廢入左神策軍。

禦史臺,又稱憲臺,兩京都有,禦史大夫往往開缺,次官禦史中丞為實際首領。節度使多領禦史臺官銜,稱為外臺。

全國分為十五道行政區,即開元十五道,是733年唐玄宗將貞觀十道細分的結果。元和年間開元十五道基本失去現實意義,被新的藩鎮格局頂替瞭行政區劃。

藩鎮的變化:

  • 節度使,一開始是天寶十節度,軍事職位,賜旌節,漢代持節者可擅殺兩千石以下官員。旌以專賞,節以專殺。通過兼任營田使、度支使的方式吞並瞭地方的財政權力。
  • 觀察使,唐玄宗設,類似禦史,考察郡縣官員政績的優劣,雅稱廉使。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往往兼任轄區觀察使。
  • 防禦使,要害之地設置防禦使,掌兵權,有些觀察使兼任防禦使,就等於青春版節度使。可以達成藩鎮成就,但不持節,權力比較小。

晚唐制約節度使的方法:監軍太監和將佐聯合,可以左右節度使廢立。如唐德宗時監軍宦官俱文珍聯合將佐李萬榮,奪取瞭劉士寧的汴宋節度使之位。

節度使在長安設置進奏院,朝廷在藩鎮設置監軍,雙方以此聯系。

程志:安史之亂後朝廷通過藩鎮實現控制地方,黃巢之亂前夕藩鎮還是聽從號令的,長安陷落後才變臉。節度使權力和地位自唐德宗以來越來越不穩固,部下牙兵和將佐蠢蠢欲動,唐僖宗時期節度使許多人和部下發生矛盾,依賴朝廷支持。黃巢之亂和災害加劇矛盾,藩鎮內部迅速刀兵相見,許多節度使十年內數次換人,最後導致上臺的都是整合瞭內部力量的人,得以肆無忌憚對外擴張,開始瞭五代的序幕。

節度使們為瞭鎮壓牙兵,大肆增加侍衛親軍,五代十國雄主們的禁軍都是從此而來。

朱溫盡殺宦官時也下令藩鎮們殺死監軍太監,除部分和節度使合作、名聲清正的宦官未死外,其餘大多伏誅。

起義原因

兩稅法的崩潰:

780年以後朝廷號稱兩稅以外其餘一概廢除,但實際上並未廢除反而增多,茶鹽酒鐵四稅導致四物價格飛漲,唐民眾生活習慣也被改變,口味普遍變淡,戒酒,喝茶的習俗本來田間地頭最為普遍,但也被遏制。

關東天災

天人感應論:

天人感應論導致災害傷害朝廷權威。百姓和群臣惶恐不安,恐懼天罰,有時政治因此受到劇烈影響。

士民認為如果領導者賢明,那麼蝗蟲過境也不會傷害莊稼。

黃巢時主要旱災,蝗蟲,洪水,頻繁災害導致民眾和士人相信在位者德行有失。

唐文宗時甘露之變失敗,被宦官控制,同時水災和瘟疫在華東橫行,瘟疫持續數年不止,死亡慘重。大和二年十一月宮苑火災,半為灰燼,昭德寺南邊住瞭許多宮女,翻墻逃跑,但很多人不會翻墻,燒死數百人,群臣上奏要求唐文宗整肅朝廷,以回應天罰。災難頻發,唐文宗因此一度計劃退位。

天災來臨時,皇帝的六對策:

避正殿,大明宮含元殿、紫宸殿、宣政殿為正殿,各項事務都在三殿完成,災害時皇帝會前往延福殿前東廊等地辦公和朝會。晚唐時多避去延英殿,延英召對慣例因此產生。

避正殿的激進方式就是退位和辭官,唐文宗計劃退位,宰相等人也紛紛乞罷相。武則天做皇後時,咸亨元年旱災,她替丈夫承擔天罰,說是自己的緣故,請求離開皇後之位,天下獨一份的膽魄。

太子地位也受到關註,唐儲君31人,19人最終登基,為總數百分之61.3,順宗久病不愈,永貞革新造成動蕩,許多人怕仕途中斷,滿腹委屈。京師又連月陰雨,泥濘難行,運輸成本提高,物價飛漲,災害天譴說大肆流行。群臣和皇帝立廣陵郡王李淳為太子,並更其名為純,不久後晴天,冊立儀式當天,眾人都認為轉運的時候要來瞭,有的甚至感動的哭泣,中外欣喜。

