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香料植物】之丁香

很多人在最初接觸到香材時,提及“丁香”,會很興高采烈地說道,“丁香我知道,小區花壇有兩棵,結滿瞭花苞,老師,要去摘一些晾幹入香嗎?”

或者說,“丁香我知道,開紫色和白色的花,特別香”;更有甚者,會吟誦雨巷詩人的大作:“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

大傢所認知的丁香,是屬於木犀科的灌木, 或小喬木植物, 常見高度1~ 5 m,暴馬丁香可達12m。其香氣襲人, 是著名的觀賞樹種。原產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生於山坡及溝谷,如今長江以北及西南部分地區普遍栽培。

丁香葉如茉莉而色深綠,花開紫、白二種,百十朵攢簇,白者清香,紫者清麗。花團錦簇,外樸而內秀,不獨花色明麗,又兼香氣鬱夏,芳馨宜人,淡雅清幽。同時嫩葉可制茶,花朵可提取芳香油。

因丁香淡雅清幽的氣質,古人選擇在書房或花園,種植丁香,保持神氣得清寧,安定與自然。

丁香在中國已有很久的栽培歷史。宋代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記載當時洛陽園林中可以見到《丁香障》, 就是在土崗上用栽培很密的丁香花點綴假山園景的一種配植方法。

明代高濂撰寫的《草花譜》中, 記載瞭丁香名稱的由來以及繁殖方法是“接、種俱可”。

丁香在未開放時,花蕾如同打結的形狀,因此民間稱之為“百結花”,又因花開時形如長筒,花蕊盡藏其中,寓意心有千千結,於是丁香、丁香結都被用來比喻人們心中暗藏的情思愁緒。

南唐中主李璟寫過一首《攤破浣溪沙》詞作,其中一句有關丁香,廣為人傳誦:“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古代人借丁香花抒發愛情,暖春時節他們爭相上山采摘丁香花,把丁香花視為愛情之花。在雲南,崩龍族和傣族人民,每逢春暖花開之際,都要舉行一次傳統的“采花節”。身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爭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贈送給自己的戀人,表示對愛情的堅貞不渝。

觀賞性的丁香花和香藥之用的丁子香,雖不是同一科屬的植物,但通常都會被叫做丁香。千百年來文人借丁香花抒懷,寄寓情思,對於醫傢、合香傢丁子香更是不可缺少的一味香藥。

丁子香,桃金娘科蒲桃屬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對生,少數輪生,葉片革質,羽狀脈常較密,少數為疏脈,有透明腺點,有葉柄,少數近於無柄。

丁子香樹主要產於馬來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和非洲東部。其果實為丁香樹的種子,名為母丁香,花蕾則名為(丁子香)公丁香,香氣濃烈。

公丁香:

《開寶本草》記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餘,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傢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

母丁香:

母丁香,性味與功效與公丁香相似,氣味微香,較公丁香的濃烈香氣更柔和,入藥功效微弱,《唐本草》雲:“生昆侖及交、愛以南,樹有雌雄。皮不並似栗,其花如梅,結實似棗核者,雌樹也,不入香用。無子者,雄樹也。采花釀以成香,微溫,主心痛、惡瘡,療風毒,去惡氣。”

通常我們所說的丁香就默認是公丁香,廣泛用於烹飪中,做為一種食物香料,丁香可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茶等。

丁香食用療效:丁香最主要的療效在於止痛,是強效的止痛劑與殺菌劑,可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且其殺菌作用可以治療感冒、腹瀉和肺結核等感染等因為寄生蟲所引起的問題。

丁香還具健胃消脹、促進排氣的功效,減輕因胃部發酵產生的惡逆、反胃與口氣不佳。譬如,丁香茶就是暖胃養胃的好手,丁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歷來是治胃寒嘔逆之良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