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JS-第三帝國陸軍戰鬥部隊系統I-摩托化步兵部隊(Panzergrenadier)03:邁向戰場—1939年的德波之戰

題圖說明:

裝備251/1 C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1 Ausf C)的摩托化步兵班組,描述時間一定是1940年後,因為1940年前,25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的車載機槍並未安裝裝甲護盾。

文章說明:

在1939年開戰之初,二戰德國陸軍的摩托化步兵部隊隸屬於裝甲師、輕裝師、摩托化步兵師。

正文:

第一部分:裝甲師屬摩托化步兵力量

一、1939年9月前的摩托化步兵旅級組織結構概述

德國陸軍摩托化步兵部隊在組建之初就是裝甲部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命運與後者從此息息相關。大戰正式開打前,德國陸軍裝甲師的部隊編制還未達到均衡。

就其坦克與步兵這兩個基本戰鬥單元來說,1935年組建的首批3個裝甲師(第1~3裝甲師),下轄1個坦克旅、1個步兵旅。這一組織結構至1939年戰爭爆發並未發生較大改動,因而被稱為1935年制裝甲師編制表。鑒於我們本次的專題是二戰德國陸軍摩托化步兵部隊,這裡主要詳細講解步兵旅,該步兵旅下轄1個步兵團(擁有2個步兵營)和1個摩托車步兵營,下圖為對應裝甲旅編制表,上為步兵團,下為摩托車步兵營(註意:德國陸軍將編制表稱之為Kriegstärkenachweisung,簡寫作KStN,對具體某一編制表則以KStN+阿拉伯數字編號指代,例如KStN1114。)

1939年3月,德國憑借強大軍力強行兼並捷克斯洛伐克與立陶宛的默麥爾,構成瞭北、西、南三面包圍波蘭的形勢。德國重提割讓但澤等廣泛要求,再次遭到波蘭拒絕,波德關系急劇惡化,原本就存在領土糾紛的德波兩國間關系迅速緊張起來,並持續發酵,這就是“但澤危機”或稱“但澤-波蘭危機”。

鑒於日漸嚴峻的局勢,德國陸軍先後組建瞭3個裝甲師(第4、第5、第10裝甲師),這三個裝甲師在步兵兵力上卻各有不同,第4裝甲師下轄的摩托化步兵單位,與第1~3裝甲師沒有什麼不同。第5裝甲師下屬的步兵旅的兵力卻異常強大,該旅雖然沒有1個摩托車步兵營,但卻擁有4個步兵營的強大兵力。第10裝甲師成軍最晚,其步兵實力最為窘迫,僅擁有一個原隸屬於第29步兵師的常規步兵團。

12型機動車(Kraftfahrzeug12,簡寫Kfz12)也被用作高級軍官車輛。該車堅固可靠,註意圖片中的彈孔。

1935年,裝甲師成立之初,摩托化步兵連配備的是被稱為70型機動車(Kraftfahrzeug 70,簡寫Kfz70)的傳統輪式車輛。

1939年,許多普通步兵師可無福消受各種機動車輛,無論是輪式的,還是半履帶式的,統統與其無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裝備瞭大約2750000匹馬,用於野戰廚房、火炮牽引、彈藥輸送等工作。

二、摩托化步兵旅下屬營連級編制說明

(一)編制及編制表概述

在1935年制裝甲師中,步兵旅下轄的步兵營(Schützen-Bataillon,簡寫SchtzBtl)的組成單位及遵循的編制表如下(不包括營級司令部與保障單位):

1、步兵單位

(1)摩托化步兵連[Schützen-Kompanie 'b'(motorisiert),簡寫為:SchtzKp(mot)]:遵循KStN 1114號編制表;

(2)摩托化重機槍連[Maschinengewehr-Kompanie'b'(motorisiert),簡寫為:MGKp(mot)]:遵循KStN 1116號編制表;

(3)摩托車步兵連[Krad-Schützen-Kompanie,簡寫為:KradSchtzKp]:遵循KStN 1111號編制表;

