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本源

如有不理解,到視頻處看相關視頻。

一、泛子(量子)

1.1 基本宇宙觀

時間、空間、物質、規律是宇宙的四大本源,無限性是宇宙的基本性質。宇宙的開端是由無限多的體積無限接近於0(相當於無)的泛子混沌而成,泛子之間存在真空,泛子和真空的總體積之比恒定,泛子的總質量和總能量分別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從誕生到現在沒有改變。

1.2 泛子的性質

泛子是體積無限趨於零的無色無味無引力無斥力的有能量的無限可分的實體,分佈在整個宇宙,各個泛子體積不同,兩兩之間是絕對真空,碰撞間永恒保持慣性。

1.3 暗物質:泛子的非穩定態

泛子的非穩定態是聚體、泛體、渦流和瞬態漩渦。從宇宙開端開始,泛子由於不斷碰撞,散開再聚攏,一些泛子聚集在一起,間距越來越小,空間密度增大,形成聚體,對碰撞對影響越來越大,成為碰撞的主力。另一些泛子以及碰散的小泛子彌散開來,間距越來越大,空間密度減小,形成的稀薄地帶就叫泛體,對碰撞影響越來越小,對聚體起輔助作用。聚體可在泛體中穿行,由於碰撞聚體形狀不停變化,導致聚體運動快慢也不同,由於存在速度差,還會有渦流和瞬態漩渦伴生。聚體越大,稀薄地帶就越大,這點非常重要,瞬態漩渦會被聚體破壞。聚體、泛體、渦流和瞬態漩渦是暗物質的四種狀態。

1.4 泛子的穩定態

泛子的穩定態是渦子(見下)和渦子構成的所有粒子,例如光子、中微子、電子,質子等等。黑洞也是暗物質的穩定態,雖然逐漸減小,因為體積和質量巨大,可以因循環而永恒存在。

1.5 泛子遵循的物理定律

泛子是典型的非粘性不可壓流體,遵守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動量守恒定律。由於泛子是物質一定數量的集合所以也叫量子。

1.6 泛子參數

暗物質(非穩定態泛子)占宇宙所有物質的比例約為84%,其它是黑洞、渦子以及渦子構成的各種粒子。

二、渦子(最小粒子)

2.1 渦子的產生

由渦旋動力學理論,流體隻要在某處存在速度差哪怕是平行同向流動就一定會產生渦量,在有限面元渦量達到一定閥值並形成閉合流線時漩渦產生。

宇宙從初始狀態到渦子這種漩渦的出現是個不可計算甚至是無限的漫長過程,聚體反復碰撞和摩擦,由體積趨於零,到接近阿米尺度,同時不斷產生漩渦,由於此時漩渦的能量遠遠小於暗物質平均體能量,所以漩渦又不停地被聚體毀滅,反復循環,由於聚體不斷增大,所以產生的漩渦也不斷增大,一直到渦子出現。這個時候渦子的能量和暗物質的能量剛好相等,也就是說渦子是暗物質平均體能量所能支持的最大穩定漩渦。如果漩渦比這個大,超過周圍暗物質平均體能量,根據能量守恒原理,漩渦就會把能量釋放回暗物質,而逐漸變小,一直收縮到渦子才會停止釋放能量。當漩渦能量小於暗物質平均體能量時,一種情況是被摧毀,另一種情況是暗物質又會把能量傳回給漩渦,使漩渦能量逐漸增大,體積逐漸增大,一直增大到渦子才停止。因此渦子是宇宙中唯一的可以永恒存在的穩定粒子,隻有黑洞可以完全摧毀渦子,使它還原為泛子狀態。

渦子是連體漩渦,它的兩個渦旋背靠背對稱存在,形狀像圓餅,渦心洞相連,兩面的暗物質旋轉流向各自的渦心,在相連處旋轉碰撞後水平旋轉散開,受到周圍暗物質阻力,浪花狀回旋,流回到各自的漩渦面,再流回渦心,形成閉合循環流線,穩定後渦子內部形成相似的閉合循環流線。因為宇宙各處條件基本相似,渦子陸陸續續產生,直到渦子之間的間隙小於渦子半徑,不能再產生渦子為止,這時的渦子摩肩接踵的存在,佈滿瞭所有宇宙空間。

