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科舉釘子戶,槍手溫八叉,理想主義者的悲情人生

他是大唐名相之後,卻一生落魄,生活坎坷

他常被認為恃才不羈,縱酒放浪,又譏諷權貴,因此屢試不第

他是“倚聲填詞”第一人,被尊為“花間派”鼻祖

他也是一位悲情的理想主義者

一、我是槍手,我叫溫八叉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三月,進士科考試再次舉行。

得知大名鼎鼎的“溫八叉”也前來應考,主考官們如臨大敵。

江湖上關於他的傳聞,實在是太多太多瞭。

據說這位自幼就才華橫溢的天才,這些年來,每逢進士科考試開考,他次次必來,他次次落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你說是他水平不夠?呵呵,非也非也!

你道他“溫八叉”的外號是怎麼來的?話說我大唐進士考試,每逢考試,每個考生發三跟大蠟燭,蠟燭燃完,要做完八韻的詩賦。人傢都說:三條燭盡,燒殘士子之心;八韻賦成,驚破試官之膽。(註:一韻一般為詩的兩句,一般末句押韻。)

他倒好,不用構思,不用打草稿,隻是趴在案上,把手籠到袖子裡,信口就可以吟出詩句來。籠一次為一叉,一叉手就能成一韻,八叉手就完成瞭!

如此高才,卻為何屢試不中呢?

溫庭筠畫像,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據說,額,此人“士行塵雜,不修邊幅”,整日價和公卿傢無賴子弟一起廝混,飲酒賭博,留連青樓,反正是沒啥好形象,這樣的人嗎,歷來的主考官都是不喜歡的。

還據說,額,他得罪人來,至於得罪誰,你懂得…

你說考不中就考不中吧,這兄弟突然發現科舉考場,可以進行行為藝術。他忽然發現瞭代考的樂趣。

你們不是因為這個那個的不讓我考中嗎,好,我就幫別人考中!

這不,傳說前幾年的滿分作文,就是這位"八叉"兄寫的。但是因為缺乏證據,後來不瞭瞭之。

慢慢的,他發現還有比代考更刺激的玩法。那就是:在考場上替旁邊的舉子答卷!

就這樣,每逢考試,大傢都盼星星盼月亮的,希望坐在他的旁邊。而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會沾上他的恩澤!

一時之間,江湖上到處都是“八叉”哥的傳說。

如臨大敵的主考官,苦思多日,想出瞭一個自以為絕妙的主意:

那個誰,溫八…哦,溫庭筠同學,你坐到我跟前來,長安這幾日多風,鑒於你年紀大瞭,為瞭你的身體著想,特意給你掛個簾子,你可要好好答卷啊…

“八叉”哥一聽,不高興瞭,你才年紀大,你全傢年紀大,搞什麼飛機嗎,你那點小心思當我不知道嗎?

眾目睽睽之下,溫大師兄也沒辦法,悶悶不樂的答題,匆匆寫完,就提前交卷離去瞭。

就在眾考官自以為計謀得逞,洋洋得意的時候,當天晚上卻被一條朋友圈刷爆瞭。

號外:“科舉釘子戶”溫八叉自稱嚴防死守下,成功通過‘隔音傳密’幫助八人答題!

二、名相之後、自幼失怙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人。他出身於名門,其祖上是唐初赫赫有名的宰相–溫彥博。雖然到他一代有些沒落瞭,但官宦傢庭出身,還是受到瞭良好的教育,他自幼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溫庭筠的出生年月,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後世學者們根據他的一些著作進行推斷,得出比較靠譜的說他大概出生於812年(或說801年,824年),其去世日期大致在866年(或說870,882年)。

根據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等資料,我們大概按812年出生,866年去世來敘說。

從有關資料匯總來看,溫庭筠大概在9歲左右,父親就去世瞭,他兄妹四人跟隨母親生活。

13歲左右,父親生前的好友段文昌對溫傢施以援手,帶溫庭筠到杜陵(今西安市內),和他的兒子段成式結伴讀書生活。

此後大概十年時間,溫庭筠和段成式又隨段文昌相繼到江淮、荊楚、西川等地。一直段文昌的庇護下成長,直到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