波蘭戰役中的德國尊代普KS750型挎鬥摩托車,相比於寶馬公司的同類產品,尊代普(Zündapp)摩托車動力充沛,甚至可以牽引37毫米反坦克炮。

(4)摩托車重機槍連[Krad-Maschinengewehr-Kompanie,簡寫為:KradMGKp]:遵循KStN 1118號編制表;

2、重型連

(1)反坦克炮排(Panzerabwehrkanone-Zug,簡寫為:PzAbwehr-Zug):裝備3門37毫米反坦克炮,遵循KStN 1222號編制表;

(2)步兵炮排[Infanteriegeschütz-Zug(motorisiert),簡寫為:IGZg(mot)]Panzerabwehrkanone-Zug,簡寫PzAbwehr-Zug):裝備2門18型75毫米輕型步兵炮(leichte Infanteriegeschütz,簡寫le IG),遵循KStN 1123號編制表;

(3)戰鬥工兵排(Pionier-Zug,簡寫PiZg):遵循KStN 1124號編制表;

波蘭戰役中,德國戰鬥工兵(Pioniere)使用充氣艇(grosser Flosssack)攜帶兩輛寶馬BMW R12型摩托車一同渡河。

(二)連級步兵單位編制說明

我們本次專題的焦點在步兵單位,因此僅介紹摩托化步兵連的KStN 1114號編制表與摩托車步兵連的KStN 1111號編制表。

KStN 1114號編制表有兩個版本——Schützen-Kompanie b與Schützen-Kompanie b (gepanzert,簡寫gp),具體原因,我們在文章前面提到過:在專用裝甲人員輸送車裝備之前,德國陸軍為摩托化步兵篩選瞭部分民用越野車型,稱其為70型機動車(Kraftfahrzeug 70,簡寫Kfz70)或人員運輸車(Mannschaftskraft wagen,簡寫MTW)。

1939年9月1日,歐戰正式打響,此時德軍裝甲師僅有第1裝甲師屬摩托化步兵的裝甲人員輸送車連達到標準,在之後的日子中,25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與250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的生產先後進入正軌,開始大規模優先裝備裝甲師屬摩托化步兵單位。與之對應的標準編制表也進行瞭相應改寫,新編制表使用gepanzert(簡寫'gp')指代裝備裝甲人員輸送車的摩托化步兵單位,至於摩托車偵察營的名稱Kradschützen,並未改變。具體列舉如下:

1)步兵單位

摩托化步兵連[Schützen-Kompanie 'b' (gepanzert),簡寫為:SchtzKp (gp)]:遵循KStN 1114

(gp)號編制表;

摩托化重機槍連[Maschinengewehr-Kompanie'b'(gepanzert),簡寫為:MGKp(gp)]:遵循KStN 1116(gp)號編制表;

摩托車步兵連[Krad-Schützen-Kompanie,簡寫為:KradSchtzKp]:遵循KStN 1111號編制表;

摩托車重機槍連[Krad-Maschinengewehr-Kompanie,簡寫為:KradMGKp]:遵循KStN 1118號編制表;

2)重型連

反坦克炮排(Panzerabwehrkanone-Zug,簡寫為:PzAbwehr-Zug):裝備3門37毫米反坦克炮,遵循KStN 1222號編制表;

步兵炮排[Infanteriegeschütz-Zug(gepanzert),簡寫為:IGZg(gp)]Panzerabwehrkanone-Zug,簡寫PzAbwehr-Zug):裝備2門18型75毫米輕型步兵炮(leichte Infanteriegeschütz,簡寫le IG),遵循KStN 1123號編制表;

戰鬥工兵排(Pionier-Zug,簡寫PiZg):遵循KStN 1124號編制表;

1、摩托化步兵連

(1)KStN 1114號編制表Schützen-Kompanie b版本

1939年初,德國陸軍決定馬上為摩托化步兵連裝備其輕、中型裝甲人員輸送車(分別為SdKfz 250、SdKfz 251),但由於資源及產能不足的原因,這個最初設想並未實現。

10/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10/1)

SdKfz 250直到1941年中期才開始服役。因此,250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部分被10/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10/1)所代替。