渦子之間是聚體和泛體混合的暗物質,密度比渦子高,壓強比渦子大且相對穩定,各向運動相對相同,能量守恒,渦子內的暗物質和外面的暗物質時時刻刻進行互換,依據能量平恒原理,渦子破壞後可短時間恢復原狀,永恒保持相對固定的大小存在。

渦子的密度:中心小,邊緣大。渦子的速率:中心大,邊緣小。渦子的壓強:中心小,邊緣大。渦子的能量:中心大,邊緣小。

2.3 渦子的相互作用

漩渦的基本運動特征就是被高壓強區排斥、被低壓強區吸引,所以渦子間相互作用隻有兩種情況,一是邊和邊碰,二是邊和渦心區碰。兩渦子邊與邊碰撞時產生高壓推動渦子發生反彈,直到兩渦子脫離接觸。兩渦子的邊和渦心區域碰撞時,一渦子的高壓邊被另一渦子的低壓渦心區吸引,最終被吸引成相互垂直狀態,沒有強大外力不能脫離,這對形成粒子非常重要。在強大壓力作用下,兩個甚至無數個渦子還會合並,變成能量和體積更大的連體漩渦。

2.4 渦子參數

直徑D=1.3163*10^-16米,厚度H=3.2907*10^-17米,

質量M=1.1eV/36=5.447021947*10^-38千克,

重量G=0MeV=0千克,不能產生萬有引力。

壽命:黑洞吞噬下渦子湮滅成泛子,其它情況壽命無限。

渦子在宇宙中的平均密度大約是4*10^47 個/米^3。

三、光子(4個渦子)

3.1 構成

渦子一個水平在中間,另三個渦子用渦心垂直緊吸在中間渦子的邊上,並跟中間渦子旋轉,邊上三渦子之間的暗物質也跟著轉動,對光子起穩定作用。由於渦子佈滿整個宇宙,所以光子也分佈整個宇宙,其間距隻有光子直徑的幾分之一,之間充滿暗物質,還有很小比例的渦子,所以一般情況下光子不能移動,隻能自旋、翻轉、碰撞、被中微子、電子、質子、中子吸入和排出。

3.2 作用

形成場,是力場,電場,磁場,光,熱,波等的傳播媒質。由於光子間距遠小於直徑,所以一個翻轉引發連鎖多米諾翻轉,傳向遠方,場就是這樣形成的。

3.4 光子參數:

直徑D=2.3185*10^-16米,厚度H=1.3163*10^-16米,

質量M=1.1eV/9=2.178808779*10^-37千克,

重量G=0MeV=0千克,不能產生萬有引力。

壽命:黑洞吞噬下光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湮滅成渦子,其它情況壽命無限。

光子在宇宙中的平均密度大約是1*10^47 個/米^3 。

四、中微子

4.1 單態中微子(36個渦子)

4.1.1構成

單態中微子有正負兩種。三十六個渦子一個水平一個垂直像鏈子一樣(渦心吸渦邊)連成一個圓環,有自旋和內旋兩種秉性,兩種旋轉相互垂直。自旋是按一定速度沿環切向旋轉,環體部分的暗物質跟著轉。內旋是十八個垂直渦子在環內側的轉向要麼同時向上,要麼同時向下。正中微子的自旋為順時針時它的十八個垂直渦子內側向上轉,外側向下轉,自旋為逆時針時相反。負中微子的自旋為順時針時它的十八個垂直渦子內側向下轉,外側向上轉,自旋為逆時針時相反。

內旋的旋轉最大把七個光子吸入穿過,中微子依靠拋出光子的反沖量沿圓環中軸前進,所以中微子可以自行直線運動。正中微子自旋為順時針時,向下運動,自旋為逆時針時,向上運動。負中微子自旋為順時針時,向上運動,自旋為逆時針時,向下運動。

4.1.2 形成原理

光子越來越多,形成1個光子在圓心轉動,6個光子緊貼這個中心光子並順著像行星齒輪一樣轉動,當還未形成光子的散渦子接觸到行星齒輪外邊後,被吸在外圈旋轉,隨著被吸附的渦子增多,渦子之間發生力的作用,不穩定的或內旋不同的被推出,穩定的形成相互垂直的兩兩吸引狀態,最後沿著行星齒輪外圈連接成圓環狀的單態中微子形成並飛出。如果此時還有散渦子,中微子將繼續被形成。