溫庭筠和段成式因此成瞭非常好的朋友,後來更是成為兒女親傢。

這個段成式,在文學史上其實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可以說的上是志怪小說的大傢,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酉陽雜俎》非常有名。在唐代詩壇上,他也和小李杜以及溫庭筠齊名。

三、浪子的漫漫求仕路

段文昌去世後不久,溫庭筠離開西川,北上長安。這一年(835年),他大概二十四歲,也是時候出去闖一闖瞭。

在長安,溫庭筠漸漸以詩文闖出瞭些名聲。838年,他大概還曾與當時的太子李永交往。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溫庭筠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京兆府的府試,被推薦獲得瞭第二名。經過府試,就有資格參加第二年的全國性的進士考試瞭。但意外的是,他竟然沒有參加次年春也就是開成五年(840年)禮部組織的進士考試。

這令旁人看來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能得到京兆府舉薦,並名列第二,參加進士考試,可以說基本上就是穩操勝券瞭。

溫庭筠自己的解釋是"抱疾"。但抱病參加考試的,其實比比皆是。按有關學者的考證,這次事故很可能和莊恪太子李永有關。

此前一年,太子李永因常常宴飲,母妃又不再受寵,皇帝寵愛的楊貴妃乘機進讒,唐文宗就欲廢太子另立。後來雖然經過朝臣勸諫停止,但太子身邊十數人卻相繼遭到殺害或驅逐。而839年十月,太子也突然暴病身亡。

雖然太子死後,文宗後悔不已,追謚李永為莊恪太子。但涉及宮廷鬥爭,內幕如何,不得而知。

這場宮廷鬥爭,很可能對此前曾出入東宮,和李永有過交遊的溫庭筠也有所牽連,或受到猜疑,至少曾受到不少的心理壓力。

此後,"不第"的魔咒似乎纏上瞭溫庭筠。

鬱鬱寡歡的溫庭筠來到瞭江淮遊覽。結果因為喝花酒,被人大大羞辱瞭一通。

根據《玉泉子》記載:“溫庭筠有詞賦盛名,初從鄉裡舉,客遊江淮間。揚子留後姚勖厚遺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卒不得中第。”

姚勖這個人大概可以算是個正人君子,他的祖先也是名相–姚崇。溫庭筠來到江淮,姚勖知道瞭,覺得大傢同時宰相之後,又是表親,就資助瞭他很大一筆錢財,讓他安心讀書,來日再去考試。

可是才子加浪子的溫同學卻常常跑去青樓喝花酒,這讓姚老爺大為光火。要說你火就火吧,這位老哥做事也是出格,他把小溫叫過來“笞且逐之”,抽瞭一頓鞭子,然後還趕出門去。

其實一開始小溫到也沒覺得啥呢,人傢到底是為瞭他好。可是這件事很快就傳得滿天飛。從前就有人說他輕浮、不檢點,這不,更加坐實瞭。

漸漸的小溫也覺得有點委屈瞭。有學者認為,大概就是這次受辱,讓他把名字從溫歧改成瞭溫庭筠。

但回到長安的他,不久又我行我素起來,和浪蕩子弟裴誠、令狐滈之流,搞在瞭一起。

於是乎,溫同學的‘名聲’就這樣起來瞭。這樣的名聲,就算文學水平再高,很多主考官也不敢點他呀。

847年,35歲,不中,855年,43歲,還是不中…

慢慢的,他就玩起行為藝術瞭。

四、悔讀南華–譏諷宰相的中年憤青

仕途漸漸無望的溫庭筠,詩文之名卻漸漸越來越大。多才多藝的他,還成瞭第一位專力於“倚聲填詞”的文人。

他創作的幾首《菩薩蠻》,廣為流傳,連皇帝都很喜歡。

他好朋友令狐滈的父親,當時的宰相令狐绹知道瞭以後,就央求溫庭筠代寫瞭十多首《菩薩蠻》詞,然後呈送給皇上,說是自己所寫,然後告誡溫庭筠同學不要說出去。

於是乎,溫庭筠同學又開啟瞭他的"八叉"神技,拿起筆來唰唰唰唰,一會就寫好瞭。

。。。。。

當皇帝看到這幾首《菩薩蠻》詞,歡喜得不得瞭。尤其是這首:

