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釣淺灘雜談(精髓)

鯽魚膾,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鱭膾黃竹五種為下,其它皆強為。

可見鯽魚肉質細嫩,早在古代已人盡皆知,尤其鯽魚煲湯,味道鮮美,特別對於孕婦產後促奶效果明顯。

鯽魚為底棲性魚類,適應性較強,水溫達到3-32攝氏度,強堿性達到45%鹽度都能生存,在氣溫水溫較高時也要到水的中上層中下層覓食,而且鯽魚生性膽小,活動四周稍有動靜就會四散逃竄,所以,如果釣鯽魚想要有一個好的漁獲,必須找對垂釣時間和水域,更需要找準鯽魚活動的水層。

釣位可以選擇斜坡和水平面夾角20-30度為宜,一般20-6-度為陡坡,60-90度為極陡坡,一般春季適宜二三十度的緩坡為宜。坡度過小,以6.3的竿子釣的太淺,比如1米左右,對垂釣影響很大,包括拋竿的影子、鉤餌入水聲音等,而且大一點的魚對安全非常看重。一般早春釣1.5米以內比較好,通常坡度在二三十度結合者竿長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水深。同時盡量用長竿,最好用6.3米往上的長竿釣淺灘,尤其是遠處的淺灘受到岸邊動靜的影響要小得多,往往這種地方都是大鯽魚較多,用長桿垂釣效果要好,而且魚咬鉤更大膽,更放心,魚口也快一些,動作更漂亮。淺水釣魚拋竿需要迅速壓水線,不能慢慢往回拉桿,否則會將鉤餌拉離釣位,拉回幅度大概20厘米左右。

如果陽春三月陽光普照,同時有瞭一股微微的風力,在2-3級的話,垂釣魚口會比較的好,快速的氣流循環增加水體溶氧量,而且水面會有一定的波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造聲音,掩蓋釣魚人的操作、走路、說話的聲音,降低人為幹擾。

當然春季垂釣遠近是第二位的,深淺是第一位的。在一個合適的深度,剛好比較遠,此時漁獲就多。當然釣深和釣淺也不是絕對的,在停口時,可以考慮是不是人為操作不當導致魚遊到瞭遠一些深一些的位置。同時太陽從越出地平線到沉下地平線過程中,水體經過太陽好幾個小時的照射,水溫有一個先升再降的過程。具體那個水層溫度最高,大水面還是小水面溫度最高,也是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個需要我們釣魚人不斷地調整遠近和深淺,以找到最佳釣位。總體標準是從11點左右小水面淺水處溫度升高較快到太陽照射到3點左右氣溫開始下降小水面淺水處溫度開始降低較快,釣位從小水面淺水處到大水面深水處的一個過渡階段,需要不斷調整。當然頻繁的換釣位顯然不合適,不僅累而且更重要的是浪費時間,咱們春季白天時間本來就短。這個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一天當中找大概2-3個合適的釣位就可以瞭。想每時每刻都找到一個最好的釣位顯然是不合適的,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也比較符合哲學的理念。

春季淺水溫度先升起來,浮遊動植物先生長,魚類在此處有一些可吃的東西,自然淺灘就成瞭春季魚兒的聚集地。而且魚類經過瞭一個冬季的蟄伏,早已饑腸轆轆,此時看見食物更是餓虎撲食。不過由於鯽魚嘴小,吃餌也不是很規律,魚進窩之後,要及時調整餌料狀態,拉小餌做釣,提升餌料的適口性,增加漁獲量。一般在自然水域垂釣,普遍應該采用調低釣高,效果明顯要好於調高釣低;面對養殖鯽魚,調高釣底效果更好一些。

開始打窩時,一定要註意安靜。人員走動,打窩,搭釣臺等情況都會驚擾距離岸邊不遠處的魚,魚離開近處到瞭遠處,在早春時節,很可能短時間不會再遊到岸邊瞭,所以一定要安靜。

春天釣鯽魚,要少打勤打,一般用小米定點打窩,而且要適時補窩。如果打窩直接用手拋餌球入水,動靜太大容易驚魚。最好先把誘餌添加一點水,稍微拌一下,捏成團用撒餌器打窩,一是動靜小,二是打窩位置更精準,三是粉狀和固體顆粒粘合在一起,窩料入水,水體表層和中層霧化脫落的少,不容易引來小魚雜魚,而且誘餌落到水底後更集中,垂釣效果更好,口更快。

在自然水域釣鯽魚一般采取拉餌垂釣,調低釣高效果比調高釣低好。商品拉餌一般都具備水比大拉的大,水比小拉的小的特性,所以拉餌大小要適時根據魚體大小、魚情等因素調整。

如果垂釣一段時間後,發現每次拋竿快到位的時候,感覺浮漂有動靜,等真正到位後,反而沒動靜瞭,感覺很多次基本都是這種現象,這個時候就要反思瞭,看是不是水底有軟草,導致鉤餌到位後落在瞭草裡面,導致魚看不到。針對這種情況,咱們就要調高釣低瞭,同時加輕麩等狀態餌減輕餌的比重,盡量讓餌球落在草的上面,增加魚發現鉤餌的幾率。