宰相的地位也不穩固,兩漢時期因災荒頻繁罷相,國相的責任是國政軍務,和調和陰陽,統和天人。武則天時期秋天有梨樹開花,召宰相說這是祥瑞罷,宰相杜景全說這是陰陽不調和,是臣的過錯,於是磕頭請罪,武則天誇其真宰相。

唐文宗時期下詔批評宰相們不是賢才,貪婪殘忍,導致陰陽失調,水災旱災。唐中宗時期封蘇環為尚書仆射,按唐代慣例,朝官升職應該宴請皇帝,蘇環卻不舉辦燒尾宴,說宰相調和陰陽,如今饑荒,我這個宰相不稱職,不敢燒尾。

唐代宗時災害發生,魚朝恩召集百官說宰相和元氣,管理生靈,現在水災旱災交替,糧食轉運困難,皇帝睡不著覺,宰相輔佐幾把毛瞭,不退位讓賢,‘默默尚何來乎?’禮部郎中相裡造說實權在你,宰相無權,你的鍋何必歸給宰相?魚朝恩憤恨說‘南衙朋黨’,拂袖而去。

同時皇帝會認為自己親近小人、遠賢臣導致災荒,因此會核查官吏,有時候會造成政治鬥爭激化。

一是把政敵下放到地方,開元十二年山東幹旱,宰相張說趁機說山東長官不稱職,蒼生不寧,把王丘等人派往山東充任刺史,離開瞭權力中心。

二是指責對方失德導致災害,天寶十三年,京兆尹李現不依附楊國忠,當年雨災,楊國忠順應天譴論,說雨災這是李現的錯,將其貶為零陵太守。

減膳,唐文宗曾命令宮人糧米、馬匹消耗都減半,百官的飯食也削減。

有時候會放出一部分宮女,唐肅宗時期一次性放內人三千,文宗時期一次放內人一千,聽憑嫁娶。

高宗時關中災害,動蕩不堪,命令太子監國,自己帶著群臣前往關外富糧處暫住,以緩解糧運壓力。

閉坊,關閉坊市和路頭,乞晴就關閉北頭,乞雨就關閉南頭。敬宗時期規定以後每陰雨五天以上,就命令坊市關閉北門乞晴,晴天三日後才可以打開。

乞晴時不許女性入街市,並且蓋住井口,收葬骸骨,抑制一切陰性。乞雨不許男性入街市,並且令民間不得明火,必須吃寒食,抑制一切陽性。

唐莊宗時期命令河南府閉坊,畫龍乞雨,並東都宰臣前往各廟燒香。地方官乞雨讀祝文時如果讀錯,就代表不詳,有的因此下獄,眾人也會感覺慘然。

祝文格式

乞雨時設立壇場,齋戒沐浴,扣頭流涕揮淚痛哭,展示最誠摯的感情,然後念禱文,之後獻上牢禮[5],然後扔寶玉於水中。官員們為瞭表示懺悔,有的會在烈日下暴曬,直到降雨。

役龍至雨、飛符請雨:

牛僧孺襄州時請一自稱為豢龍者的處士乞雨,處士說江漢無龍,有一個水泊有龍,強行驅使會造成災難,牛僧孺命他火速去請不要多話,結果大雨滂沱,漢水泛濫,數萬戶罹難。

唐代宗時大旱,京兆尹黎幹精通術數,在朱雀門街造土龍,然後自己帶著一幹巫祝圍繞起舞,圍觀者嬉笑不止,也沒下雨,唐代宗下令毀掉土龍。

貞元年間,劍南節度副使唐次祭龍潭乞雨文,說若不降雨,我就抽幹潭水,把你牽出來,騎著你逼你下雨。

會昌年間太原令狄唯謙遇到晉陽幹旱,親自去晉祠禱告不見效,於是請長安郭天師(女性)乞雨,郭天師到後說飛符上天請雨,三日內雨水當足。三日後一滴雨也沒下,郭天師稱這是狄唯謙失德,我會再為你禱告,七天後有雨。狄唯謙自責,齋戒。七天後沒雨,郭天師要跑路,狄不放,郭道天意不肯下雨,留我作什麼?狄將其鞭打二十,投入河中溺死,隨後下雨。

唐肅宗時期晉陽令李陽冰飛符乞雨,‘五日不雨,將焚其廟’,隨後大雨滂沱。

另有蝗災發生時,群臣許多主張不滅蝗,因為殺生太多會傷害天地之間的和氣。而且人力不能停止天災,應該修德行,蝗災自然會停止,這個說法唐玄宗很認同。

唯物主義者有名的姚崇、韓愈等人,都反對這些迷信觀點。

開元四年山東蝗災,姚崇派禦史去指導滅蝗蟲,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絕聽從其建議,認為這是天災,朝廷應該修德,而不是蠻橫的滅蟲。姚崇為此想要換人,授意部下彈劾倪若水。倪若水墓志銘寫‘公之刺沛州也,朝廷下埋蝗之令,遂為使臣所誣’。