皇帝簡直是愛不釋手啊。馬上就下令樂工趕緊背熟,然後演奏起來。

聽到皇上宴會上最近常常演奏這些詞,溫庭筠同學得意非凡,冷不住內心的激動。到處跟別人暗戳戳的說:老子最近又當槍手瞭,知道聖人最近喜歡的那幾首《菩薩蠻》吧?嘿嘿。

這下好瞭,誰還聽不明白呢。一時之間,人盡皆知瞭,令狐绹大人原來是找人代寫的啊,嘖嘖…

這些事被好事者記錄瞭下來,比如《樂府紀聞》就記載此事雲:“令狐綯假溫庭筠手撰二十闋以進。”

傳著傳著,皇帝看令狐绹的眼神都不太好瞭。

弄清楚原委的令狐绹在傢裡破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還想提攜你呢,我呸!

這還不算完,雅好詩詞的唐宣宗有一次做瞭一首詩,裡面有"金步搖"一詞,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對仗詞,心想宰相令狐绹不是詩文很好嗎,就讓對一個。令狐绹苦思不得,不得已,回到傢還是去請問瞭一下溫庭筠。

結果溫庭筠連一叉都沒叉,就對瞭個“玉條脫”。“金步搖”,即金制的步搖,古代婦女常見發飾,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玉條脫”是古代臂飾,呈螺旋形,上下兩頭左右可活動,以便緊松。

但是,令狐绹他不懂這個啊,於是就問,什麼…脫?什麼意思啊?是出自哪個冷僻的典故嗎?

溫庭筠一聽,傲氣又上來瞭。就得意地和令狐绹說:這是《南華經》裡來的,並不是什麼冷僻之書,相國公務雖繁忙,閑暇之餘,也應多看寫書才是。

(註:《南華經》是指《莊子》,因唐玄宗時封莊子為南華真人。但後來有學者考證,《南華經》裡沒有提到過"玉條脫"。他們認為“玉條脫”可能出自南朝梁陶弘景的《華陽隱居真誥》第一篇。)

堂堂當朝宰相,被後生晚輩如此教訓,令狐大人那一張臉變得跟染色缸一樣,一會青,一會白的。

拂袖而去的令狐绹從此真的認定瞭這個人不是情商過低,就是腦子瓦特,被他永遠列入黑名單。

不僅如此,想起以前聽人說溫庭筠還說過“中書省內坐將軍”這樣的話,那更是譏諷他讀書不多,學問不大,好比武夫坐鎮中書省。惱羞成怒的令狐绹,不管以後科舉考試中溫庭筠成績如何,都從中作梗,堅決不讓他被錄取。

要說溫庭筠大概情商真是不高的。離開宰相府,多年不第的他,怎麼也想不通。後來在別人的點撥下,才算明白瞭前因後果。

也隻能徒自嘆息,他作詩感慨:“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五、無官受黜–微不足道的官場路

就這樣,一直考考考,樂此不疲的溫庭筠,終於讓禮部那些老爺們受不瞭瞭。

得,一邊是宰相暗示過不讓他中進士,一邊是溫同學行為藝術玩得越來越溜瞭,看這個攪屎棍是越來越難受。

大中十三年(859),四十多歲的溫庭筠被貶為隨縣尉(今湖北隨州)。縣尉是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但在當時是級別最低的官職瞭。

看到這裡,有人或許覺得奇怪,溫庭筠又沒中進士,沒當官,何來貶官一說呢?

這在唐代被稱為"無官受黜",大概是禮部那群人實在受不瞭瞭想出來的一個辦法,你也別考瞭,給你個小官,給我有多遠滾多遠吧。

就這樣,溫庭筠來到瞭遙遠的隨州。

可作為世傢子弟,作為貞觀名相的後人,寫詩填詞他是僅僅當做業餘愛好的。溫庭筠還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先祖一樣入朝拜相的。

咸通元年(860年),欣賞他才華的襄陽刺史徐商辟他為巡官,巡官是刺史自行招募的,一般由由無科舉功名的人擔任,是較為低等的職位。但年近50的溫庭筠還是應征瞭。

這也說明,在他放蕩的行為之外,其實內心還是希望積極入仕的。雖是巡官,但也可以幫刺史做不少事不是?

