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歷史

古羅馬,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共和時代(前509~前 27年)、帝國時代(前27~476年)三個階段。


一.羅馬人的傳說

《羅馬人的故事》原文:

荷馬的敘事詩《伊裡亞徳》,在二十世紀的今日仍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故事中所描述的特洛伊是一座豐饒的城市,位於小亞細亞西岸,特洛伊人在亞格曼儂和阿奇裡斯帶領希臘軍隊攻擊期間,曾經奮勇抗戰十年。後來,希臘有個將軍發明一匹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誤以為是希臘軍撤退後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就將它拉進苦守十年的特洛伊城內。

到瞭深夜,特洛伊人個個抱著勝利在即的心情鼾然入夢,誰知道此時藏匿在木馬裡面的希臘兵,竟一個個從木馬內鑽出來。當夜特洛伊城便在一片叫喊聲中陷落,特洛伊人不分貴賤全部遇害,即使僥倖逃過一死,也難逃淪為奴隸的命運。在這場悲劇中,隻有特洛伊王的女婿伊尼亞斯與他的父親、兒子以及少數幾人成功地逃脫。

伊尼亞斯是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與凡間男子所生,因為維納斯不希望看見自己的兒子慘死在希臘軍手下,所以才引導他們逃離特洛伊。

伊尼亞斯等一行人,分別搭乘數艘船隻離開燃燒中的特洛伊城。這批流亡者在遍歷希臘各群島及迦太基之後,仍未停息,繼續由諸神帶領北上來到義大利西岸,羅馬附近的海岸。後來當地的國王看上伊尼亞斯,將女兒許配給他為妻,難民們此時才算有瞭安定的落腳處。

伊尼亞斯死後,他的父親與當初隨行的流亡者一致擁護伊尼亞斯的兒子阿斯卡尼俄斯繼承王位。阿斯卡尼俄斯即位三十年後,離開瞭原來的地方,另外興建一座名為阿爾巴隆加(Alba Longa)的新城市,這就是日後羅馬的發源地。


二.羅馬王政時代(前八世紀)

1.羅慕羅斯在前753年建國,此時的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隻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城市,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傢。

2.公元前8世紀的意大利半島

伊特魯裡亞人是以經濟與通商為生的民族,他們將堅固的城市建在小丘陵地上,對於濱海或是不靠山的土地,他們完全沒有興趣,在當時,他們的勢力向北擴張到亞諾河,向南則到達臺伯河。這個區域內現今所留存的市街,全都是伊特魯裡亞人所建的,因此幾乎都建在山頂上。希臘人是個通商與靠海洋為生的民族,因此對他們來説,面海的港口是很重要的,像必須沿著臺伯河而上才能到達的羅馬,就不是建設都市的理想地。我們可以看到,希臘人建設於南意大利的殖民都市,如敘拉古、塔蘭托、拿坡裡等全都是濱海的城市。

這時期在波河以南的半島勢力,大致可分為北方的伊特魯裡亞與南方的希臘兩部分,而羅馬則在這兩大勢力間的夾縫中求生。

3.努馬•龐皮利烏斯改革

偃旗息鼓

努馬在位期間,除瞭防衛性戰爭外,停止瞭對外的戰爭,致力於農業與畜牧業的發展。此外,努馬將羅馬公民劃分歸類到各個屬性相同的團體中。成立工會,將各個種族都納入其中,防止發生種族摩擦。

歷法改革

羅慕路斯時期並沒有訂出每一年的天數。努馬他以月亮的圓缺為準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並將一年定為三百五十五天,多出來的天數,則每二十年計算一次。在凱撒將一年改為三百六十五天以前,羅馬人一直使用努馬歷法。

宗教改革

努馬對羅馬最大的貢獻,是對羅馬人的宗教進行瞭改革。羅馬人是多神教信仰,他們的信仰體系十分混亂,除瞭本民族的神外,還有許多包括希臘諸神在內的外來的神。他將這些神歸類,將性質相近的羅馬與希臘神合並,為諸神制訂位階。他整頓瞭祭司組織,確立瞭以大祭司為首的神官體系,並實施祭司由公民選舉產生的辦法。這是古典羅馬(與基督教羅馬相對應)一直沒有產生祭司階層,保持政教分離的根本原因。由於羅馬的神職人員並不屬於特定階級,他們也沒有必要為瞭保護自己的階級而過度執著於宗教之事,因此羅馬沒有宗教與政治互相勾結或鬥爭的情形。而這種自然演進的政教分離型態,也許正是努馬最偉大的功績。

