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的前身——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前身。保衛東北邊防、組建東北邊防軍,是在動蕩不安、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央和主席未雨綢繆、深謀遠慮的重要戰略舉措。東北邊防軍自組建之日起,幾經集結、加強、再部署,既鞏固瞭國防,爭取到戰略上的主動權,也為邊防軍部隊出動作戰提供瞭源源不斷的後續支援力量。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簽署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隨後,東北邊防軍,這個僅僅存在瞭兩個多月的建制,以“志願軍”的名義,開赴朝鮮戰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前身部隊,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一筆。

壹 | 組建東北邊防軍始末

1950年夏,中共中央領導人冷靜地分析瞭美國武裝侵略朝鮮的新形勢,認為朝鮮戰局已趨復雜化,美國侵略者很可能繼續擴大戰爭,甚至攻擊中國東北地區。為瞭保衛中國東北邊防,不能不采取防范措施,預作準備,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

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受毛澤東主席的委托,於1950年7月7日和10日,兩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以及林彪、肖華、肖勁光、劉亞樓、楊立三、李濤、許光達等有關方面負責人。中央軍委根據兩次會議的討論,於13日作出瞭《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確定:

7月23日,毛澤東主席批準周恩來、聶榮臻的報告,在粟裕(因病不能到職)、肖勁光(任剛組建的海軍司令員,工作離不開)、肖華(總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均不能到職的情況下,東北邊防軍歸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指揮,並統由東北軍區供應,李聚奎改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邊防軍的訓練工作由第13兵團統一組織,並先後任命洪學智、韓先楚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賴傳珠離職養病,由鄧華兼任兵團政治委員。

8月上旬,第38軍和第39軍由河南、第40軍由廣東進至東北邊境地區,完成集結任務。之後,軍委又調第50軍及部分高炮部隊、工兵部隊編入邊防軍。至此,邊防軍各部已全部到達指定位置。2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有各總部和各軍兵種主要領導參加的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加速特種兵建設,增編飛行團、戰車旅、高炮團及隊屬炮兵,強調邊防軍要加緊訓練,務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待命出動。

8月31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東北邊防軍建設計劃會議,決定東北邊防軍以11個軍(36個師)60萬人作三線配置:以第13兵團(含第42軍)為第一線,第9兵團為第二線,第19兵團為第三線。並預定第一線部隊出動後,第二線部隊北上至第一線部隊原駐地,第三線部隊移至第二線部隊原駐地,邊繼續訓練,邊準備參戰。

邊防軍的整訓,從一開始,就在師以上幹部中明確瞭準備出國作戰的思想。邊防軍的全部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都是以美軍為主要作戰對象,結合在朝鮮作戰的特點進行的。9月中旬,中央軍委又決定抽調中南軍區第五十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該軍於10月上旬到達東北地區,此時,東北邊防軍已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因此未能參加東北邊防軍的整訓。

貳 | 東北邊防軍和第13兵團的指揮機構

在中央軍委1950年7月13日的決定中,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邊防軍後勤司令員。

關於第13兵團的主官人選,在國防會議上討論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原政委羅榮桓、原參謀長劉亞樓三人一致認為,現任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各方面素質權衡不如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主張調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據此,軍委決定,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第13兵團部,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原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及參謀長曾國華分別調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和參謀長。邊防軍的特種兵部隊由萬毅負責指揮。

因粟裕身體有病,中央批準其在青島療養一段時間,暫時不能到任。蕭勁光主持剛剛組建不久的海軍工作,蕭華主持總政日常工作,也都暫時不能到任。

為不影響邊防軍整訓工作的開展,7月22日,經周恩來副主席和代總長聶榮臻及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研究後,由周恩來和聶榮臻聯名建議,並經毛澤東主席23日批準,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目前先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並統一供應,將來粟裕、蕭勁光、蕭華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李聚奎改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邊防軍後勤部合並到東北軍區後勤部。後來蕭勁光、蕭華參加過邊防軍的有關會議,但一直不能到職,粟裕身體一直不好。這樣,直到10月上旬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邊防軍的指揮機構一直未建立起來。

7月中旬以後,軍委對第13兵團的領導也作瞭調整和加強。7月19日,任命第40軍軍長韓先楚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根據鄧華、賴傳珠等建議,軍委於8月上半月,調原第15兵團副司令員洪學智為第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因賴傳珠身體有病,9月25日,軍委批準其離職休養一個時期,決定由鄧華兼任第13兵團政治委員。為保證邊防軍訓練工作,8月下旬,中央軍委決定,邊防軍(含特種兵和第42軍)以第13兵團機構為統一訓練機關,負責邊防軍特種兵工作的萬毅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並決定第42軍歸第13兵團建制指揮。東北邊防軍完成集中以後,就是在東北軍區直接領導下,具體工作是由第13兵團組織實施的。