餌料最好選用富含高蛋白的動物性餌料,魚餓瞭整個冬季,已經很餓瞭,再餓下去,可能就不行瞭。春季釣魚,餌料狀態非常重要。此時魚餓沒力氣,水溫低導致身體僵硬而且消化能力不強。可以加一些輕麩等減輕比重的餌料,激活或者四季都可以。再加紅蟲、蚯蚓等榨汁液開拉餌,既有營養入口性也好,比重低、體積小、霧化脫落效果好。

當然春季用餌味型用腥也不是絕對的,在中部、東部可能香腥效果更好。特別是在湖北垂釣,筆者是湖北人,在武漢江河垂釣幾十年,總體經驗是,腥香味型餌料垂釣誘魚快,但是上魚慢,大小不一;香為主腥為輔垂釣誘魚慢,但是口穩,魚偏大,還時不時中雙尾。這都說明釣無定法,適者為上。

而且在自然水域,一般水底植物生長規律是底離水面越近越多,底離水面越遠長得越稀。所以咱們可以找個稍微深一點的釣點垂釣,同時也要註意,在符合早春釣淺灘的普遍規律的同時,也需要在淺灘水體深度和水底綠色植物密度高低之間尋找一個高效的平衡,這個需要釣魚經驗多年的積累,才能達到一個較好地效果。

淺灘經過太陽照射一段時間後,水體上層溫度上升,高於中下層時,鯽魚就會遊至上層,此時魚的活性會有一定的提升。

剛開始垂釣時,一般采取拉餌套上散炮的垂釣方式,如果碰到有風,或者釣點距離釣手較遠,拋投時散炮容易脫落,這時可以采取掛幾竿散炮,再拉餌釣一會,再掛幾竿散炮,再拉餌釣一會,如此循環。

散炮的精髓是幹和散,在拉餌外面再套一層散炮,拉餌入水,細小顆粒快速脫落誘魚,約莫幾分鐘後,拉餌周圍聚集許多鯽魚,大大提高魚口速度和釣獲量。

如果所釣水域小鯽魚較多,可把釣鯽魚商品餌二次粉碎,曬出粗顆粒,加輕麩減輕餌料比重,四季等調整餌料狀態,使用短小拉絲粉拉小餌,增加拉餌入口性;大鯽魚偏多的話,以顆粒粗、比重大本味的谷物類餌料為主,因為大鯽魚偏愛麩類和谷物類餌料。

太陽高溫照射一段時間後魚口也不是太好的話,我們可以利用一般魚類喜愛追食活餌的特性,人為的制造鉤餌動態效果,加大誘魚效果。

具體操作手法:在拋竿後浮漂翻身下沉時握住釣竿快速向回拉出一段距離,制造鉤餌二次上升下沉的動態誘魚效果,增加咬鉤幾率。

此種操作手法需要註意拉動幅度不能太大,否則會嚇跑魚。

垂釣過程中要註意避免一種情況,那就是魚不咬鉤我就一直等,總擔心我剛一提完竿,魚可能就咬鉤瞭,如果我在等幾秒,魚可能就咬鉤瞭。就是這種想法導致我們往往等瞭好長時間而不自知,也導致我們窩點的料越來越少,誘魚力度越來越低,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保持一個合適的拋竿頻率非常重要,垂釣前期加大拋竿頻率,鉤餌到位就提,打瞭大概3-5竿後降低拋竿頻率,大概1-2分鐘提竿,後期魚口慢看是魚少還是餌料等其他問題導致,具體參數需要根據季節魚情水情調整。

當然春季釣淺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若連續數日艷陽高照,水溫氣溫升高,淺灘做釣漁獲不錯;若遇寒流猛烈降溫,此時淺灘做釣就不太合適瞭。

就算寒流過後氣溫回升,此時水體依然寒冷,也不適合釣淺灘。要等一段時間水溫回升再釣淺灘才合適,至於這個等待的時間多長合適,那就要看具體的天氣變化瞭。

如果碰到下雨的情況,氣溫水溫還可以,沒有太多變化,不是寒潮來臨導致的氣溫水溫下降導致下雨的話,隻要是氣壓正常,魚口還是可以;如果氣壓也降低瞭,魚口就會差一些。

在下雨之前垂釣的話,如果感覺悶,那就是氣壓低導致空氣溶氧量不高,同樣水體溶氧量也不會高,魚口不好;如果下雨後,感覺舒服瞭,說明氣壓升高瞭,此時魚口應該可以;如果下雨,仍感覺悶,那也不好釣,還得繼續下,等到氣壓升高會好釣一些;如果斷斷續續下雨,人感覺悶不好釣。下完雨漲水,可以找進出水口兩側,溶氧量足,食物也相對多一些,魚口快;下雨後漲水開閘放水導致水位降低,啥魚都不好釣。

如果出現走水現象,此時可以更換軟尾漂或者調高目,漂型選擇棗核型的,調高目釣高目,讓鉤餌輕觸底或者離底。同時打窩可以打一長條,橫在我們面前,順著水流,釣一長條,同樣能保證每時每刻鉤餌都在窩子裡面,垂釣效果也不錯。

詳細分析黃顙魚的習性制定優質垂釣方案(精髓) – 釣無止境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8585303

流水中釣魚的四種釣法(精髓)(走漂、跑鉛、悶竿釣、無漂拖釣) – 釣無止境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8408454


臺釣【第二版】.pdf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