10/4型特殊用途車輛(SdKfz 10/4),盡管該車缺乏任何形式的防護,但其裝備的20毫米30型高射炮是一款可以發射高爆或穿甲彈藥的強大武器。

至於25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該車倒是在1939年得以量產,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道,由於克虜伯公司的鋼裝甲供應不及時,首批次SdKfz 251中有一部分是采用低碳鋼的降配版。至1939年8月底,德國總共生產94輛降配版和68輛250/2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2),這批車輛有一部分被送至第1裝甲師下屬第1步兵旅的第1步兵團。可以肯定的是,在入侵波蘭的戰役正式打響時,第1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裝備瞭不少250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由於交付較晚,幾乎沒有餘裕對摩托化步兵進行系統培訓,因此,250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是在實戰中總結使用經驗的。

戰爭初期,摩托化步兵連的車輛是70型機動車(Kraftfahrzeug 70,簡寫Kfz70)與25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一起混編。15型機動車(Kraftfahrzeug 15,簡寫Kfz15)是一款由霍希公司制造的重型越野車,圖片中的這輛車被用作通信車。

(1)KStN 1114號編制表Schützen-Kompanie b (gepanzert,簡寫gp)版本

1939年9月1日,第1裝甲師第1步兵旅第1步兵團下屬步兵連的車輛裝備編制表,可以看出這份編制表基本可以代表裝甲師屬摩托化步兵連的裝備裝甲人員輸送車的標準配備,在1941年後,圖中的10型特殊用途車輛(SdKfz 10)被250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所取代。

2、摩托車步兵連(Kradschützen-Kompanie)

1939年歐戰開始後。摩托車步兵連的稱呼及KStN 1111號編制表幾乎未曾改動,車輛編制表如下:

三、1939年波蘭戰役的實戰表現

在波蘭戰役中,裝甲師大都被編入北方集團軍群的第19坦克軍。1939年9月29日,第19軍司令部(Generalkommando,簡寫GenKdo)向陸軍總司令(Oberefehlshaber des Heeres,OBDH)提交瞭一份關於第3裝甲師與第10裝甲師下屬摩托化步兵單位的實戰表現報告,報告中這樣寫道:

摩托化步兵旅下屬的兩營制步兵團建議升級為三營制,營下屬的單位中,摩托車步兵連表現出色,建議加強其兵力裝備。裝甲偵察連(Panzer-Aufklärung-Kompanien)應將其隸屬於營級及其以上司令部,新型半履帶裝甲人員輸送車表現不錯,建議加快生產。

兩輛250/1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0/1)在波蘭城鎮的廢墟中休息。領頭車的車首及車尾配備瞭MG 34機槍的樞軸式安裝件,前置機槍的裝甲盾牌於1940年底開始安裝。

第二部分:輕裝師屬摩托化步兵力量

一、編制概況

1938年,德國陸軍在完善裝甲師的同時,還將騎兵師改組為4個輕裝師(leichte Divisionen,簡寫le Div),在戰爭初期,輕裝師與裝甲師一道構成瞭德國陸軍快速部隊(schnellen Truppen),即後來的裝甲部隊(Panzertruppen)。

第1輕裝師擁有1個騎兵步槍團(KavallerieSchützen,簡寫KavSchtzRgt),該團下轄3個步兵營和1個摩托車步兵營。然而,第2~4輕裝師的步兵力量卻大有不同,它們均下轄2個由2營制騎兵步槍團。

所有輕裝師在波蘭戰役後被改編為裝甲師,因而它的存在時間很短,滿打滿算僅有1年時間,其所轄摩托化步兵部隊的編制情況並不明確。但有一種比較靠譜的看法,騎兵步槍團下屬步兵連的武器裝備與常規步兵連幾乎相同,采用大致類似的編制表,但裝備車輛可能不同且依然沒有裝備最新型的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二、實戰表現

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4個輕裝師被悉數投入戰場,德國陸軍完全將其看作具備較好機動性的裝甲師。這些部隊都裝備瞭重型越野車輛和115型特殊用途拖曳車(Sonderanhanger 115,簡寫SdAnh115),德軍計劃使用後者將坦克放在平板車上拉著走,以減少金貴的坦克磨損。