4.1.3 作用

構成三種狀態的中微子,電子,正電子,質子,負質子,中子,反中子。中微子是產生電場的粒子,隻是因為電場和中微子的速度一樣,所以中微子的電場不能傳播出去,就像沒有產生電場一樣。中微子在遇到異性場時被吸引,同性場被排斥,沒有場時自行運動。

4.1.4 單態中微子參數

直徑D=9.8513*10^-16米,厚度H=1.3163*10^-16米,

質量M=1.1eV=1.960927901*10^-36千克(實驗測定),

重量G=0MeV=0千克,不能產生萬有引力。可被電場吸引或排斥。

壽命:黑洞吞噬下單態中微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湮滅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壽命無限。

4.2 二態中微子

4.2.1構成

兩個自旋和內旋都相同的單態中微子同軸緊貼,疊在一起,形成短圓筒狀,通過吸入光子進入,推動二態中微子沿圓筒中軸直線前進。正二態中微子的兩個單態中微子都是正的,負二態中微子的兩個單態中微子都是負的,這兩個中微子不能一正一負。

4.2.2 作用

構成質子、負質子、中子、負中子。

4.2.3 二態中微子參數

直徑D=9.8513*10^-16米,厚度H=2.2377*10^-16米,

質量M=2*1.1eV=3.921855802*10^-36千克,

重量G=0MeV=0千克,不能產生萬有引力。可被電場吸引或排斥。

壽命:黑洞吞噬下二態中微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湮滅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壽命無限。

4.3 三態中微子

4.3.1 構成

三個自旋和內旋都相同的單態中微子同軸緊貼,疊在一起。正三態中微子的三個單態中微子都是正的,負三態中微子的三個單態中微子都是負的,不能正負混雜。

4.3.2 作用

三態中微子對電子、質子、中子的形成以及原子核的結合有輔助作用。

4.3.3 三態中微子參數

直徑D=9.8513*10^-16米,厚度H=3.1591*10^-16米,

質量M=3*1.1eV=5.882783703*10^-36千克,

重量G=0MeV=0千克,不能產生萬有引力。可被電場吸引或排斥。

壽命:黑洞吞噬下三態中微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湮滅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壽命無限。

4.4 中微子衰變

從單態到三態中微子對光子矩陣的擠壓逐漸加大,阻力增加,所以單態中微子速度最快,二態次之,三態最小。

四個以上疊加時,中微子速度已經非常緩慢,排頭的一個單態中微子會以光速飛出脫離,所以穩定的隻有這三種疊加。

由於光子矩陣震蕩高頻發生,阻力變化,單態中微子也不能絕對光速飛行,它們之間存在速度差,更何況是多態中微子,所以多態中微子排頭一個單態中微子還是會在光子震蕩時近似光速飛出而衰變。

也是因為光子震蕩,單態中微子還可以重新合成為二態中微子和三態中微子。三種中微子每隔一定周期相互轉化。

電子、質子就是中微子在衰變時前面單態中微子原地轉向180°,遇到其它中微子夾擠下結合成的。

中微子在宇宙中的平均密度大約是10^8個單態中微子/米^3 ,這個數值包括所有粒子中的中微子。每平方厘米每秒有10^11個中微子穿過。

六、電子e

6.1 構成

電子有兩個場口,用來構成電場,和四個排口。六個負單態中微子,邊上四個夾住中間兩個,形成上下略扁的近似方形的圓角的六面體,上下兩面各一個負單態中微子,自旋相反,各自向內吸入光子形成電場,是電子的兩個場口(光子入口)。其餘四個負單態中微子用各自的邊貼在這兩個負單態中微子的邊上,順著旋,把吸入的光子排出,是電子的四個光子排口,由於光子排列各向不同,噴出時快慢不同,四個排口的光子總反沖量不等於0,因此電子沒有場也可以自由運動,也就是說,上下兩個負單態中微子是光子入口,負責形成場和動力,邊上四個負單態中微子是光子排口,隻形成動力。所以電子有場時沿場運動,沒有場時水平和上下都可能運動。

