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管理學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一)

計劃:根據組織內外部環境的實際情況,科學預測,提出組織在未來一定時間內所要達到的目標西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或者說是為瞭實現決策所確定的目標,預先進行的行動安排。

組織: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形成的群體。是確保人們社會活動正常協調進行,順利實現預期目標的集合體。

領導:指對組織內的每一個成員或全體成員的行為進行領導和施加影響的過程,或者說是指揮、引導、帶領和鼓勵部下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控制:指根據計劃的要求設立衡量績效的標準,將實際工作效果與預期標準進行比較,以確定組織活動中出現的偏差及其嚴重程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采取糾正措施,以保證組織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說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實施監督,以使工作能夠按照原定的計劃進行,或適當調整計劃已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控制。

管理:指在一定的環境下,管理者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職能:指管理的職責和功能。既管理者為瞭有效的管理必須具備的功能,或者說是管理者在執行其事務時應該盡到的哪些職責。任何管理者的工作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項最基本的職能。

管理者:指在組織中行使管理職能,通過協調他人或與他人一道或通過他人實現組織目標的人。

概念技能:指產生新想法並加以處理,將關系抽象化的思維能力。

人際技能:指成功的與別人打交道並進行溝通的能力。

技術技能: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專業領域中的過程、慣例、技術和工具的能力。

企業管理道德:指企業在處理內外關系中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活動的總和。就是規定管理者行為是非的慣例或原則的總和,是建立在一般道德基礎上的一個特殊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或經營過程中,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企業追求有利於社會長遠目標的義務,而不是經濟和法律所要求的義務。

管理原理:指在管理實踐中對管理活動進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基本規律,對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真理。

系統原理:系統是由若幹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要素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並處在一定環境下的有機整體。

管理方法:指為實現管理目標而采用的各種方式和途徑,也就是運用管理原理實現組織目標的具體手段和措施。

具體環境:具體環境也稱之為特殊環境,指的是與實行組織目標直接相關的環境。如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來說,具體環境包括資源供應者、消費者、競爭者、戰略聯盟和管制者等。

工作定額原理:指通過進行時間和動作的研究。測定完成這些基本動作所需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工具,確定最適當的操作程序,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將完成這些基本動作的時間加以匯總,得出完成這些操作的標準時間,據此制定一個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經濟人”假說:人是自利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管理中應運用胡蘿卜加大棒的原則。

“社會人”假說:人不但追求經濟利益,更尋求心理,社會因素上的滿足。

管理科學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又稱為數量學派,是科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

企業再造:指重新設計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夠充分體現個人價值的團體式的組織,並不斷擴大這種組織,直到整個企業都按照這種新的原則構建起來,最終形成新型企業組織的創新過程。

流程再造:指對企業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重建,以期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方面取得顯著改善,使企業最大限度的適應以“顧客、競爭、變革”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學習型組織: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具有持續不斷學習,適應和變革能力的組織,既能夠迅速獲取信息,並在整個組織內分享信息,從而不斷改進自身以適應環境變化的組織。

管理創新: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這種方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資源整合,以達到組織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指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組成員及社會受益,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本質是由顧客需求和期望驅動企業持續不斷改善的管理理念。

戰略性計劃:是指應用於整體組織的為組織設立整體目標和尋求組織在環境中地位的計劃,也可以指重大的帶全局性的謀劃。戰略性計劃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綜合性,穩定性等特征。

內容主要包括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

戰術性計劃:是指規定整體目標如何實現的細節的計劃。戰術計劃具有局部性,短期性,針對性,靈活性等特征。

程序性計劃:指每當出現例行問題時,就利用既定程序來解決,不需要重新研究,這類決策叫做程序化決策,與之對應的計劃就是程序性計劃。

非程序性計劃:處理非例行問題時,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程序,需要用個別方法加以處理,這類決策叫做非程序化決策,與之對應的計劃就是非程序性計劃。

限定因素原理:所謂限定因素,是指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因素,也就是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抓住這些因素,就能實現期望的目標。在計劃工作中,越能找到對所要實現的目標起限制或決定作用的因素就越能準確客觀地選擇可行方案。該原理是決策的精髓。