德國陸軍的輕裝師很有意思,我們之前提到,這些部隊由騎兵師重組升級而來。德國騎兵與其他國傢(尤其是英國、法國)的同行一樣,比較在乎所謂的騎兵傳統,即便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他們與裝甲師、摩托化師同屬快速部隊(Schnellen-Truppen),但其摩托化步兵連(Kompanien)卻被稱為中隊(Schwadron)。輕裝師大都裝備輕型坦克,這導致其裝甲戰力明顯不及裝甲師,德國陸軍自認為其機動能力強於裝甲師,但事後證明,輕裝師的快速機動力僅限於具有良好公路網的西北歐。

1939年10月8日,第2輕裝師司令部向上級提交瞭一份有關波蘭戰役的實戰報告:

題目:在波蘭戰役中的經驗

在這場戰役中,輕裝師已經證明瞭其自身價值。在向維斯瓦河推進的過程中,他們的火力足以完成為該師規定的任務。與裝甲師相比,輕裝師的優勢在於機動迅速,持續作戰能力強,可長途奔襲至少500km。

輕裝師的主戰裝備——一號坦克(PzKpfw I)和二號坦克(PzKpfw ll),缺點明顯,其火力與防護均不占優。二號坦克(PzKpfw ll)的車首裝甲薄弱,波蘭步兵裝備的反坦克步槍在100米外就可將其擊穿。建議所有輕裝師僅裝備一號坦克(PzKpfw I),雖然該型坦克武器不強大,但它很適合用作裝甲偵察車。

1939年9月,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摩托化警衛團的一號坦克(PzKpfw I)和二號坦克(PzKpfw ll)穿越波蘭佈祖拉河

步兵班(摩托車步兵與摩托化步兵)的火力配置也暴露瞭問題,在多次林地交火中,多出的那一挺機槍的配置不僅沒有加強步兵班的進攻能力,反而成為累贅,許多步兵除瞭攜帶步槍彈藥外,還要攜帶額外的機槍彈藥,這導致步槍火力的減少。

兩支在波蘭農村公路樹木旁隱蔽部署的MG-34機槍小組,在波蘭戰役中,輕裝師的摩托化步兵班一般配備兩挺機槍。

實戰還表明,必須為除瞭機槍正副射手外的所有步兵配備一桿98K式卡賓槍(Karabiner 98 Kurz,簡寫Kar 98K),此外,步兵中隊應根據戰鬥樣式及具體情況自行決定配置1挺還是2挺機槍,同時必須備足機槍和卡賓槍的彈藥。步兵裝備的棒狀手榴彈(Stiel-Handgranate)不如波蘭的蛋狀手榴彈好用。前者過於笨重,尤其是在林區作戰時,它可能會被樹枝夾住,危及投擲者的安全。

第三部分:摩托化步兵師屬摩托化步兵

再武裝時期,德國陸軍為部分步兵師配發瞭明顯多於普通步兵師的機動車輛,然後將其稱作摩托化標準步兵師。實際上,摩托化步兵師除瞭其步兵單位的車多瞭一些外,其編制與普通步兵師無異。這裡僅對其在波蘭戰役中的實戰表現作一說明。

在波蘭戰役後,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是這樣評價摩托化步兵師屬摩托化步兵的:偵察營兵力不足,規模太小,應該將其按照裝甲師下屬摩托化步兵旅偵察營的標準重組。步兵單位的規模過大,行動遲緩臃腫。炮兵、通信部隊、工兵單位、反坦克部隊卻表現出色。摩托化步兵師沒有坦克,這使其缺乏突擊能力,現考慮將這些單位重組為裝甲師。