4.圖盧斯•霍斯提利烏斯

他與羅慕路斯一樣是拉丁裔的羅馬人,也都是侵略型的人物。羅馬經過瞭努馬的內部充實時期之後,在圖盧斯的領導下開始對外發展。圖盧斯在制服諸部族後,隨即攻陷阿爾巴隆加城,強迫當地居民遷往羅馬,羅馬的人口在同化薩賓人後已經倍增,再加上阿爾巴隆加人,人數就更多瞭。羅馬賦予他們同等權利的同時,也期望他們盡相同的義務。羅馬公民當時首要的義務就是服役,所以羅馬的兵力在阿爾巴隆加人歸化之後便大增。圖盧斯率軍歷經重重的征戰後,建立瞭超越羅慕路斯的軍事功績。

5.安庫斯•馬基烏斯。

在位二十五年,首次在臺伯河上築橋。將西岸的強尼克羅丘要塞與東岸的七丘連結。征服奧斯提亞,羅馬勢力到達地中海。

6.普裡斯庫斯

在位三十七年間,不僅擴張瞭羅馬的領土,還開始重整羅馬讓它像個真正的都市,並且大大地提高瞭羅馬人的生活水準。他認為羅馬人隻住在七丘上,根本沒有善加利用羅馬的土地,因此他想開發山丘與山丘之間的濕地。於是,大地下水道在他的主持下完工。排水新生的平地,剛開始被用來作為市場,全羅馬隻有這的地面為瞭掩蓋地下水道,有舖設石子;因此,原先的市場便逐漸為公共建設所取代,同時也促成相當於羅馬心臟地帶的羅馬廣場等地的誕生。

帕拉提諾丘與阿凡提諾丘之間的濕地,也利用一樣的方法變成低地,當地一樣被用來作為公共場所大競技場就蓋在這裡。七丘之間的往來,也因為周邊排水工程的實施而變得容易,於是羅馬人便選擇在七丘中最高的卡匹杜裡諾丘上建築神殿,供奉羅馬最高神祇朱比特,諸神也因此開始有瞭居所。

7.塞爾維斯•圖利烏斯

他修建瞭塞爾維斯城墻,將羅馬七丘全部包圍在裡面,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建築工事。塞爾維斯將岸邊一片廣大的濕地填平,命名為馬爾斯廣場,作為軍隊的集合地點。不過,同時也兼作公民大會時的投票場地真正要說是塞爾維斯最大的成就,應該要算是軍制改革。

羅馬公民根據經濟能力分為六個階級:5個等級的財產資格分別為10萬、7.5萬、5萬、2.5萬、1.25萬亞西。第5等級以下的稱為無產者。各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百人隊:第1等級提供98個百人隊,其中包括18個騎兵80個重裝步兵;第 2、3、4等級各出20個步兵;第5等級出30個輕裝步兵。另外,工匠和號手各組織2個,無產者提供1個。合計共193個百人隊。

圖利烏斯的改革使羅馬軍隊的威力所向披靡,在對周邊部族的戰鬥中連連告捷,古羅馬由氏族真正轉型成為國傢。

8.塔奎尼烏斯,也稱塔克文,王政時代最後一任君主,因為盧克蕾蒂亞事件被驅逐,逃亡伊特魯裡亞,而後在復辟戰爭中陣亡。。


“遠古之事跡,

經過歲月的敲打已無法稽考;

但是,

我在審核之時,

認為根據大致可靠的證據來看,

我相信,

無論就戰爭還是其他方面而言,

它們都微不足道。”

