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34個)

1. 國內生產總值

在西方經濟學中,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經濟社會(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 中間產品

指為瞭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

3. 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量GDP。

4. 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使用要素成本,即生產產品與服務時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成本,來核算所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這需要收集收入數據:勞動的工資、資本的利息、土地的租金以及企業傢才能的利潤,然後對這些收入進行加總。

5. 消費價格指數

消費價格指數是對城市消費者購買一組固定的消費產品與服務所支付平均價格的度量指標。

6.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指勞動力對可應聘的工作不滿意,不願被雇傭,而一時又找不到自己合適工作所造成的失業。

7. 相對收入假說

相對收入假說的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會根據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來決定自己的現期消費水平。所以消費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在長時期內會維特一個相對固定的比率,但短期(當期)消費函數卻有所不同,當期消費取決於當期可支配收入及過去的消費支出水平。

8. 永久/恒久收入假說

恒久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可支配收入水平決定,而是由其恒久可支配收入水平決定。因為消費者在暫時性可支配收入變動時,往往通過儲蓄和借貨來穩定消費。恒久可支配收入大致上可以根據人們所觀察到的若幹年可支配收入的數值通過加權平均數算出。

9. 生命周期假說

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假定,人們在特定時期的消費不僅與他們在該時期的可支配收入相聯系,而且人們會在更長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生活中的消進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

10. 乘數論

乘數論是由凱恩斯建立的一種以邊際消費傾向為基礎,說明投資和收入之間存在倍數關系的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投資變動給國民收入總量帶來的影響,要比投資本身變動更大,這種變動往往是投資變動的倍數。

11. 平衡預算乘數

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

12. 潛在國民收入

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國民收入,充分利用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經濟資源(包括勞動、資本、土地等等)所能夠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最大量值,表示一國的經濟潛力充分利用或發揮時所能達到的最大產出量。

13. 資本邊際效率(MEC)

所謂的資本的邊際效率,即一種貼現率,以此貼現率,將該(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折為現值之和,剛好等於該(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14. 羅賓的Q說

羅賓提出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為衡量是否進行新投資的標準,他將這一比率稱為“q”:q<1時,說明股票市場價格小於新建成本,買舊企業比建新企業便宜,所以不會有新投資;q>1時,股票市場價格大於新建成本,新建企業比買舊企業便宜,因此有新投資。

15. 流動性偏好

對貨幣的需求,又稱“流動性偏好”。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

16. 流動性陷阱

利率極低時,人們無論手中有多少貨幣,或者增加多少貨幣,都不會去購買有價證券。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在手中,此時流動性偏好趨向於無限大。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性陷阱”。

17. 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指政府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導致的利率上升所引起的私人投資減少。

18. 古典總供給曲線

古典學派假設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可以迅速進行調整,使得W/P始終處於充分就業水平(勞動力市場均衡點)上。所以,在長期,經濟的就業水平最後會穩定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上。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或者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19.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幹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20. 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是描述經濟周期中失業變動與產出變動的經驗關系。其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 2個百分點。

21. 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是從總需求的角度解釋通貨膨脹,認為通貨膨脹是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的現象。

22. 結構型通貨膨脹

在總需求和總供給處於平衡狀態時,由於經濟結構性因素的變動所引起的物價普遍持續的上漲。

23. 通貨膨脹的慣性

通貨膨脹的慣性指一旦發生通貨膨脹,該通貨膨脹會有不斷持續下去的趨勢。如果經濟社會的大多數人預期下一個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與上一期一樣,這種對通貨膨脹現象的預期就會變成經濟運行的現實。

24. 鞋底成本

持幣者頻繁出入銀行增加瞭他們的鞋子的磨損。實際上它指通貨膨脹提高瞭消費者和企業持有貨幣的成本。

25. 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也叫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幹擾對國民收入的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貨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經濟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26.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

政府審時度勢,主動采取一些財政措施,變動支出水平或者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就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也叫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27. 功能財政:

政府實施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瞭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下的經濟增長(權衡性財政政策)。為瞭實現這一目標,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

28. 存款準備金

銀行可以把絕大部分存款用於貸款或者購買短期債券等盈利活動,隻需留下一部分存款作為應付提款需要的準備金就可以瞭。這種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稱為存款準備金。

29. 基礎貨幣

存款擴張的基礎是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總額(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即現金,常用Cu表示),故被稱為基礎貨幣。

30. 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從而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即貨幣政策(的實施)。

31. 公開市場業務

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32. 再貼現率政策

再貼現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或者放款利率。

具體指商業銀行(準備金不足時)把商業票據出售給當地的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央行),聯邦儲備銀行按貼現率扣除一定的利息後,把所貸款項加到商業銀行的準備金賬戶上作為增加的準備金,所以把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的借款成為“貼現”。

32.示范效應

杜森貝裡的相對收入假說認為,習慣上人們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比較難。並且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會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的一種效應。

33.棘輪效應

杜森貝裡的相對收入假說認為,習慣上人們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比較難。當可支配收入減少時,消費者會顧及他們在社會上的相對地位,還有 “愛面子”的考慮,導致消費水平的降低比較有限,這就是“棘輪效應”(即向上走容易,向下走難)。

34.攀比效應

杜森貝裡的相對收入假說認為,習慣上人們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比較難。在短期內,經濟波動過程中,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低水平收入者的消費會向高水平收入者的消費水平看齊,即 “攀比效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