單獨的中微子不能形成場,因為中微子的速度和光速一樣。

6.2 形成原理

負多態中微子在衰變時,前面的負單態中微子脫離的角度和時間都各有不同,有一種情況是前面的負單態中微子剛好轉瞭180°,與原中微子形成背離直線運動脫離,而恰恰在此時,如果有四個負單態中微子正好對角度撞上這兩個中微子,就會因夾擠而結合在一起,形成電子,這四個中微子可以同時碰,也可以兩個先碰結合,以後再結合其它兩個,單個先碰不能結合。

6.3 作用

引力場:電子的八個圓角由於中微子自旋導致與其相鄰的光子共旋並沿八角方向用多米諾效應傳播形成引力場。

電場:電子上下兩個負單態中微子吸入光子時,由於光子之間的間距隻有光子直徑的幾分之一,所以引發光子多米諾效應。電子場的光子橫向是以同心圓向四周傳播,軸向則是以同樣的同心圓向前疊加傳播,電場所有光子的自旋軸跟場口的負單態中微子的自旋軸平行。同心圓的中心一個光子逆時針自旋,外圈緊貼的六個光子順時針自旋,然後再外圈的光子逆時針自旋,如此一逆一順循環一圈圈向外橫向擴張,這就是負電場。正電子和質子形成正電場,每一圓的自旋和負電場一一對應剛好相反。由於電子的上下兩個負電場是相反旋轉的,任意兩個電子場口對場口時,它們的電場是相反旋轉的,因此互相排斥。而任意一對電子、質子頭對頭時他們的光子電場旋轉相同,所以相互吸引。電場隻有軸向2個方向,引力場有8個方向,但弱很多,原因是電場的光子是全體有序的連續的多米諾傳播,而引力場的八個圓角由於光子流進流出影響,引力場的光子是混亂斷續中零星有序傳播。

磁場:電子沿一定的曲線運動時跟接觸到的光子摩擦使光子的自旋順著電子運動方向,形成跟電場一樣的同心圓場,唯一區別是磁場光子的自旋軸與同心圓相切,而電場光子的自旋軸與同心圓的軸平行。磁場也是由光子的多米諾效應傳播。

粒子的場作用:粒子通過場的光子傳遞旋轉方向,如果遠方的粒子的場自旋與場光子旋轉相同則被場光子吸引,相反則被場光子排斥。萬有引力隻有吸引,因為萬有引力的場光子沒有同心圓。

6.3 原子的軌道

電子的運動軌跡是被動豎直吸向原子核再主動切向飛出,這樣一圈圈繞著原子核運動,軌跡不重合,而是形成一條鋸齒型橢圓帶狀的軌道。原子最大有7個軌道層,每個軌道層最大有4個帶狀軌道,相同層的軌道相對平行,相鄰層的軌道相對垂直,各元素軌道電子詳細排佈見另表。

電子的四個側面每面最大可貼上二個負單態中微子,最少可剩一個單態中微子,單態中微子越多電子速度越慢,軌道下降,單態中微子越少電子速度越快,軌道上升。註意不會四邊同時全貼上(除非大量中微子轟擊),隻貼一個足以改變電子速度。當貼上三個或以上負單態中微子時,後面的負單態中微子會脫離,隻剩一個負單態中微子,極端情況下會全脫落,電子湮滅。伽瑪射線其實就是中微子流引發電子軌道不停變換引起的。

6.4 電子參數:

直徑D=1.5514*10^-15米,厚度H=9.8513*10^-16米,

質量M=6*1.1eV=1.17655674*10^-35千克,

重量G=0.510998903MeV=9.10938188*10^-31千克(實驗測定)。

壽命:黑洞吞噬下電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電子湮滅為中微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電子壽命無限。

七、正電子+e

7.1 構成

與電子結構一樣,隻是六個負單態中微子變成瞭六個正單態中微子。有兩個正場口(光子入口)和四個排口,能自由運動。

7.2 正電子參數

正電子的參數與電子的參數相同。

八、質子p、負質子-p

8.1 構成

質子:結構和正電子一樣,隻是邊上的四個正單態中微子換成瞭正二態中微子。由於質子體積加大,周圍光子處於高壓縮狀態,邊上不能再疊加中微子,所以邊上中微子導致圓角處光子自旋強度達到最大,數目最多,方向更加穩定,形成的引力場也急劇增大,因此質子的萬有引力遠比電子大,但質子和電子的質量比為5:3。

