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住宅樓層數多為11、17、33這幾個數字?有什麼說法

很多消費者在購房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跑瞭那麼多樓盤,在售樓處發現置業顧問給介紹項目的時候提到的住宅層數都是常見的幾個數字?例如9層、11層、17層、23層、33層等等,為什麼其他層數的樓很少見。有的購房者入住瞭小區會發現自己小區大多數樓棟的層數都一樣,但會出現個別樓棟的層數跟其他樓不一樣,是罕見的8層、18層、20層這類數字。這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

首先,如題所說有些住宅樓層是這些層數,有些不是,還有其他很多層數也經常出現。單獨說題目中的6、11、18、33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因為這些樓層和其他樓層出現有很多共性的原因,可以一塊分析。大白話說就是這些樓層既不是特例,也不是僅有的常見樓層。

其次,展開說樓層和建築高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超過10層的為高層建築,超過100米的為超高層建築,這個分類不是特別嚴謹,國際國內常見標準。建築高度、層數決定瞭什麼?規劃條件和建築標準,那麼開發、建築住宅的企業就要在符合這些層數的情況下選擇最優的方案,這就造成瞭有幾類樓層數常見於住宅項目樓盤,例如5~7層,9~11層(俗稱小高層)、15~23層、30~33層。

為什麼一個小區很多不同樓層數的住宅樓,為什麼不建成同一高度的呢?

每塊土地出讓是有規劃條件的,同時要符合建築標準、消防要求等各種法律法規和規范,否則這個項目無法通過審核審批,這裡面影響樓層數和建築高度的有容積率、建築密度、限高、日照間距、總建築面積、規劃住宅套數等因素限制。

簡而言之,容積率、建築密度、總建面決定瞭建築面積和土地面積的關系,不可能一味增加樓層數;有的時候一個住宅小區規劃的有聯排別墅、多層住宅、高層住宅,實際上就是一種面積騰挪,根據不同客戶需求來設置不同的產品,那麼建築層數就不同,當然也有都是小高層或者高層的,都是剛需為主的住宅項目常見這種情況。

而日照間距決定瞭樓和樓之間的距離,北方地區日照間距要求比較常見的一般為冬至日(日照時間最短的那一天)一樓住戶持續日照時間不短於2個小時,這就要求建築之間對日照的遮擋需要進行分析計算,我們知道日照角度不同、樓和樓之間位置關系可能是正前方、斜前方不同的角度,再就是一個小區的地塊往往不是完全的正四邊形或者規則,地塊位置也影響樓棟分佈。在上述前提下要想滿足日照要求,有的位置的樓棟就要控制層高以免遮擋後方、側後方的其他住宅樓。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小區會出現個別樓棟樓層有8、14、18、28之類的不常見數字。

最後說說消防要求,不同高度的建築消防的要求不同,會導致建築設計、施工難度差別,也會導致建築成本差別,例如超過一定高度、一定層數的建築消防通道、樓梯、電梯數量都會有增加,對消防登高面、消防水龍頭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開發商不會隨意去設置樓層層高,有時候增加瞭一層就要符合不同的消防設計標準,會無形中增加很多成本,這些成本最終會計入房價有消費者買單,但增加這一層並不一定投入產出就合算。因此很多住宅樓出現常見的樓層數,實際上就是最合算的樓層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避免妖魔化,搞懂房地產;

更多房地產相關文章歡迎關註我的地產專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