第19坦克軍司令部對摩托化步兵師裝備進行瞭補充評價:裝備有效性基本達到預期,但裝備保障工作還存在較大隱患,主要是各型半履帶車輛的配件,如履帶、橡膠墊的供應不足問題。如果不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最終會影響單位的持續作戰能力。倘若可以在大約14天內保障足夠備件,摩托化步兵師完全可達到80%的戰備狀態。1943年,德國陸軍依然保有數個摩托化步兵師,這些師大都隸屬於裝甲部隊(Panzertruppe),很快按照新的標準進行重組,彼時他們有瞭一個新的名字——裝甲擲彈兵師(PzGrenadier-Divisionen)

這輛250/1 A型特種機動車輛(SdKfz 251/1 Ausf A)在車首處帶有備用車輪。波蘭戰役後,鑒於經常被波蘭反坦克步槍手當作靶心,過去的大白色(Balkenkreuz)十字架被改為圖中的樣式。

第四部分:1939年波蘭戰役中,摩托化步兵部隊的戰術經驗總結

一、德軍的觀點

1939年9月1日開始的德波之戰是閃電戰(Blitzkrieg)的首秀,該戰術要求以裝甲師、輕裝師、摩托化步兵師構成的裝甲部隊在廣闊戰線上發起數次快速突擊。盡管參戰的德國陸軍部隊訓練有素,但他們缺乏實際戰鬥經驗。

1939年9月28日,南方集團軍群第22軍指揮官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1943年晉升為陸軍元帥)對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發表瞭自己的看法:

(一)裝甲部隊各級指揮官必須親臨前線指揮

在開戰最初幾日,一些機動部隊指揮官往往身處遠離戰線的指揮機關或指揮所/部中。倘若前線出現緊急情況,例如敵人反攻,後方指揮部從瞭解情況、作出決策、傳達命令,往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極有可能貽誤戰機。因此,裝甲部隊各級指揮官必須親臨前線指揮,像過去的騎兵部隊的指揮官那樣指揮戰鬥。

(二)關於摩托化步兵的側後保護問題

第22軍在9月2日開始行動時,在左右兩翼分別部署瞭1個摩托車步兵營與1個偵察團以防備波蘭軍隊的側翼攻擊。各師也采取瞭側翼保護措施。這種對側後防護采取的謹慎態度,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大大拖延瞭行動的果決性與部隊的推進速度,而這恰恰是裝甲部隊的主要關註點。因此,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不同於普通步兵部隊,摩托化步兵部隊是快速反應部隊,保障側後安全完全可以通過“頻繁的側後空中偵察+摩托化部隊的快速部署”來實現。

(三)正面推進中排除妨害的問題

在最初幾天,敵人破壞瞭部分橋梁,在進軍道路上埋設瞭地雷,一些波軍單位抵抗頑強,這些敵軍妨害行動大大拖延瞭先頭部隊的推進速度。對此,集團軍司令部一再強調,裝甲部隊應將關註點放在主要目標上,不要跟波軍阻擊部隊過分廝混,要盡量繞過他們,將消滅的任務交由後續步兵師來解決。

二、總結

(一)波蘭戰役中德國陸軍的戰鬥序列及裝甲部隊的隸屬情況

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德國陸軍進攻部隊分為南北兩個集團軍群。

1、北方集團軍群

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在戰前是第1集群指揮部,指揮官為費多爾·馮·博克一級上將。德波開打後,該集群本應改組為陸軍第2集團軍司令部,但最終成為北方集團軍群指揮部。

北方集團軍群包含三大部分:第3集團軍、第4集團軍、軍群直屬師級單位。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3和第4集團軍,分別由炮兵上將格奧爾格·馮·屈希勒和炮兵上將京特·馮·克盧格指揮。第3集團軍司令部改編自屈希勒在東普魯士的第1軍司令部,而第4集團軍的指揮機構則由克盧格集群指揮部改組而成。前者從東普魯士發起進攻,後者則從波羅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亞出擊。第4集團軍的任務是切斷波蘭走廊底部,並拿下格魯瓊茲。第3集團軍將緊跟著從東普魯士向華沙方向發起進攻。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矛頭是第4集團軍的第19軍(古德裡安指揮)。

該照片拍攝於1939年9月3日的波蘭,圖片中可能為第19軍第3裝甲師的一號坦克(PzKpfw I)和二號坦克(PzKpfw ll),註意SdKfz 251指揮車上的軍官可能是古德裡安將軍

