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講瞭啥】(014)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河流地貌和巖溶地貌都是流水地貌,海洋也是流動的水,所以海洋也會有侵蝕和堆積,也會形成地貌。除瞭海底地貌外,海岸邊也會因為海水的侵蝕或堆積形成海岸地貌。

海蝕地貌

海水也是流動的,準確來說叫運動,海水的運動有三種基本形式,即波浪、潮汐和洋流。海水的這些運動會產生機械動能,但海水還含有鹽類物質,具有腐蝕和溶解作用,再加上海洋生物作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質的破壞作用,稱為海洋的剝蝕作用,簡稱海蝕作用。因海蝕作用而形成的地貌,被稱為海蝕地貌。

地貌講瞭這麼多,大傢應該能理解,巖石的軟硬對地貌的形成直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巖石的成分本就復雜而不均勻,所以巖石的軟硬也是不均的。

一處高聳的基巖海岸被海水不斷的侵蝕,可能整體後退,形成海蝕崖。▼

在海蝕崖下,往往會有海蝕平臺。▼

岸壁非整體性後退,而是部分後退,有可能會形成海蝕凹槽。始終沒有後退的反而會突出伸向海洋,被稱為岬角。▼

海崖上的巖石裂縫發育的地方,因受海浪不斷沖擊,巖石不斷碎落成空洞,形成海蝕洞。▼

突出的海岬兩側岬角同時遭受兩個方向波浪作用,或巖性較軟,可使兩側海蝕穴蝕穿而成拱門狀,稱為海蝕拱橋或海穹。▼

海蝕拱橋一但塌瞭,就形成海蝕柱。▼

海蝕柱下面被侵蝕的越來越細,則形成海蝕蘑菇。▼

海積地貌

既然有侵蝕,海水還是運動的,那麼就一定會有搬運和堆積,而運動的海水也會具有磨圓和分選作用。

於是,海積地貌就會形成礫灘、沙灘和泥灘。

礫灘▼

沙灘▼

泥灘▼

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常識,顆粒越粗則縫隙越大,透水性越強,而顆粒越細則縫隙越小,透水性越差。比如土壤分為沙土、壤土和黏土,沙土適合種瓜、壤土種麥、黏土種稻。因為沙土透水性強,瓜會更甜,種稻需要用水泡,黏土保水性好。那麼海灘也是一樣,泥灘的保水性也強,所以適合曬鹽,鹽水無法下滲,隻能乖乖被曬幹。

我國渤海、黃海沿岸地勢低平,多泥灘,所以有很多著名的鹽場,如渤海灣的長蘆鹽場,江蘇沿海的鹽場等。鹽場的形成條件也比較苛刻,除瞭需要泥灘外,還要降水少、光照充足、風比較大,地勢也要平坦。華北地區雨季短且集中在7-9月,氣候相對比較幹燥,尤其是春季多大風,所以比較適合曬鹽。臺灣的佈袋鹽場和海南的鶯歌海鹽場都是因為地處海島的背風坡而降水較少,才形成的鹽場。

除瞭海灘外,還有沙壩▼

沙嘴▼

離岸堤▼

水下沙壩▼

南黃海輻射沙脊群▼

潟湖(xì hú)▼

潟湖原本是海灣,沿岸流在流經時將沙子沉積於海灣出口處,形成沙壩,將海灣與外界海洋隔開,形成瞭湖泊。

長三角附近的太湖、陽澄湖、淀山湖等湖群的形成說法之一就是潟湖,也就是說,太湖曾經可能是一個潟湖,但這隻是眾多說法中可信度相對比較高的說法之一。

海岸地貌除瞭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外,還有兩種種生物海岸,即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紅樹林海岸

紅樹林不是一種單一的植物,而是一系列的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

紅樹林本身具有保護海灘免受侵蝕、防風消浪、凈化海水的作用,被稱為“海岸衛士”。但紅樹林的真正價值是在其產生的生態效益上。

廣義的紅樹林指的是依托紅樹林而生的一整套生態系統,她是各種珍稀瀕危水禽重要棲息地,也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場所,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生態作用,同時,她還能固碳儲碳。

在我國,紅樹林海岸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

上圖我曾經參與過一個深圳某超級總部基地的競賽項目,是用甲方提供的一張照片進行實景融入,這張圖的前景就是紅樹林景觀。

隨著城市化的進行,沿海交通便利,本就是大城市集中的地方,因此大量的紅樹林海岸遭到破壞。工農業排放的污水也對紅樹林造成瞭致命的打擊,再加上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物種入侵等,造成紅樹林系統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效益急劇降低,因此,保護紅樹林勢在必行。

2001年起,原國傢林業局啟動紅樹林保護工程,將中國約50%的紅樹林劃入自然保護區。《中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中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中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2016-2025年)》等規劃和文件相繼出臺,國傢對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的投入不斷加大,各地營造紅樹林的熱情高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進程加速。我國紅樹林面積由2000年的2.2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約2.9萬公頃,新增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的國傢之一。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構成的海岸。依其特征可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

珊瑚海岸考得很少,就不說瞭,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資料瞭解一下。

參考

紅樹林(沿海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_百度百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