許諾原理:任何計劃都是對工作的許諾,許諾越大,完成許諾的時間越長,實現許諾的可能性就越小。該原理涉及計劃期限的問題。

靈活性原理:在計劃工作中,靈活性越大,則由於未來意外事件引起損失的危險性越小。該原理是計劃工作中最主要的原理。“彈性計劃”強調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是這一原理的體現。

改變航道原理:在計劃工作中,為將來承諾得越多,管理者定期檢查現狀前景,以及保證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重新制定計劃就越重要。

滾動計劃法:滾動計劃法將短期計劃、中期計劃、長期計劃有機的結合起來,根據近期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環境的變化情況,定期修訂未來計劃。

網絡計劃技術:網絡計劃技術,又稱為關鍵路線法,統籌法;它是利用網絡技術制定計劃,並對計劃進行評價,審定的技術方法。

目標管理:1954年,美國管理學傢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提出瞭“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理論”,並對目標管理的原理做瞭一個較為全面的概括。指組織的最高層領導與各級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制定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所要達到的各項工作的目標,然後層層落實,要求下屬各部門主管人員以至每個員工根據上級制定的目標制定出自己工作的目標和相應的保證措施,形成一個目標體系,並把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各部門或個人考核依據的管理方法。

決策:管理者識別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機會的過程,具體來說,是為瞭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從若幹備選方案中進行抉擇分析判斷的過程。

德爾菲技術:指采用“背靠背”通信方式征詢專傢小組成員的決策意見,通過幾輪征詢,使專傢小組意見趨於集中,最終做出選擇。

頭腦風暴法:指針對解決的問題,相關專傢或人員聚集在一起,在寬松的氛圍中,敞開思路,暢所欲言,尋求多種決策的思路。

盈虧平衡分析法:盈虧平衡分析法又被稱為量本利分析法或保本分析法。該方法主要是尋找制約企業生產成本,銷售利潤和產品數量之間的平衡點,通過對盈虧平衡點的分析來判斷產量或銷售量達到什麼水平才能保證企業不虧損,以此掌握盈虧變化的規律,為企業提供以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最多產品並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經營方案。

定量決策:是指利用一定的數字模型通過定量分析技術與計算來選擇決策方案的方法。

統一指揮原理:指組織的各級機構及個人必須服從一個上級的命令和指揮,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命令統一,行動一致。

分工協作原理:指組織內部既要分工明確,又要相互溝通、協作,以實現共同的目標。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將組織的任務,目標分成各個層次,各個部門以及各個人的任務和目標,明確各個層次,各個部門乃至各個人應該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

權責一致原則:指組織中的每一個部門和每一個部門中的每個一個成員都有責任按照組織目標的要求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務,同時組織也必須給予以自主完成任務所需的權力。職權與職責要對等。

有效管理幅度原則:指一個上級管理人員直接領導和指揮的下屬人數應該有一定的限度,並且應該是有效的。管理幅度以算數級數增加時,人際關系數將以幾何級數增加。

組織結構:所謂的組織結構是指組織的基本架構,是對完成組織目標的人員,工作,技術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它表明組織中職位的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散狀態,相互關系是執行管理的體現。(組織結構具有復雜性,規范性和集權性三種特征。)

直線組織結構:直線組織結構又稱為軍隊式組織結構,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和最簡單的組織結構形式,也是一種集權式的組織結構。

事業部制:指以產品或地區為依據,將相關的研究開發,采購,生產,銷售部門組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組織結構形式,又稱為“斯隆模型”或“聯邦分權制”。總體來說,事業部必須具有三個基本要素特征,即相對獨立的市場,相對獨立的利益和相對獨立的自主權。

矩陣制結構:在組織結構上,把既有按職能劃分的垂直領導系統,又有按產品劃分的橫向領導關系的結構,稱為矩陣制組織結構。

部門劃分:是指把工作和人員組成若幹管理單元並組建相應機構的單位。

制度創新,前饋控制,強化理論,管理幅度,領導藝術,期望值理論,零基預算,網絡計劃技術,這幾個大傢也自己去再復習!

註意:每本教材的說法都不同,具體按自己所考的教材為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