第3集團軍除瞭和第4集團軍一道發起進攻外,還必須派出另一支部隊協助第4集團軍奪取維斯杜拉河上的渡口。第3集團軍的主力,將直撲華沙,根本不等第4集團軍打通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的聯系。德軍計劃就在波蘭西部殲滅波軍主力,同時防止波蘭預備隊增援或集結,導致己方攻勢受阻。第4集團軍任務是向東和向南進攻,切斷波蘭走廊北部波軍的退路,同時確保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間的通道暢通。第4集團軍以及負責攻擊西南面的第3集團軍一部,在完成切斷波蘭走廊任務後,立刻加入攻打華沙的行列。奪取但澤的任務,則交由預備隊和已經在城內的武裝黨衛軍來完成。

第3集團軍下轄7個步兵師,1個裝甲旅和1個騎兵旅(後來2個旅合並成肯普夫裝甲師)。第4集團軍擁有6 個標準的步兵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此外,還有2個(步兵)師作為預備隊。因此,北方集團軍群總共擁有13個標準步兵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裝甲旅以及1個騎兵旅。再加上集團軍群和各集團軍以及軍的直屬部隊,具體情況如下:

(1)第3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4個軍外加集團軍直屬師(第217步兵師),4個軍為:沃德裡格軍(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下轄第1步兵師、第12步兵師、第1騎兵旅)、第21步兵軍(下轄第21步兵師、第228步兵師)、佈蘭德軍(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下轄洛岑旅、戈爾德納普旅)、第1軍(下轄第11步兵師、第61步兵師、肯普夫裝甲師)

(2)第4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4個軍外加集團軍直屬師(第23步兵師、第218步兵師),4個軍為:第1邊防警衛軍(下轄第207步兵師、第12步兵師、第1騎兵旅)、第2軍(下轄第3步兵師、第32步兵師)、第3軍(下轄內普旅、第50步兵師)、第19軍(下轄第2摩托化步兵師、第20摩托化步兵師、第3裝甲師)

(3)軍群直屬師級單位:第10裝甲師、第73步兵師、第206步兵師、第208步兵師。

2、南方集團軍群

北方集團軍群包含三大部分:第14集團軍、第7集團軍、第8集團軍、第10集團軍。第8集團軍指揮部由佈拉斯科維茨的第3集團軍改組而成,第10集團軍指揮部則源自賴歇瑙的第4集團軍,第14集團軍指揮部來自李斯特的第5集團軍軍指。第8集團軍和第10集團軍將從西裡西亞北部出兵,而第14集團軍則從西裡西亞南部和斯洛伐克周邊各縣發起進攻。南方集團軍群中實力最強的第10集團軍,將擔任進攻華沙的主力。第8集團軍則奪取羅茲,拖護第10重團軍左翼(北翼)防線,牽制波茲南—庫特諾一線的波蘭重兵,以免主攻的第10集團軍受到幹擾。南方集團軍群右翼(南翼)為第14集團軍,該集團軍任務是奪取克拉科夫,然後向東推進,掩護第10集團軍右翼,避免第10集團軍遭到從利沃夫開往加裡西亞西部的波蘭軍隊的側翼攻擊。

第8集團軍由4個步兵師構成。第10集團軍則下轄6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3個輕型裝甲師。第14集團軍包括5個步兵師、1個輕型裝甲師和2個裝甲師。此外,還有3個山地師和6個步兵師擔任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因此,南方集團軍群總共有21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4個輕裝甲師和3個山地師。具體情況如下:

(1)第14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4個軍,4個軍為:第22軍(下轄第1山地師、第2山地師)、第17軍(下轄第7步兵師、第44步兵師、第45步兵師)、第18軍(下轄第3山地師、第2裝甲師、第4輕裝師)、第8軍(下轄第8步兵師、第28步兵師、第5裝甲師、黨衛軍日耳曼尼亞團);

(2)第7集團軍:該集團軍沒有軍一級編制,下轄第27步兵師、第62步兵師、第68步兵師、第213步兵師、第221步兵師、第239步兵師;