負質子:和質子相反,是由四個負二態中微子夾住兩個負單態中微子構成。

正負質子都有兩個場口(光子入口)和四個排口,都能自由運動。

8.2 正負質子的參數

直徑D=1.6817*10^-15米(實驗測定),厚度H=9.8513*10^-16米。

質量M=10*1.1eV=1.960927901*10^-35千克,

重量G=938.271997MeV=1.67262158*10^-27千克(實驗測定)。

壽命:黑洞吞噬下質子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質子湮滅為中微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電子壽命無限。

九、中子n、負中子-n

9.1 構成

中子:

一個電子用場口先吸住一個正單態中微子,再結合質子場口而成。

負中子:

與中子剛好相反,一個正電子的場口先結合一個負單態中微子後,再與負質子的場口結合而成。

9.2 正負中子參數

直徑 D=1.9703*10^-15米,厚度 H=1.6817*10^-15米,

質量 M=17*1.1eV=3.333577432*10^-35千克。

重量 G=1.67267268*10^-27千克。

壽命T=611秒,中子的自旋是整體繞著質子質心旋轉。

十、原子核

10.1 粒子間相互作用

中微子和中微子:

中微子沒有發生接觸時互不幹擾。有接觸時,不管是同性中微子還是異性中微子,都是在自旋相同時吸引,在自旋相反時排斥。當單態中微子疊加大於三個時,中微子隻能分裂。

電子和電子:

電子間距離大於電子直徑時隻能排斥。距離小於電子直徑時,場口和排口吸引,兩口之間有一個負單態中微子時,兩電子在吸引處結合,這也是原子核間的唯一結合方式。沒有負單態中微子時,如果這兩個電子沒有結合質子,就可以在吸引處結合,這就是電子簡並態。如果其中一個結合瞭質子就會被質子頂住而結合不瞭。

質子和質子:

質子間距離大於質子直徑時隻能排斥。距離小於質子直徑時,場口和排口吸引而直接結合(不需要正單態中微子)。

電子和質子:

通過各自場口吸引,有正單態中微子時結合成中子,沒有時,結合處縫隙太大,光子會從這裡進入,導致裂開,兩個粒子的巨大速度差使得它們立即脫離。由於電子的自由速度是質子的18-54.5倍(根據核衰變發出電子和氦核的能量分佈計算出),即使是中子也是不穩定的,最終電子會因速度比質子快而在611秒後分裂,衰變成一個電子,一個質子和一個正單態中微子。

中子的結合過程是這樣的,電子先結合一個正單態中微子,速度變慢,這端的場消失,但另一端場口被質子吸引而結合,這種結合因為兩個場口之間光子還可以進入而裂開,電子翻滾到質子另一個場口被質子用場口吸住正單態中微子端而形成中子。由於結合瞭一個正單態中微子,接口處光子不會進出,所以相對穩定。

中子和中子:

一個中子的電子的場口先結合一個正單態中微子,再結合另一個中子的質子的場口,形成直線雙中子。

10.2 氫核

氕核:

僅僅一個質子。

氘核:

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結合,結合方式是質子的場口吸住中子的質子排口,氘核由於質子和中子的電子排口噴出光子反沖而旋轉,方向是從電子向質子旋轉。

這個中子為什麼不會衰變?因為前面的質子噴出的光子阻礙瞭電子的運動,使得電子轉速降低到和質子差不多,所以很穩定,其它的旋轉方向一律不能結合或立即衰變。

氚核:

氘核的中子與另一個中子通過正負場口結合。因為外露電子的速度太快而衰變,壽命12.32年。單中子是繞質子定點轉動,而雙中子的質子是同時旋轉的,所以電子速度差更小,壽命更長。

10.3 氦核

兩個氘核用各自的中子部分的電子和質子直線連接,結合方式是一個中子的電子的場口先結合一個正單態中微子,再結合另一個中子的質子的場口。兩個氘核的質子對稱分佈在兩個直線中子的外邊。

氦核外露的三個質子和電子噴出光子而推動氦核旋轉,方向和電子外露的氘核一致,其它的旋轉方向都導致氦核不能結合或衰變。被夾住的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因為光子不能進入,所以不能噴出光子而沒有動力。