——修昔底徳


三.羅馬共和國時代

我接下來要談的,應該是得到自由的羅馬人在太平時期與戰時是如何生活。因為,羅馬即將成為由每年選出來的人所治理的,受法律而非受個人統治的國傢。——李維斯

前509年,佈魯圖斯帶領羅馬人驅逐瞭前國王,又創設雙執政官制度,每年由公民大會改選,從終身的國王統治變成執政官執政。結束瞭羅馬王政時代 ,建立瞭羅馬共和國。

1.羅馬擴張——維愛戰役

維愛是伊特魯裡亞人的一個大城市,極盛時伊特魯裡亞人的領土北起波河南至康帕尼亞,但最後被中部的拉丁人擊敗,退到波河附近。在公元前 477 年到前 396 年的三次維愛戰爭中,羅馬與維愛互有勝負,在最後一次維愛戰爭中,羅馬占領瞭維愛城,攫取瞭大量財富,城中居民均被賣為奴隸,土地並入羅馬,成為羅馬的四個部落。此後羅馬控制瞭臺伯河流域和它右岸的廣大地區,軍事實力迅速增強。同時,又親手將用來防止高盧人南下的城市破壞殆盡。

維愛戰爭在羅馬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羅馬軍事擴張時代的來臨,是羅馬邁向世界頂尖強國道路上的第一個腳印。此外,維愛戰爭期間羅馬拉丁同盟諸城協同作戰,先後取得瞭對東部山區部落—厄魁人,赫爾尼西人,薩賓人和伏爾西人的勝利。對於羅馬人的對手伊特拉斯坎人來說,這場戰爭的失敗則意味著他們在意大利中部的統治就此終結。在維愛及之後其他幾個城鎮被羅馬蠶食以後,公元前六世紀時盛於一時的伊特魯裡亞人逐漸湮沒在歷史中。

2.羅馬人的恥辱——高盧攻占羅馬城

高盧這個名字是希臘人取的,羅馬人則稱他們為加裡亞人。前六世紀時,高盧人才開始遷移,他們像波浪一般由北開始向東西南方移動,最北邊的民族將周圍的部族往後擠,被擠出去的部族再將外側的部族往後擠,這樣漸漸地向東西南方侵入。於是,被擠到南部的高盧人,便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定居在今日的梅拉諾至波河流域一帶。高盧人剛開始並沒有對羅馬人造成威脅,因為在羅馬與高盧之間橫隔著亞平寧山脈,而且當時伊特魯裡亞的經濟、技術及軍力都還很強,仍然擁有自己的勢力圈。

前390年,高盧人南下,同時一面攻打位於進軍路線上的伊特魯裡亞各都市。遭到高盧人襲擊的伊特魯裡亞都市丘吉遣使到羅馬請求派兵支援,但因羅馬本身已岌岌可危,所以沒有出兵救援丘吉。同時羅馬很快也在臺伯河上遊被擊敗。羅馬人因此向高盧人提議,以贖金做為交換羅馬的條件,要高盧人撤離羅馬,高盧人拿到三百公斤的金塊後,終於離開佔領瞭七個月之久的羅馬。

3.三次薩莫奈戰爭(前343-前290)

第一次薩莫奈戰爭(公元前343年-前341年)薩莫奈人最初與羅馬的關系是友好的,公元前343年,加普亞請求羅馬共同抵抗薩莫奈人,羅馬雖與薩莫奈人有盟約,但背約派遣軍隊支援加普亞。第一次薩莫奈戰爭爆發,雙方戰事拖瞭很久,羅馬士兵不願為瞭外邦長期征戰,發生瞭軍士嘩變。元老院的親薩莫奈議員由此為由,在平定兵變之後,宣佈終止與薩莫奈人的戰爭。公元前341年,第一次薩莫奈戰爭結束,羅馬人與薩莫奈人重新締結瞭友好條約。

第二次薩莫奈戰爭(公元前327年-前304年),公元前327年,那不勒斯的希臘人對羅馬在坎佩尼亞的殖民地發起瞭進攻。同時還有一隊薩莫奈援軍進駐瞭那不勒斯。為期23年的薩莫奈戰爭便這樣開始瞭。

公元前321年,羅馬在康迪維被伏擊,羅馬軍隊向薩莫奈軍投降,羅馬被迫講和。薩謨奈族接受瞭和談提議,但條件是羅馬軍必須撤出拿坡裡一帶,放棄殖民地,留下六百名士兵當人質,羅馬與薩謨奈族的議和稱為康迪維和平,維持瞭五年。公元前312年,阿庇亞大道建成。有瞭這條通往南意大利的平坦大道,羅馬人的行軍速度大大提高。羅馬逐漸控制瞭坎佩尼亞,同北面和中亞平寧的諸城也建立瞭友好同盟關系,這實際上是三面包圍瞭薩莫奈人。處於危境的薩莫奈人於前304年向羅馬求和,訂立瞭新的合約,第二次薩莫奈戰爭結束,薩莫奈繼續保持獨立。

