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政治正確」的目的與意義

最近一段時間,「政治正確」這一名詞成為瞭熱點話題。所謂「政治正確」究竟是什麼?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它的出現又給社會帶來瞭怎樣的影響?

百度百科對於政治正確的解釋是這樣的:

我對政治正確的理解與百度百科稍有出入。上面列舉的「民族、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宗教」僅僅是「美國政治正確」中突出的一些矛盾。然而在我的理解中,政治正確不僅在美國顯著,在其它國傢中也是有影響的。

不過在瞭解這些之前,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下它的發展。

政治正確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下的產物。當時的政治正確要求完全合理,僅是為瞭要提升女性的權利,要求人們做出如以「one's」來代替「man」以表示「全人類」等語言方面的改動。

在媒體的宣傳和鼓吹下,其它少數群體(少數民族、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宗教)人士在得知這種消息後也紛紛跟進,社會輿論也開始發酵。

例如小馬丁·路德·金在60年代的演講中仍自稱「Negro」,不過到70年代就開始使用「African American」這一稱謂瞭。

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

當時的「政治正確」無非就是少數群體追求平等,反對歧視的事件。這並不是一件負面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積極的事。畢竟如果現今的美國白人仍對黑人壓榨和鄙視,一口一句「Nigger」地叫著,搞著「黑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示;婦女仍在傢中做著傢庭主婦,《獨立宣言》中的「Rights of Man」僅代表著屬於男人的權利,相信現在的美國社會矛盾一定遠超現在。

但隨著「政治正確」的發展,這件曾經的「積極事件」似乎已經變瞭味道。

如今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的呢?

是衛生間種類的增加?是Gender欄中不再純粹的二選一?還是鬧得沸沸揚揚,最終進化成瞭侵犯男性權利的「女拳運動」?

如今的美國,必須支持跨性別者、同性戀者、「女拳」主義者等等。若是不支持?對不起,你這就是歧視,就是思想有問題,就是自由民主路上的絆腳石!仿佛如今最忍氣吞聲,最不言論自由的是大部分正常人。

這樣的大肆贊揚和宣傳,使政治正確原有的內核「尊重、平等」演變成瞭「鼓勵其他人去成為少數人群以獲得社會認同」。

因此,可以說目前的「政治正確」,已然演化成瞭美國統治階級隱藏社會矛盾的工具。

如何隱藏社會矛盾?美國政客玩得很明白。

答案是滿足少數群體的同時,不讓原有的「優越群體」失去優越感。

那麼如何做到呢?

新版「美女與野獸」舞臺劇的海報

這就是「政治正確」下的產物。被人調侃成瞭「野女與美獸」。

不過若是仔細琢磨,就能夠發現這種海報的精妙之處。

黑人開心瞭,因為海報中有黑人。白人獲得瞭優越感,因為黑人角色的形象不怎麼「美女」;肥胖人士開心瞭,因為海報中有肥胖人士。不肥胖的人群也獲得瞭優越感,因為肥胖人士角色的形象不怎麼「美女」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就是像上面說的那樣:讓少數群體獲得滿足的同時,不讓原有的「優越群體」失去優越感。

這樣一來,各方都獲得瞭自己想要的,社會矛盾就巧妙的被隱藏瞭起來。不過少數群體真的因為政治正確就獲得瞭「優越人群」的完全尊重嗎?

答案是否定的。

2020年5月25日,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肖萬跪壓致死,引發瞭「黑命貴」運動。

然而「黑命貴」運動的追求似乎也僅停留在「命」這一最基本的權利上。

「黑命貴」運動

美國的歧視根深蒂固,靠著「政治正確」這種政治把戲根本無法消除。這麼做無疑是在飲鴆止渴。

然而如今的政治正確就一定是負面的嗎?

回到開頭的問題,我認為百度百科上以「民族、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宗教」作為政治正確的主要爭議未免有些狹隘。因為這僅僅是存在於美國的政治正確。

我們不妨把視線從大洋彼岸挪回到我們自己傢——中國。

目前我國的敏感話題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意識形態、少數民族、政治制度、臺灣問題等等

這些話題也是我們在討論前所要確定好立場的。這就是中國的「政治正確」。不過這麼做是同美國一樣的飲鴆止渴嗎?

並不是。我國的「政治正確」在一段時間內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提供瞭社會的穩定,是全民族受利的事情。

同樣是維護社會穩定,那為什麼一個使全民族獲利,另一個就是飲鴆止渴呢?

這就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合理性,一個是「度」

首先如今美國用來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式就是在「討好」不同人群。然而這種歧視並未消失,隻是化身成瞭部分人的「優越感」,隱藏瞭起來。可謂治標不治本。這種方式並不合理,也不長久。

其次,美國實行「政治正確」的方式極度偏激。如同我上面所說,導致很多正常人也成為瞭「受害者」。一個東西無論多麼美好,一旦過度,這種「美好」也會成為它最大的缺點。

總結

我對於「政治正確」本身並不排斥。它帶給瞭人們公正、平等。不過它成為瞭統治階級的工具,被濫用、被妖魔化,最終才導致瞭現今美國社會的「荒謬」。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