慮囚(復核罪犯):

冤獄過多導致陰氣過盛,導致久雨。朝廷常常因此大赦久雨地區的罪犯,或者刑罰減輕一級,給他們洗澡和酒食。(冤人籲磋 , 感傷和氣 , 和氣悖亂 , 群生厲疫 , 水旱隨之,則有兇年,陳子昂·諫用刑書)

唐僖宗時期因災而慮囚三次,隻在京師,不涉及其他州縣,因為州縣基本都是藩鎮控制。

唐代習俗春夏不修建土木,不舉行不必要的大型活動,一方面是怕耽誤春耕,那麼就會發生饑荒。一方面是天暖,人員聚集會發生瘟疫。釋放囚犯也是為瞭避免監獄人滿為患,高宗時一次瘟疫,京師監獄曾一天死亡二百人以上。

命百官諫言:

要求公卿大夫和百姓中的老人都可以各抒己見。

初唐時求諫次數很多,但規定五品以上方可進言,武則天時期擴大為全國所有人都可以進言。晚唐多次殺死諫言者,導致流於形式。

臣民上書給皇帝,為瞭怕被其他人看到,於是用袋子封緘,俗稱上封事。顯慶元年二月鬧饑荒,一人在袋子裡寄瞭百姓吃的糟糠給皇帝看,皇帝看瞭以後覺得“上封人所進食極惡”,焦慮擔憂,一夜沒有睡著,之後下令減膳。

因災諫言內容舉例:

  • 武則天時期流行乞寒胡戲,此戲是打鼓跳舞,脫光瞭衣服在臘月互相潑水。神龍元年大洪水後呂元泰諫言認為此舉太荒謬。玄宗時下令此習俗是外藩傳來,已經很久瞭,但從此番漢都禁止此習俗。
  • 玄宗開元二年大旱災,張廷珪奏關輔饑荒形勢嚴峻,全因為玄宗志得意滿,自比堯舜漢武,動輒征討外國,張建議其約束自己,削減志向,樸實生活,減少養馬數量,杜絕蹴鞠等大型遊戲,放棄珍惜的寶物,減稅,放戍卒們回傢。
  • 唐睿宗時水災旱災,崔蒞諫言其停止修建道觀,指責其為續阿韋之醜跡,而不改阿韋之亂政。
  • 文宗太和五年水旱不停,大雪漫天,按照唐代慣例,皇帝生前要加尊號,群臣此時給其上尊號太和文武至德皇帝,韋溫諫言三川水災,江淮大旱,這時候不應該上尊號。唐文宗於是拒絕尊號。
  • 唐僖宗時期,瘟疫大流行,鬼火夜行,萬戶聲悲,千裡不絕,盜賊滿關東。侯昌葉諫言指責皇帝‘萬乘之主卻不惜於蒼生,散剖龍威,唯求戲樂,玩嬪妃於前院,弄鳥雀於復宮’,建議其停止賽會,在寢殿裡沒事的時候好好想想,恢復天子的威儀和禮數。(左拾遺侯昌葉廣明元年正月被田令孜召往北司,當場賜死)

遣使:

常派禦史中丞、給事中等分散出發前往四方,問民生疾苦,制度是一使帶領十六個隨從官員,查看各地災區情況。為瞭表示社會各階層都前來迎接王使,地方上會把各級官員、百姓、僧道和儒生代表請來。有的小地方沒有儒生和僧道,於是讓人假扮。

圓仁記載州縣在官衙前庭鋪兩個毯子,大門北面放一個案幾,上面放著紫色帷佈,詔書放在上面。各級文武百姓僧道代表排隊站在庭院東邊,面朝西邊。使者從內走出,軍將二十人引導,左右各十人,眾人見使君出來,伏面鞠躬,使君唱百姓等,眾人不管官民,一起唱諾。

隨後使君站在毯子上,判官在另一個毯子,在西面朝著東面的人。軍將點官員之位,被點到的唱諾,隨後點將軍、兵馬使等,再點官客幕僚,之後是百姓,之後是僧道。最後兩個軍將取放著詔書的案幾來,使君拜一下,把詔書拿過額頭行禮表示尊重。一軍將跪下,用袖子接過書,不能用手碰。到院子中間後向北唱‘有’,使君、判官、文武兩拜,另一軍將道百姓拜,百姓兩拜。

