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獸性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地球的主宰,伴隨科技的發展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已經上天入地,似乎已無所不能。然而,無論人類如何神通廣大,手眼通天,畢竟仍是一種社會性的高級動物。既然是動物,那麼與生俱來的動物本性即獸性,依然殘留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揮之不去。

嚴格地講,人是具有人獸兩面性的復合體。人,既有社會屬性,又有自然屬性;既有人性,又有獸性;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

遠古時代,人類處於蒙昧狀態,處在生存條件極端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在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中,並不占優勢。體量不及牛馬,靈巧不及猿猴,兇猛不及虎豹,卻最終成功逆襲,脫穎而出,成為地球霸主。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人的高智慧,二是人的社會性。而社會性的顯著特征是分工與合作。廣袤的非洲草原上獅群圍獵食草動物,堪稱動物界分工與合作的典范。面對體型龐大又擅於長跑的大量食草動物,獅群內部分工明確,通力合作,圍追堵截,最後成功獵殺,大快朵頤。如果沒有團隊意識及分工合作,各自為戰,單打獨鬥,將一無所獲,無肉裹腹。

人類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步入今天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正是依靠細致的專業分工和高度的社會合作,以及相應的對各種社會資源的超強整合能力。在此過程中,人性主導瞭人類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從原始步入現代。

人的自然屬性(動物屬性),即獸性,是人類經過漫長的生命進化,逐漸形成且與生俱來的動物心理特征,如自私貪婪任性懶惰排外等,這些人與動物共有的所謂“劣根性”,盡管與人類社會的傳統道德要求相悖,但卻是人類個體生命得以繁衍生息的必要條件。

人的社會屬性,即人性,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在長期而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被迫“抱團取暖”,共同抵禦各種危險與災難,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團隊意識”和道德要求。如分工合作犧牲奉獻互利共贏犧牲自我顧全大局等。社會性要求人們自律自覺,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大公無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等。唯其如此,人類社會大傢庭才能和諧共生,做大做強,1十1>2。

過去傳統的自然經濟時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無需分工合作也能生存。處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時代,社會各行各業的專業分工越發精細,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人與人與單位與地區乃至國與國相互之間的合作依存度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個人,一旦脫離群體社會,將舉步維艱寸步難行,起碼的生存也難以維持。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無時無處不在進行著人性與獸性此消彼長的靈魂博弈,人性戰勝瞭獸性,便積德行善做好事;反之,獸性戰勝瞭人性,便為非作歹幹壞事。人性升華大愛無疆行俠仗義可成天使,獸性發作喪心病狂窮兇極惡可變魔鬼。

古人雲:“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人逆水行舟奮發上進努力行善猶如登山般異常艱難,而隨波逐流消極墮落瘋狂作惡恰似山崩般輕而易舉,與民間俗語:“學壞容易學好難”,可謂異曲同工。

人性真善美,克己奉公大公無私,見賢思齊從善入流,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繁榮昌盛; 獸性假惡醜,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我行我素一意孤行,離心離德人心渙散,經濟衰退社會倒退萬劫不復。

有人性,人品好,得人心,得道多助,步入坦途; 無人性(有獸性),人品差,失人心,失道寡助,走向深淵。全社會應努力激濁揚清,懲惡揚善,激發人性,抑制獸性,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充分利用宣傳教育、輿論引導、道德自律、行政規范和法律強制等多種舉措,多管齊下,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長此以往,人人追求人性,遠離獸性,蔚然成風。人間太平,世界大同,未來可期。

(王永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