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石市(鄂B)

黃石市,湖北省轄地級市,為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中遊重要工業基地、沿江開放城市、鄂東地區中心城市、長江中遊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東北臨長江與黃岡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西靠武漢、鄂州,西南與咸寧為鄰,東南與江西九江接壤;介於東經114°31′-115°30′,北緯29°30′-30°15′之間,總面積4583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10月,黃石市轄4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截至2022年末,黃石市常住人口244.4萬人。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始建大冶縣。1949年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黃石市”;同年8月21日,湖北省轄黃石市正式成立。

黃石是中國青銅文化、礦冶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還擁有國傢一類水運口岸。黃石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17年6月,黃石市被命名為國傢衛生城市。2018年10月,黃石市獲“國傢森林城市”稱號。

歷史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

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漢章武元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漢章武三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太元九年(384年),移治潯陽。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南朝梁時期,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期,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

民國十九年(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范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

1949年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同年6月1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準,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同年9月29日,劃石黃鎮、鐵麓等鄉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黃石市”。同年8月21日,湖北省轄黃石市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黃石市轄4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黃石港區、下陸區、鐵山區、西塞山區、陽新縣、大冶市;黃石市人民政府駐下陸區杭州東路。

①黃石港區:隸屬湖北省黃石市,是黃石市的中心城區,東臨長江,西依磁湖,南接西塞,北與鄂州毗鄰,距離鄂州花湖機場核心區僅8公裡,面積50.6平方公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石港區常住人口24.2萬人。黃石港區經濟總量均居黃石市全市城區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躍居湖北省各城區之首,榮獲有全國首批“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等榮譽。

②西塞山區:隸屬於湖北省黃石市,位於長江中遊南岸,黃石市東部。東與陽新縣湋源口鎮交界;西與下陸區南湖鄉為鄰;南與大冶市四棵鄉、汪仁鎮相連;北與浠水、蘄春隔江相望;西北與黃石港區勝陽港接壤。全境東西長22.9公裡,南北寬9.945公裡。截至2012年,西塞山區總面積11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塞山區常住人口197217人。

礦產資源—西塞山區是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白雲石、煤炭、鉛、鋅等五大類25種,其蘊藏量在中國占據重要位置。

③鐵山區:隸屬湖北省黃石市。位於黃石市西部,礦產豐富,以盛產鐵礦石而得名。總面積47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鐵山區常住人口41907人。

鐵山區,一千七百多年前,先人就在這裡掘礦冶煉。漢代東方朔曾在此潛心讀書;民族英雄嶽飛曾在此鑄就“大冶之劍”;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這裡建設瞭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鐵山遂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

黃石國傢礦山公園(原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中國首座國傢礦山公園,擁有亞洲第一天坑,是國傢AAAA級景區。 2007年7月,以大冶鐵礦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區組成的“一園兩區”,經國傢礦山公園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確認為黃石國傢礦山公園,規劃面積為30平方公裡。這是湖北省首座國傢礦山公園。

④下陸區:隸屬湖北省黃石市。地處黃石市中心腹地,東接黃石港區、西塞山區,西連鐵山區,南鄰大冶市,北靠鄂州市汀祖鎮。全市政治、金融、文化、信息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 總面積68平方公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陸區常住人口21.5萬人。

⑤大治市:湖北省轄縣級市,由黃石市代管,位於中國華中地區、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南岸,地跨東經114°31′—115°20′,北緯29°40′—30°15′,總面積1566平方千米;地處幕阜山脈北側的邊緣丘陵地帶,地形以丘陵、山地、平畈為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冶市常住人口87.1萬人。

宋乾德五年(967年),析武昌縣三鄉,與青山場院合並新設一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1994年2月,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縣級)。

大冶市是千年古縣,有著3000多年采冶史、1000多年建縣史,素有“百裡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美譽,是華夏青銅文化發祥地、中國龍獅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石雕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

礦產資源—大冶市已發現和探明的大小礦床273處,金屬礦、非金屬礦53種,是全國6大銅礦生產基地,10大鐵礦生產基地和建材重點產地。其中:黃金、白銀產量居湖北省之冠,矽灰石儲量居世界第二。

礦冶文化–3000多年前,華夏先民在大冶市境域這裡采礦煉銅,開啟瞭聞名世界的青銅文明,境內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四方塘遺址被評為“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解放後,大冶成為新中國的“工業糧倉”,為新中國建設作出瞭巨大貢獻。毛澤東主席曾風趣的說道, “我就是騎毛驢,也要去大冶鐵礦看看”。 大冶鐵礦也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視察的礦山。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位於大冶市金湖街道,它發現於1973年,是迄今為止中國乃至世界開采時間持續最長、采冶規模最大、采冶鏈最完整、采冶技術水平最高、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古銅礦遺址。新博物館即銅錄山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將於2022年底開放。

⑥陽新縣:隸屬湖北省黃石市,位於黃石市東南部,東南緊鄰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縣和江西省武寧縣,西北連咸寧市咸安區、大冶市,東北與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縣域面積2780平方千米,2022年末,陽新縣戶籍人口為111.79萬人。

地名由來–雉水(今富水)有辛潭,邑因近潭,且在富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陽辛”,又因古“辛”與“新”通用,含析置新縣之意,故稱“陽新”。

黃石市位置境域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東北臨長江與黃岡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區,西靠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區,西南與咸寧市咸安區、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介於東經114°31′-115°30′,北緯29°30′-30°15′之間,總面積4583平方千米,市區形狀成“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為盆地型城市。

氣候

黃石地處中緯度,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遠離海洋,陸面多為礦山群,春夏季下墊面粗糙且增濕快,對流強,加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其氣候特征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最熱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無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時,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時數的31℅-63℅。境內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17米。由於大氣環流、地形、季節變換,氣候各要素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強風、伏秋連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礦冶文化

黃石市在長達三千多少年的礦冶文化發展史中,形成瞭以眾多礦冶業為主體的工業文明、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也形成瞭各種黃石乃至中國與世界先進的生產力、生產工具和先進的文化;礦冶文化是黃石的根基和靈魂、成為引導黃石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智力支撐與文化力量。

風景名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