叁 | 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時的主要裝備狀況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署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轄第十三兵團及所屬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軍和邊防軍炮兵司令部及所屬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立即準備待命出動。同時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五十軍剛到東北,未被編入志願軍序列。在志願軍入朝後,由於作戰需要,第五十軍加入志願軍序列立即投入作戰)此時,邊防軍(不含第五十軍)的主要裝備狀況如下:

3個炮兵師共編有105和122毫米口徑火炮320餘門,1個高炮團共有37和85毫米口徑高炮36門。這些火炮均由汽車牽引。各步兵軍,每軍編1個野炮營18門火炮(第三十九軍編有6管火箭炮營12門火炮);每步兵師編1個山炮營12門火炮;每步兵團編2個炮連92步兵炮和重迫擊炮共10門;每步兵營編81迫擊炮2門和火箭筒3具,每步兵連編60迫擊炮3門。計每軍共有各種火炮(含各種迫擊炮和火箭筒)520餘門(具)。

各軍隊屬重型火炮全部由騾馬馱載。各步兵分隊裝備的槍支極少有自動槍,並且日制、德制、美制、英制、蘇制和舊中國制造的都有,型號很雜,所謂“萬國牌”武器。另每軍配有100輛運輸汽車。改為志願軍時的邊防軍,沒有海軍和空軍部隊,沒有坦克部隊和反坦克炮兵部隊,各步兵軍也沒有高射炮的編制。武器裝備同未來的主要作戰對象美軍無法相比,數量上、質量上均處於劣。這給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作戰中帶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肆 | 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

東北邊防軍組成並全部集中後,8月中旬,朝鮮戰局也發生瞭重要變化。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的形勢已變成同美軍和南朝鮮軍在洛東江一線戰略相持的局面。此時,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考慮到,如果朝鮮局勢進一步惡化,現有東北邊防軍的力量恐不足以應付事變,因此,建議軍委調在上海地區準備用於解放臺灣的第九兵團(宋時輪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為副司令員,轄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軍)和在西北地區剛剛結束剿匪作戰不久的第十九兵團(楊得志為司令員、李志民為政治委員,轄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軍),分別集中於津浦、隴海兩鐵路線,以便機動,作為邊防軍的二線部隊,以備未雨綢繆之計。此建議得到中央軍委批準。

8月下旬,軍委又決定再從西南軍區抽調3個軍作為新的後備力量。彭德懷司令員在志願軍出動前,對兵力配備作瞭如下概括:“我們的力量:初步計劃第一線四個軍、三個炮兵師,共計二十五萬人,第二線十五萬人,第三線二十萬人,共計約六十萬人。”

8月31日,周恩來根據與中央軍委有關部門協商的結果,擬訂瞭關於加強東北邊防軍的計劃,並於9月3日向毛澤東並劉少奇呈送報告,擇要匯報瞭計劃的內容:關於加強邊防軍和二線、三線部隊的部署,準備共動員部署11個軍36個師,連同特種兵和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第一線五個軍十五個師(除東北已集中四個軍外,再調中南現在廣州一個軍集中東北);第二線三個軍十二個師,從華東調出,10月底可集中於濟(南)徐(州)之線;第三線三個軍九個師,擬從西北調出,集中時間約在年底。”

此外,周恩來還提出瞭東北邊防軍和二線、三線的兵員補充、步兵武器調整、彈藥補充、增配火炮、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議。毛主席批準瞭這一計劃。這樣的兵力配備,為後來志願軍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作瞭必要的準備。

結語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這支不畏強敵、英勇頑強的部隊,所創造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被廣泛傳頌。東北邊防軍的組建,不僅鞏固瞭東北邊防,而且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擊美國的侵略進行瞭極其重要的戰前準備,也為後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彭德懷元帥曾在總結戰爭經驗中提到:“最重要的則是由於黨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決策,堅定的意志和正確的領導。當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時,我們即調瞭五個軍置於鴨綠江北岸,待敵越過三八線向我國邊境逼近時,出敵不意地給以痛擊,取得第一個戰役的勝利。這不僅挽救瞭當時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而且取得瞭戰爭的主動權。如果預先無此準備,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設想的。”

這肯定瞭東北邊防軍的重要意義。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傢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每當這首戰歌響起,都是對東北邊防軍堅實的努力和貢獻最好的紀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