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史】印度 | 次大陸上的政權交替(多圖)

開頭

封面為當前印度國旗。

印度國旗,印度當地稱之為三色旗(印地語:तिरंगा,轉寫:Tirangā),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旗面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紫藍色法輪。1931年,全印國大黨委員會任命7人委員會負責國旗的起草,於1947年7月22日被采納為印度聯邦的國旗,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將其沿用。

橙色象征瞭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瞭真理與和平,而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神聖的法輪象征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瞭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征國傢時時都向前進。

(以下資料均整理自網絡、書籍)

正文

一、殖民時期前

1.莫臥兒帝國

1526年–1857年

  • 莫臥兒帝國(烏爾都語轉寫:Mughliyah Saltanat‎,波斯語羅馬化:mug͟hliyah saltanat,意為“莫臥兒蘇丹國”)

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佈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征服王朝。

莫臥兒帝國末期,社會經濟發展江河日下,同時馬拉塔帝國崛起,於是逐漸被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所掌控。1857年,印度土兵叛亂爆發,英國平定叛亂後,隔年流放沒有實權的莫臥兒帝國皇帝,直接統治印度。

2.馬拉塔帝國

1674年–1818年

  • 馬拉塔帝國(印地語:मराठा साम्राज्य),又稱為馬拉塔聯盟

是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近代帝國,也是印度歷史上真正的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起始於1674年,終結於1818年,其鼎盛時期的疆域曾覆蓋整個印度北部。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佈於1707年去世後,它大幅擴大其疆域,僅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戰敗。隨後,帝國改為邦聯直至1818年馬拉塔戰爭中敗給英國而滅亡。

二、東印度公司時期

1.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1)

1600年-1707年

(2)

1707年-1757年

  •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英語: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
  • 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
  • 又稱“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
  • 別名“約翰公司”(John Company)

是一個股份公司。公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傢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它於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長達兩個世紀。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前,它還獲得瞭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

2.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1)

1757年-1801年

(2)

1801年-1858年

三、英屬印度時期

1.英屬印度政府旗(或稱官方旗)

1858年–1947年

即為大英帝國國旗。

2.英屬印度總督旗

1885年–1947年

以大英帝國國旗為設計原型,在國旗中央添加瞭印度之星勛章和印度皇冠圖案。

3.英屬印度非官方旗或半官方旗

1880年–1947年

在英國商船旗的基礎上添加一顆印度之星勛章。

4.印度皇傢陸軍軍旗

1863年–1947年

5.印度皇傢海軍軍旗

1928年–1947年

源自英國皇傢海軍軍旗。

四、印度獨立運動期間旗幟

1.加爾各答旗

1906年

加爾各答旗是非正式的印度旗幟之一,由薩秦卓·普薩德·波斯(Sachindra Prasad Bose)所設計,於1906年8月7日在加爾各答的帕西·蒲甘廣場(綠公園)首次飄揚。

旗幟為橙色、黃色、綠色橫帶組成的三色旗。上方八個半開的蓮花象征印度的八個省份,下方則加入太陽和新月的圖案,中間的梵文“वन्दे मातरम्”(Vande Mataram)意思是“我向母親致敬”。

2.早期的印度國傢主義旗幟

1907年1907年

3.印度自治運動旗幟

1917年

旗幟左上角為英國米字旗圖案,旗幟主題由紅、綠相間的彩條組成,右上角繪有星、月圖案,旗幟中央及下部繪有白色多角星圖案。

4.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旗幟

1943年-1945年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印地語:आर्ज़ी हुक़ूमत-ए-आज़ाद हिन्द)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日本在東南亞所扶植的傀儡政權,其目標是取代英屬印度。

6.甘地建議的印度國旗

1921年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