(3)第8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2個軍外加集團軍直屬師(第221步兵師、第213步兵師),2個軍為:第10軍(下轄第24步兵師、第30步兵師)、第13軍(下轄第10步兵師、第17步兵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摩托化步兵團)、第3軍(下轄內普旅、第50步兵師)、第19裝甲軍(下轄第2摩托化步兵師、第20摩托化步兵師、第3裝甲師);

(4)第10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5個軍,這5個軍為:第11軍(下轄第18步兵師、第19步兵師)、第4軍(下轄第4步兵師、第46步兵師)、第15軍(下轄第2輕裝師、第3輕裝師)、第16軍(下轄第14步兵師、第31步兵師、第4裝甲師、第1裝甲師)、第14軍(下轄第1輕裝師、第13摩托化步兵師、第29摩托化步兵師)

在以上兩個集團軍群中,大部分輕裝師、裝甲師、摩托化步兵師與普通步兵師混編成軍,純粹的裝甲部隊混編的軍,南北集團軍群各有一個,一個是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4軍(下轄第1輕裝師、第13摩托化步兵師、第29摩托化步兵師),另一個是隸屬於北方集團軍群的第19軍(下轄第2摩托化步兵師、第20摩托化步兵師、第3裝甲師),這兩個軍都下轄一裝兩摩的3個師的配置。

3、兵力編組總結

在波蘭戰役中,相比於北方集團軍群,兵力較強的是南方集團軍群,它擁有第8集團軍、第10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德軍將其快速部隊(Schnellen-Truppen)[註釋:1935~1939年,德國陸軍的摩托化步兵師、輕裝師、裝甲師都被歸屬於快速部隊(Schnellen-Truppen),在戰爭爆發後,快速部隊(Schnellen-Truppen)更名為裝甲部隊(Panzertruppe)。]的大半配置在南方集團軍群,總共有4個裝甲師、4個輕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師,約2000輛各型坦克。

在該軍群中,摩托化步兵師、輕裝師、裝甲師均勻地配置在各軍中,平均每個軍都擁有兩個師級快速部隊。快速部隊充當先鋒部隊,為普通步兵師快速開路。這一舉措既可保證各集團軍的推進節奏大致保持一致,也將全軍的作戰節奏提高至機械化作戰的基本要求。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比較集中,包括第19軍以及集團軍直屬的第10裝甲師。該軍群所面對的波軍數量少於南方集團軍群,主要是配合南方集團軍群的合圍行動。

德國陸軍的所有摩托化步兵單位隸屬於裝甲部隊,其戰術原則也必須遵循快速部隊的基本要求。在1939年的德國陸軍看來,快速部隊的真諦就是對既定目標的快速行動,不要同突發之敵過分糾纏。尤其是在指揮、偵察、警戒、行軍、進攻上,各級指揮官要對普通步兵師的慢節奏思維進行揚棄。

(二)1939年德國裝甲部隊戰鬥層次性

戰術是戰鬥的方法,戰役由一系列緊密銜接的戰鬥組成的,或者說,戰鬥是戰役的基礎,後者的勝利是要通過前者實現的。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最高戰術兵團為裝甲軍,基本戰術兵團為師。

從武器系統的角度出發,戰鬥則是雙方運用武裝起裝備系統的對抗,武器裝備系統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斷進步而趨於復雜,但是不要忘瞭,任何一型武器都有其特定的防禦或進攻功能,具備所有作戰功能的武器至目前還未出現,為瞭有效消滅敵人,保存自身,必須將不同功能的武器裝備系統組合起來。換句話說,戰鬥可看作敵對雙方為完成各自的戰鬥任務,運用武器裝備系統所進行的有組織、激烈的暴力對抗活動。較小規模的軍隊集團,由於兵力兵器少,其戰鬥隻能將較少種類與數量的兵器組合使用,其戰鬥規模就小。反之,較大規模的軍隊,其兵力兵器多,可將更多種類與數量的兵器組合使用,其戰鬥規模就大,取得的戰役效果就好。比如,一個裝甲團下屬的裝甲兵、伴隨步兵、伴隨炮兵單位的規模充其量僅為營級規模,其實質是以營級伴隨步兵與伴隨炮兵支援營規模坦克部隊的戰鬥,這就是“團戰鬥”。