僧道不拜。之後兩牙官身穿綠衫,打開詔書,大聲朗讀,詔書四五張黃紙,他們累瞭有兩個人替換。讀完後除使君外眾人再拜。錄事與軍將兩人出列,向使君言謝,之後歸隊。使君道大傢各自做好本職工作,判官等人道諾。

之後點僧道,百姓,各自唱諾,一人將詔書收起在使君前再拜,使君下毯,詔書收入袖中,軍將唱‘好去’,眾人諾,然後散去。

綜上所述,黃巢稱百官欺瞞災害的原因呼之欲出:

災害發生後,群臣和百姓相信天譴論——上天因中樞之人德不配位而天罰,輿論上多攻擊田令孜宦官專權、唐僖宗玩樂,田令孜無法反轉輿論,因此不願災害消息過分傳播,給朝臣遞刀子。

唐代考核官員的方式是看人口繁衍、戶口增多,錢糧繳納足額等,官員為瞭應付考核就暫時掩蓋災情,而且繼續收稅,確保自己成績不受影響,等待考核過去後再上奏災情。

百姓慘狀:

  1. 開成五年圓仁見河北德州農民吃榆錢煮水。
  2. 登州人吃橡子。
  3. 上元二年江淮大饑荒,人吃人。
  4. 吃蝗蟲,蒸幹或者曬幹後剝去足翅而食之。
  5. 垂拱三年,武威郡吃觀音土。
  6. 唐肅宗時期關中、洛陽京畿民眾逃脫瞭一半。
  7. 唐僖宗關東民眾吃槐樹葉。

唐僖宗時翰林學士盧攜調查:

州縣為瞭收苛捐雜稅,把不交錢的農民毆打一頓,再不交錢就拆毀房屋,命妻子來官吏府上上班,兒子賣掉,得來的錢隻是收稅者們的路費和飯錢,稅錢農民要另外去想辦法。除此以外還要徭役。

前奏:

龐勛起義,他死後餘黨仍然散居江淮之間為群盜。

長安:

三十六坊-四十七坊,每坊四門。道路多為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唐懿宗時期一次水災,唐僖宗時期一次水災。

大內、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及東都大內、上陽兩宮豢養侍女萬人以上。(唐兩京城坊考可查)

關中經常大旱,太宗、高宗、玄宗等盛世時就賣兒賣女、人吃人記載不絕於書,依賴外地糧食供給。

宗法制和四民社會導致農民一直是儒傢思想的最忠實信奉者,農民最不願意叛亂,比皇帝更擔憂國傢不平,因為一旦大亂他們就是最開始的犧牲者。黃巢每次兵敗後人馬都從十幾萬銳減到萬餘,因為農民都逃跑瞭,隻要有招安或者一絲回歸從前日子的希望,農民便軍心渙散,傳播逃兵情緒,渴望回鄉,他們心中幻想著從來沒存在過的太平年月,像受驚瞭的鳥獸被強權們驅趕著塗彼此的炭。

起義軍中的農民往往是無法回頭,而不是不想回頭,他們失去瞭田地,被卷入風暴,走上瞭一條不歸路,無法再回到四民中‘農’的行列。

黃巢進入長安時,天下東都畿都防禦使一個,觀察使十個,節度使三十七個,共計四十八個藩鎮,大體是唐憲宗806-620年元和四十八鎮佈局。

鄜fu

東都畿都防禦使881年管轄河南府、汝州。人名不詳。

陜虢,浙東,宣歙,江西,福建,鄂嶽,湖南,黔中,貴州,榮州為觀察使,其餘為節度使。

觀察使:權力小於節度使,能算作藩鎮是因為他們往往兼任防禦使。

黃巢進入長安後,天下藩鎮多受其偽命。

關中六鎮都已與黃巢開始聯絡,唯獨鳳翔因道路不通or鄭畋猶豫寡斷沒有聯絡,後來從逃難者口中得到情報說"賊議興師來討”,於是監軍袁敬柔和將佐們越權以鄭畋名義,派遣兩名騎士前往長安朝拜黃巢。(通鑒卷254)也就是七鎮皆降。

鳳翔節度使鄭畋:

祖父、父親都中進士,自己18歲中進士,因牛李黨爭官運不通,877年集賢殿大學士,兵部尚書,878年宰相盧攜主張滅賊,鄭認為給黃巢天平節度使可以罷兵,二者爭於朝,鄭被罷免。

880年任鳳翔節度使,被架空,此鎮發信與黃巢聯絡。

881年發起藩鎮會盟共擊黃巢(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節度使仇公遇響應),隨後被部將李昌言兵變趕走,任太子少傅,882年受召前往成都行宮,官封宰相。