第三次薩莫奈戰爭(公元前298年-前290年)

薩莫奈人派兵威脅盧卡尼亞,盧卡尼亞自覺不敵,於是向羅馬人求援。羅馬人立即同意瞭請求,與薩莫奈重新開戰,第三次薩莫奈戰爭爆發。

薩莫奈名將艾格納提烏斯統帥的大軍聯合瞭中北部意大利的部落(包括埃特魯利亞、高盧、翁佈裡亞等)對抗羅馬。羅馬元老院發佈瞭緊急動員令,除瞭召集16到45歲的市民外,還大舉召集退役老兵和被釋奴。選舉瞭德西烏斯和法比烏斯兩名執政官。據公元前295年,羅馬大軍在森提烏姆集結,與薩莫奈人決戰。薩莫奈人的反羅馬聯盟隨即煙消雲散,溫佈利亞人投降,高盧人被逐,埃特魯利亞部落也與羅馬人簽訂合約。

公元前290年,大勢已去的薩莫奈人終於向羅馬人求和,並割讓瞭土地。不久羅馬人又圍繞薩莫奈建立瞭殖民地監視其活動。羅馬人同時合並瞭薩賓,領地直達亞得裡亞海,薩莫奈和北方各族的聯系被徹底切斷。羅馬通過三次薩莫奈戰爭,控制瞭整個意大利中部,為日後統一全意大利打下瞭基礎。

4.拉丁戰爭(前340年–前338年)

拉丁人沒有任何中央政府,分為若幹自治城鎮和城市,共享語言,文化和一些法律和宗教機構。在公元前5世紀,城邦建立瞭一個相互的軍事聯盟,即拉丁同盟。隨著羅馬的強大,聯盟條約在公元前358年得以修改,正式書面確定瞭羅馬的領導權,這引起瞭聯盟其他成員的不滿,前340年,羅馬與拉丁城鎮的關系嚴重惡化。聽聞羅馬取得第一次薩莫奈戰爭的勝利消息後他們轉而決定攻擊帕利尼亞。

戰役初期,羅馬因為坎帕尼亞突然叛變準備不足,在混戰中,羅馬執政官曼利烏斯沖破瞭拉丁人的包圍,自己的兒子則離開軍陣襲殺瞭拉丁人首領,拉丁人因此被擊敗。然而治軍嚴謹的曼利烏斯卻以自己的兒子擅自離開軍陣而把他處決,羅馬軍隊因而保持高度紀律性,在維蘇威山與拉丁人進行瞭決戰,另一個執政官德西烏斯為瞭羅馬的勝利則獻出瞭自己的生命。最終在公元前338年,拉丁人在阿斯圖拉河上的安提姆中被擊敗。戰爭的結果是羅馬獲得勝利,拉丁同盟解散。羅馬建立瞭以自己為中心的聯盟體,拉丁人則被納入羅馬團體。

5.他林敦戰役(前280-275年)

南意大利上的希臘城邦很早就已成熟,並有大希臘之稱。前三世紀,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希臘半島有力的城邦國傢瓦解,馬其頓王國也陷入混亂的局勢中,大希臘因而快速地繁榮。

公元前280年,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渡海進入意大利與羅馬作戰。在赫拉克利亞戰役與羅馬執政官瓦勒留的戰鬥中獲勝,但損失很大。次年在阿斯庫路姆戰役再次獲勝,損失仍很大。前276年,皮洛士再次率兵入侵意大利,雖然奪取瞭部分城邦,但是在公元前275年,與羅馬軍在貝內溫圖進行決戰,結果大敗,隻剩下八千人。皮洛士隻得撤軍。

6.爭霸前夜——統一意大利半島

羅馬自建國以來耗費瞭五百年的時間,在西元前270年前後統治瞭北以盧比孔河為界,南到墨西拿海峽的意大利半島,與西西裡島隻隔墨西拿海峽相望。在漫長的戰爭中,羅馬以戰爭驅動對外擴張的模式確立瞭,羅馬和迦太基兩個大國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接觸和摩擦,一段令人肅然的歷史展開瞭。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