1、裝甲師

古德裡安想要的是高層次的機械化作戰,他可不想往湖中心隻扔一塊鵝卵石。早在1935前,古德裡安與盧茨就意識到這一點,在1939年波蘭戰役中,德國陸軍裝甲師的標準編制是1935年制裝甲師,它包括以下單位:

1個兩團制坦克旅:每個坦克團各有2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中型坦克連。前者主要裝備一號坦克(PzKpfw I)和二號坦克(PzKpfw ll),後者則裝備二號坦克(PzKpfw ll)和三號坦克(PzKpfw lII)。

上圖說明:1939年波蘭戰役中的三號D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D),至德波戰役開打,即便三號坦克在1937年就已開始量產,但數量依舊稀少,僅有176輛可用,其中三號A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A)10輛,三號B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B)15輛,三號C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C)15輛,三號D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D)30輛,三號E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E)96輛。

1個步兵旅:1個摩托化步兵團和1個摩托車偵察營組成,前者又由兩個營組成。

1個炮兵團:下轄2個營。

此外,還有1個工兵營、1個反坦克營、1個師屬偵察營、1個通信營組成。就主要突擊力量步兵、炮兵、裝甲兵來說,1935年制裝甲師的師戰鬥是以旅級伴隨步兵與團級伴隨炮兵支援旅級坦克部隊的戰鬥。1935年的德國裝甲師下屬的坦克旅僅有坦克這一種武器系統,固然,坦克集防禦、機動、攻擊性為一體,但1939年的德國坦克還比較脆弱,不具備獨立實施戰術突破的能力。但摩托化步兵旅卻具備一定的戰術突破能力,步兵旅下屬步兵團的兩個營集步兵、重機槍小組、戰鬥工兵、反坦克炮兵、步兵炮,其中戰鬥工兵、反坦克炮兵、步兵炮皆為排級,步兵、重機槍小組則為連級,具有較強的營戰鬥能力,可獨立實施小規模突破戰鬥。

2、摩托化步兵師

1939年9月的德波開打時,德國陸軍共擁有5個摩托化步兵師:第2摩托化步兵師、第3摩托化步兵師、第10摩托化步兵師、第13摩托化步兵師、第14摩托化步兵師,這些師在步兵單位上的數量趨於一致,每師至少擁有2個3營制步兵團、1個3營制炮兵團。支援單位全為營級,包括反坦克營、通訊營、醫療、獸醫、補給等。1939年制摩托化步兵師的摩托化步兵力量至少是裝甲師的2倍,炮兵力量則相當,至於反坦克力量,既包括各步兵營下屬的反坦克連,也包括師屬三連制反坦克營,也就是說摩托化步兵師一共至少擁有6個反坦克連,這一點略遜於裝甲師,但考慮到彼時的裝甲師缺編嚴重,僅有第1~第3裝甲師達到要求,第4~6、10裝甲師的裝備兵力嚴重短缺。實際反坦克能力,摩托化步兵師與裝甲師大致相當,甚至略強。摩托化步兵師唯一不如裝甲師的地方是防護性、機動性、越野能力略遜。

3、輕裝師

輕裝師是德國裝甲部隊中戰鬥力最差的存在,防護力、攻擊力均不如裝甲師與摩托化師,它最多下轄一個3營制摩托化步兵團,大多數情況為2營制摩托化步兵團。其坦克部隊大都裝備一號坦克(PzKpfw I)和二號坦克(PzKpfw ll),反坦克能力也較為孱弱,野戰炮兵與摩托化步兵師的平均水平、裝甲師的標準水平相當。輕裝師唯一的優點是或許是機動性強,但該師承擔不起獨立快速突破的能力。也有一種說法是之所以德國陸軍之所以組建輕裝師是為瞭安撫軍隊高層的騎兵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