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淺筋膜

淺筋膜是一個仍存在爭議的領域。為瞭理解皮下組織的組成和淺筋膜的存在,我們必須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要意識到即便是從人體整體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依然有同一結構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存在差異的可能。

新鮮屍體的解剖揭示皮下組織被纖維層分為多個亞層、每一層各有鮮明的特征。淺層被稱為“淺層脂肪組織”,深層為“深層脂肪組織”,中間的纖維層為“淺筋膜”。

腹部淺筋膜肉眼觀

淺筋膜通過纖維隔與皮膚(經淺層皮支持帶)和深筋膜(經深層皮支持帶)相連接,纖維隔賦予瞭皮下組織特殊的力學性能。

皮下組織結構均勻,但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具備不同的特征。一些部位的纖維成分較多,另一些部位又以脂肪成分為主。這些差異決定瞭皮下組織的力學和生物學特征。

大腿皮下結構的組織學切片

淺筋膜和皮支持帶形成瞭皮下脂肪小葉之間的三維立體網絡,該網絡為皮膚動態錨接於皮下組織創造瞭條件。並為來自多方向的外力提供瞭一個靈活但有抗性的機械負載傳輸機制。

淺層、深層皮支持帶和淺筋膜可作為連接皮膚、皮下層和深部肌層的機械橋梁。它們的數量和形態學特征因身體部位不同而異。皮下組織的局部差異決定瞭皮膚相對深部組織移動性的不同,可能與相關身體部位所承受的復合機械力相對應。

淺層脂肪組織

淺層脂肪組織由包裹於纖維間隔之間的大量脂肪小葉組成。脂肪小葉幾近圓形.纖維間隔(淺層皮支持帶或皮膚韌帶)輪廓清晰. 通常垂直於皮面,將真皮錨於深層。脂肪小葉有單層或多層。

腹部皮下組織肉眼觀

淺層脂肪組織的厚度在軀幹部位比較恒定,各部位的變化比深層脂肪組織小。在四肢,下肢的淺層脂肪組織比上肢的厚。手掌和足區的淺層脂肪組織薄且含有更多更堅韌的垂直皮支持帶,因此,這些部位的皮膚緊密附著於深層。手背側的筋膜解剖不同,由於淺層皮支持帶很薄,此處皮膚相對深層組織面具有更大的移動性。

不同個體的淺層脂肪組織厚度不同。在肥胖者中,淺層脂肪組織的厚度從T10到股骨頭水平逐步顯著增加,而瘦者淺層脂肪組織的厚度則一致。

淺層皮支持帶的厚度在不同個體和身體不同部位間也存在差異例如,軀幹背側的淺層皮支持帶更厚更堅韌,使得背部淺層脂肪組織比腹部淺層脂肪組織有更大的抗壓能力。

淺筋膜

淺筋膜是一結締組織纖維層,由大量的彈性纖維混合松散交織的膠原纖維組成。在淺筋膜內或下方可見一薄層橫紋肌,使皮膚能夠局部運動。

背部淺筋膜肉眼觀

淺筋膜存在於全身。淺筋膜的排列和厚度因身體部位、體表和性別的不同而不同。在腹部,淺筋膜由上到下逐漸增厚,下肢淺筋膜較上肢厚,身體後部淺筋膜較前部厚。

淺筋膜內的頸闊肌

組織學上,淺筋膜是由不規則排列的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網構成。肉眼觀淺筋膜為可分離的輪廓分明的單層膜,但顯微鏡下其結構為多層或密集蜂窩狀。

腹部淺筋膜組織學切片

在骨性突起和一些韌帶褶皺處,淺筋膜直接附著於深筋膜。淺筋膜內有許多神經纖維,在一些部位,淺筋膜分裂,形成特殊的筋膜室,尤其在主要的皮下靜脈和淋巴管周圍。纖維隔從血管壁外膜延伸至淺筋膜。

功能上,淺筋膜對保證皮膚的完整性發揮作用,並支持皮下結構,尤其是靜脈、保證其通暢。淺筋膜和皮支持帶一起支持並幫助維持脂肪組織的位置。最後,淺筋膜將皮膚和肌肉骨骼系統分離,允許肌肉和皮膚彼此間正常滑動。

深層脂肪組織

與淺層脂肪組織相比,深層脂肪組織一般由相對疏松、缺乏組織和排列更傾斜的纖維間隔(深層皮支持帶)組成。

腹部解剖

深層脂肪組織彈性功能良好,這些因素可能解釋瞭淺筋膜為什麼能在深筋膜上滑動。身體不同部位的深層脂肪組織的厚度和脂肪含量明顯不同。總的來說,軀幹的前部往往較薄,脅腹水平的後外側最厚。

小腿解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