10.4 原子核

氦核結合:

兩個氦核的雙中子並排,之間用一個負單態中微子加一個電子加一個負單態中微子,跟雙中子內部哪個電子的排口結合,鋰及以上元素就是以這種方式用氦核或其它核素豎著直線橫連成的,因此鋰以上的多核原子核其實是一條直線豎立氦核串,而不是園形的。

鈹8非常特殊,因為氦的電子軌道和核在同一個圓平面上,兩個氦核在低能狀態時都處於圓面平行狀態,電子很難進入連接,所以低能下不能合成鈹8。氦核與其它核接近時,其它核都是球形電子軌道,氦核隻能和核外電子結合才能進入其它原子核,所以有瞭連接電子,很容易結合成新核。三個氦核為什麼能合成碳核呢?因為能量提高到閥值後,兩個氦核軌道平行狀態被打破,兩個氦核電子軌道出現瞭垂直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氦核結合連接電子瞭,於是鈹8在高能時被合成,而且軌道不再是平面而是球形,由於碳核的結合能低於鈹8,所以氦核馬上與鈹8結合形成碳核,所以高能下鈹8還是不能存在。

氦核衰變:

氦核的兩頭不能再結合中子或氘核,一是半徑變大速度差變大,二是中子部分被夾電子和質子沒有光子交流結合力變弱,所以立即脫離而衰變。

氦核中子化:

氦核中子的外露質子可以結合一個電子,這樣氦核變成對稱氘核,電子轉速和質子一樣而不會衰變。此時氦核含四個質子三個電子但整體不帶電,相當於四個中子,大元素原子核的中子就是以這樣的結構出現的。

10.5 參數

壽命:黑洞吞噬下原子核湮滅成泛子,大星體事件原子核湮滅為中子、電子、質子、中微子、光子、渦子。其它情況原子核壽命無限。

宇宙中所有元素的平均密度換算成氫原子大約是 10個/米^3。

任何正反粒子的參數除瞭自旋或內旋相反,其它參數包括質量、重量、大小、壽命、能量、密度、場力等等都一樣。異性元素會相互吸引而湮滅成中微子,所以單個恒星系內的所有元素都是同性的,隻有在不同恒星系才會出現反元素。同性元素因萬有引力或電負性差異吸引。

十一、宇宙演化

宇宙的演化參考相關書籍,這裡隻說明重要的和糾正錯誤的。混沌開端到中微子合成結束這一段不再重復。

宇宙演化到中微子完成後,光子的密度大約是1*10^47 個光子/米^3 ,中微子的密度大約是10^8個單態中微子/米^3,此時沒有元素產生,雖然中微子在碰撞間光速直行,但是中微子的直徑大約是5個光子直徑,所以碰撞的幾率大約是1/10^30,近乎於0,這說明中微子雲演化到氫雲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

11.1 星雲

宇宙從中微子完成合成到原始星系形成有三個結構,第一個結構是中微子每隔幾百千米形成一個可移動的碰撞匯聚域,叫中微子雲,宇宙中這樣無限的中微子雲形成瞭初始雲。第二個結構是初始雲從幾百萬光年直徑匯聚收縮到幾十萬光年直徑的原始星系雲。第三結構是原始星系雲分裂成數千億個直徑約數十光年的原始恒星雲。

11.1.1 第一階段:初始雲

中微子在宇宙空間平均每隔約幾百到幾萬千米的距離形成一個碰撞匯聚域。因為域內中微子並不是黏在一起的,而是像鳥群中的鳥一樣亂飛,因此中微子雲是隨時移動的,其次中微子雲中的中微子隻要不發生內碰,就會飛出中微子雲,中微子雲也攔截飛往這裡的中微子,極端情況下點中微子雲會解體消失,總體來說中微子雲是不斷增大的,中微子雲之間是中微子更稀薄的區域。氫元素就是在中微子雲的最後階段合成的(開始和中期不能合成,沒有達到閥值濃度)。宇宙空間在每隔幾百萬光年直徑區域以這樣的中微子雲形成一個初始雲,由於碰撞在初始雲中心域概率大,邊緣概率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初始雲中心域飛的中微子大多被攔截,往稀薄的邊緣區域飛的很難攔截,而是以光速飛到別的初始雲中心域被攔截,這樣各個初始雲中心域的中微子越來越濃,中微子雲越來越大,邊緣的中微子雲越來越稀薄,邊緣的中微子雲因為缺少中微子補充而逐漸消失,所以看起來像,初始雲在每個幾百萬光年空間分裂,逐漸向中心域幾十萬光年直徑區域收縮。