人緣出奇不好,被部下、上司、同僚常年排擠,寫詩諷刺玄宗像陳後主。女兒仰慕羅隱才華,羅隱於882年-883年期間在成都拜見宰相府,女兒於帳後觀察,看到羅隱貌醜後幻滅,後嫁給相如令(?不知是何官職)李德休。

兒子叫鄭凝績。

此鎮兼領兼隴右度支營田觀察使,因此鄭畋自稱鳳翔隴右節度使。

河南道:

忠武軍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東都留守投降,來往文書用黃巢年號。方積六《黃巢起義考》認為既然黃巢使者可以去平盧節度使治所青州,那麼說明路上的陜虢、義成、感化、天平、兗海等鎮都已經歸款。也就是河南九鎮歸款。

關中七鎮、河南九鎮加上河中節度使共計十八個藩鎮和黃巢接觸,“屈偽廷者十之三四”。高峰是880年11月至881年2月。

中唐古文運動

有瓜可吃的藩鎮:

河南道忠武軍節度使

薛能880年九月被部下周岌所殺,周岌自稱代節度使(時稱‘留後’),投降黃巢,884年被部下殺死。

諸葛爽:

李克用:

墨敕除官,皇帝本人發出的文書,不經過中書門下的,隻加一道墨敕。成都地方偏遠,為瞭方便藩鎮賞罰而賜予墨敕除官權力,等同於放棄人事權。藩鎮就變成瞭獨立諸侯。不久後朝廷就反悔,兩次下令停止墨敕除官,但無人聽從。高駢有“謝詔止行墨敕狀”。

其餘:

三省
秘書省,別稱蘭臺,首領秘書監,正三品 負責勘誤皇傢藏書,清閑無比。
殿中省,首領殿中監 管理衣食住行。
內侍省,首領內侍監,正三品 伺候起居

禦史臺,又稱憲臺,兩京都有,禦史大夫往往開缺,次官禦史中丞為實際首領。節度使多領禦史臺官銜,稱為外臺。

九寺,起於北齊,唐時多有名無實 職責
宗正寺 皇族、道士、僧侶的身份文書,和皇陵。
太常寺 祭祀,音樂,太醫,占卜。
光祿寺 宴會和打雜
鴻臚寺 接待外國使臣,食宿全包
司農寺 國庫和京官工資,但被戶部取代,已無用
太府寺 物價和市場,以及百官工資,權責和戶部重合
衛尉寺 宮廷武器和警備,以及儀仗
太仆寺 皇傢馬場,車庫,供奉皇帝巡遊
大理寺 刑部機關,三法司之一

五監,與九寺同和六部權力重疊,為之所屬 職責
國子監 中央官學兼教育部,隸屬吏部
少府監 管理宮廷用度,皇帝服飾和器皿
將作監 土木
軍器監 武器制造與維護
都水監 河川,港灣,堤防,運河,漁業

參考

  1. ^ 趙璋,881年黃巢稱帝後命令百官去此人處報告自己的官位和姓名,然後可以在新朝繼續原職位。(資治通鑒卷254)883年與尚書令尚讓共率右軍,在梁田陂阻擊李克用部,兵敗。
  2. ^負責天子私人府庫,九卿之一
  3. ^節度使兼任宰相稱為使相,無宰相權。
  4. ^改元中觀為青羊宮詔:太上元元大帝與弟子文始先生,講真經於樓觀之臺,約後會於青羊之肆,便乘雲駕,俱入流沙。仙記傳聞,地圖標載,自周昭至於此日,歷數約二千馀年,景象寂寥,基蹤牢落。今因巡幸,靈貺昭彰,殊光跳躑於庭前,靈篆申明於樹下。磚含古色,字驗休征,中和之災害欲平,厚地之禎符乃見。足表元穹降祐,聖祖垂祥,將殲大盜之兵戈,永耀中興之事業。須傳簡冊,兼示寰區,以付史官,備令編錄。仍模勒文字,告示諸道及軍前。其觀可改號青羊宮,仍置殿堂屋宇。側近屬觀田地,約有兩頃。近來散屬黎,多植蔥蒜,清虛之地,難使熏蒸。已賜錢二百貫,便令收贖,仍給公驗,永歸精廬。宗子特立除官道士李無為已賜紫,所宜升獎,用慶靈休。敬瑄位冠公臺,風行郡國,效節於延洪之代,修心於道德之鄉。遂令境內銷兵,地中呈寶,其如休美,倍可嘉稱。
  5. ^豬、羊、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