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文】

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就可以轉而削弱其力量的源泉。這就是《易經》兌下乾上的“履”卦推崇的方法:尾隨居下,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簡析】

“釜底抽薪”,顧名思義是說水在釜中沸騰,就是因為柴火在釜底燒。從釜底把“薪”抽去,就自然止住瞭水的沸騰。這就是告訴人們,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與水沸釜中的形式是一樣的。與對立勢力的較量,也與制止水沸的道理相同。

正面攻擊,等於用熱水止沸,勞而無功;而抽取沸水的能量來源,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使對手喪失力量供給的來源和有利條件,使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盛轉衰,便可置其於死地。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兜底戰術”。

在相互對壘、劍拔弩張,而又無法直接迎擊敵人強大的正面力量時,就要消滅敵人強大力量借以生存或產生的根源。就是說從對方的幕後下功夫,側面暗算,從根本上削弱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古今中外,不論是在戰場、商場、職場還是在政治舞臺上,運用釜底抽薪之法來解圍取勝的例子不計其數。

而在使用這一計時,關鍵要把握好兩點:

一是準確認清敵人的“釜底之薪”是什麼。這是實行此計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凡是影響敵人後勁的力量,都可以作為“抽薪”的目標。

二是要在以柔克剛的原則下運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針對敵人“釜底之薪”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適宜的方式、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宰相賣綢穩市場

宋仁宗至和年間,國傢財政緊張,幾種錢幣同時流通,國傢難以控制市場。於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請求統一錢幣,特別是要罷掉陜西鐵錢,由國傢統一鑄幣流通。

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們議論。大多數人覺得罷掉鐵錢會造成市場混亂,所以並沒有實行。但消息卻傳瞭出去,一時間,首先從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開始,刮起一股風:“朝廷要罷掉陜西鐵錢瞭,趕快脫手出去,晚瞭就一錢不值瞭!”

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瞭城市鄉村。

那時,陜西鐵錢不僅在陜西,連京都及周圍一帶都十分通行,存這種錢的大有人在。大傢聽說這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要廢瞭,那還瞭得,所以都紛紛拿鐵錢到店鋪中搶購貨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搶到手再說。

店鋪老板也不是傻子,他們比別人更早得到瞭消息,因此紛紛掛出牌子:不收陜西鐵錢。

這傢不收,那麼就到那傢吧!可百姓們串瞭幾傢店鋪,走瞭幾個集鎮,到處都一樣。這下大傢更急得不得瞭,有火暴性子的人竟到店鋪中強行買貨,嚇得店鋪競相關門。一時間,市場大亂,人心浮動,危及治安。

消息馬上反饋到朝廷,仁宗大為惱火,一邊追查是誰傳出的消息,一邊責令宰相文彥博迅速處理此事,平定市場,安定民心。文彥博召集大傢商量,大傢都說別無辦法,隻有讓朝廷下令,辟此謠言,用行政手段平定市場。

可文彥博深深知道,市場上的事有時單靠強令是辦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傢還會將信將疑。特別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實利,而不是一紙公文。

想到這裡,文彥博對大傢說:“這麼辦吧,先讓我來獨自經辦此事。若我財力不足時,再麻煩各位。”

他回到傢中,詢問管傢:“絲絹縑帛還有多少?”

管傢說:“還有五百匹。”

於是文彥博讓管傢找來京城中最大的綢緞鋪主,托他代賣這些絲絹,並特別叮囑:不要其他的錢,隻收陜西鐵錢。

店主照辦,第一天簡直擠破瞭門。別的店主都來打聽為何倒行逆施收陜西鐵錢,當他們得知是文丞相讓代賣代收的後,都放下心來,連丞相都要鐵錢,看來鐵錢是決不會廢止瞭,於是各店也收起瞭鐵錢。

消息傳揚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來,再沒人急於脫手陜西鐵錢去搶購貨物瞭。一場市場動亂就這樣讓文彥博平定瞭下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