11.1.2 第二階段:原始星系雲

初始雲向幾十萬光年中心域收縮時,並不是在中心一個點匯聚,而是在幾十萬光年的空間裡形成數千億個直徑幾十光年左右的恒星雲匯聚收縮域,所以從宏觀看起來像,初始雲向中心域收縮時,中心域又分裂成數千億個數十光年直徑的區域收縮。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中微子雲的中微子越來越多,達到一定閥值後正負電子、正負質子開始產生,並同時開始合成氫和反氫元素,不能合成氦以上元素,氫的產生標志著星雲正式誕生,初始雲中心域形成原始星系雲,原始星系雲又形成數千億個原始恒星雲。自然宇宙中,形成的正負中微子數目是相對平衡的,所以生成的正反粒子數目也大致平衡,但在每一個中微子雲,因為正反粒子湮滅,所以隻能存在一種粒子,要麼全是正氫元素,要麼全是反氫元素,但不同的中微子雲,正反元素大致平衡。氫形成以後,由於氫的場對中微子有吸引作用,初始雲向原始星系雲轉變加劇,原始星系雲也加劇分裂成原始恒星雲,向各自的恒星雲中心收縮,星系雲外空間逐漸接近超級真空。因為不斷有正反粒子湮滅,所以原始恒星雲開始發光。

11.1.3 第三階段:原始恒星雲

中微子雲內的氫合成越來越多,吸引的中微子也越來越多,不斷合成粒子,正反粒子湮滅,再合成,最終或正的或反的粒子占上風,直到匯聚成直徑幾百千米的同性氫球,反粒子全部湮滅,這時原始恒星雲收縮完成,裡面分佈著正的或反的氫球,氫球的形成標志著原始星系雲和原始恒星雲發育完成。

11.1.4 星雲參數

原始恒星雲直徑:1-300光年,平均密度 10^7–10^8個氫原子/米^3。原始星系雲直徑:1-100萬光年。

11.2 恒星

11.2.1 恒星形成

在這個階段,原始恒星雲氫球中的中微子合成氫元素的概率已經很低瞭,中微子匯聚方式結束,每個氫球由於萬有引力作用,向恒星雲中心匯聚,異性氫球因碰撞再湮滅成中微子,中微子又重新合成氫,不斷反復直到全部變成同性氫,最終匯聚成一個同性氫球–恒星,恒星的形成標志著原始星系正式完成。大於太陽質量0.08倍的恒星開始核聚變反應發出光和熱。宇宙中恒星的質量在0.08-150太陽質量之間。原始星系中,一般情況下中心區域恒星質量大,越邊緣恒星質量越小。

11.2.2 恒星的核聚變反應

質量大於0.08倍太陽的恒星都能夠啟動氫核聚變反應生成氦,質量越大壓力越大參與聚變反應的部分越厚,不反應的殼層也越薄(比0.08的小恒星還薄),越近中心反應越劇烈,恒星溫度越高。

坍塌核聚變:中子星是核外電子被壓進原子核,使氦核中子化,從而使原子核中子化成為中子星,核外剩餘電子兩兩結合成為電子簡並態。黑洞則是原子核直接壓散成渦子,渦子繼續被壓合並增大,再邊合並邊吞噬而形成的巨大連體漩渦。