861年,他又經過升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的徐商的引薦,來到江陵,入荊南節度使蕭鄴幕為從事。

863年,官職卑微的溫庭筠,過廣陵為虞侯所辱,臉上受傷,門牙脫落,訴之令狐绹,令狐绹叛虞侯無罪。而這次折辱,很多人認為根本就是令狐绹安排的。哎,這位老大人這麼多年瞭,還是沒忘記當初的羞辱啊。可憐溫庭筠前一年在荊南幕還曾上書上書令狐绹(《上令狐相公啟》),希望得到他的舉薦。

這一年,863年,他再次被貶為方城尉。

六、命運輪回,從'槍手'到主考官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在徐商的極力保薦下,溫庭筠在長安當上瞭國子監國子助教。

從考生到老師,忽然有人發現,溫庭筠這個人才應該好好利用啊。

他常年混跡於考場,有豐富的考試和“作弊"經驗,就應該好好利用,發揮他的特長,讓他負責科舉考試啊。

反正皇帝宰相都換人瞭,新任的皇上一聽,嗯,很有道理嘛,就這麼定瞭。於是封溫庭筠為國子監助教,從六品,負責這一年的秋試。

從六品,負責科舉考試,溫庭筠的仕途來到瞭巔峰。

自以為為皇帝所信任和重用的溫同學,回憶前程往事,感慨萬千。

為瞭不讓自己的悲劇重演,他大膽地改革科舉錄取制度,決定秉承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杜絕暗箱操作和潛規則。

不僅如此,他還把上榜進士的詩賦等答卷,公開張榜貼出,以振公道。

這下好瞭,領導遞條子也不管用瞭,以前收的禮都揮霍瞭,咋個辦呢?答應可以讓他考中的那些孩子怎麼辦,冒名頂替嗎?那怎麼行,姓氏是傢族的榮光啊。

這溫八叉以前不按常理出牌,現在一把年紀瞭也還是不按規矩辦事啊,靠,他還真把自己當根蔥啊,搞他!

於是,以宰相楊收為首,各部門群情洶洶,紛紛上書彈劾溫庭筠,說他擅改祖制,說他逾越…

皇帝也受不瞭啊,調令很快就下來瞭,貶溫庭筠為方城縣尉,即刻生效。

廣大寒門學子紛紛前來相送,都為溫庭筠鳴不平。

並吟誦著前中書舍人紀唐夫的這首詩,一送送出十裡,才依依惜別:

黯然離開長安的溫庭筠,不久抑鬱而終。一代才子,落魄而終。

七、寫在後面

溫庭筠,這個我們熟悉的花間派開山祖師,婉約派鼻祖,可謂多才多藝。

他精通音律,詩詞兼工,其詩辭藻華麗,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是文人詞先驅,後世李後主、歐陽修、柳永、晏幾道、李清照、陸遊等都深受其影響。

其駢文,情韻並美,行文流暢,富於變化,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因為三人都排行十六,人稱“三十六體”。

他還是小說傢,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三卷。

他還是茶學傢,編撰有《采茶錄》,通過故事的模式描述瞭茶道的博大精深。

他還是一個書法傢,雖然其作品今已不傳。但董其昌曾說:“《湖陰曲》,溫飛卿書,似平原而遒媚有態,米元章(米芾)從此入門。”

辛文房《唐才子傳》:(庭筠)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筆成萬言……才情綺麗,尤工律賦。

他看似浪蕩的一生,其實也是積極入世的。可惜這樣一個大才子,有政治追求卻在權貴的把持之下不得實現。

即使面對排擠和壓制,導致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決不屈服、決不奴顏婢膝、逢迎巴結,一生傲骨與正氣。

這才是我們喜愛的一代詞宗,花間鼻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