11.2.3 恒星的參數

太陽質量 M⊙=1.9891*10^30千克,直徑 D⊙=1.3926*10^6千米,

自轉V=2千米/秒,25天。

恒星質量:0.0721–215 M⊙,平均質量5M⊙,

矮星0.01–10D⊙,巨星10–100D⊙,超巨星100–1000D⊙。

太陽系直徑60-100-20萬天文單位,最外的邊界3光年。

太陽系平均密度 1.58*10^18個氫原子/米^3。

11.3 黑洞

超大質量恒星坍塌爆炸時,不僅電子、質子、中子被壓塌還原成中微子,巨大壓力還同時把中微子壓塌還原成渦子,渦子也不能幸免,自旋相同的渦子被巨大壓力合並增大,隨著合並的不斷進行,這個連體漩渦越來越大,同時把兩面的物質吸入,碾碎還原成泛子不斷擴張自己的體積和能量,最終形成無比巨大的連體漩渦–黑洞。黑洞沒有萬有引力,漩渦的吸引力必須接觸才會發生作用,對非接觸的物體作用力為0。黑洞的萬有引力來源於漩渦的邊緣,在這裡泛子重新合成渦子,渦子合成光子,再利用光子合成中微子,中微子再合成電子、質子、中子和氫,以及他們的反物質,最終反復湮滅再生成,形成巨量同性粒子,在黑洞邊緣圍繞黑洞旋轉,形成黑洞的超級萬有引力源。

黑洞在壓力或高速碰撞下可以合並成為銀河系銀核那樣的巨型黑洞,也可以靠吞滅恒星吸入物質和能量成長為巨型黑洞。在孤立情況下,由於黑洞平均能量高於暗物質平均能量,暗物質是無法支撐黑洞的,而邊緣同性氫也會摩擦消耗黑洞,所以這時黑洞會慢慢向暗物質縮放能量,逐漸變小,如果沒有幹擾,最終變成渦子,當然這種情況很難發生,因為萎縮部分的泛子會先合成渦子,再合成光子,中微子,最終合成氫或反氫,在原黑洞部分形成遠大於原來的萬有引力源,把原始星系中的其它星體吸引過來吞噬掉,黑洞達到最小值,原始星系逐漸毀滅。

11.4 行星

12.3.1

原始星系中的超大質量的恒星(一般中心區域多,邊緣少)在百萬年後,核聚變停止收縮坍塌引發更高級的核聚變,產生瞭所有元素,並隨著恒星的爆炸拋向周圍的恒星,被捕獲而成為這些恒星的行星。

12.3.2 太陽系行星參數

見相關書籍

11.5 生命誕生

由於有很多行星跟地球的條件一樣,地殼運動利用水、二氧化碳、硫的輔助等等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不斷產生有機物,包括石油、煤等等,當然還有比例很小的氨基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氨基酸越來越多,被雨水不斷帶入大海,海底火山和板塊運動也不斷生成氨基酸,海洋的氨基酸濃度越來越高,遇到一些合適條件,比如熱帶海邊酸性的溫泉就開始合成蛋白質,隨著蛋白質的分解再合成,不斷循環,終於在海洋首先誕生瞭很多類似核糖體這樣的功能蛋白質,於是細胞誕生瞭,氨基酸合成由地殼運動合成轉變到植物合成為主階段,細胞並最終進化成人類。

11.6 原始星系的滅亡

11.6.1 星系概述

宇宙最初形成的原始星系直徑大約在1-50萬光年,星系間距離數百萬光年,是不規則的球狀、橢球狀,最少有上億顆恒星,其中有的是正氫元素恒星,有的是反氫元素恒星,有超巨星,有星雲,也有超巨星爆炸留下的黑洞、中子星,星際塵埃,當然還有人類。星系中的恒星都帶有行星,都有自旋。恒星最初是不規則運動,偶然會相碰,劇烈爆炸,質量大的形成黑洞,到瞭晚期,各恒星的核聚變相繼停止,萬有引力引發的碰撞也越來越頻繁,一般是在星系中心形成一個黑洞群,其它恒星被吸引過去吞噬,由於吞噬的不平衡導致某個黑洞越來越大,邊緣的萬有引力越來越強,慢慢地把星系中剩下的黑洞、中子星、恒星和其它殘骸吸引過來吞滅,原始星系滅亡。由於暗物質不能支撐這麼大的黑洞,所以泛子從邊緣溢出,重新生成渦子、光子、中微子、電子、質子、中子、氫以及它們的反物質,這些氫再在黑洞邊緣匯聚成新的恒星,繞黑洞邊高速旋轉。這些恒星和氫雲隨著黑洞的成長慢慢增多,有的在邊緣旋轉,有的像龍卷風一樣被甩出,形成螺旋臂結構,最終形成我們現在這樣的標準星系–螺旋星系,其它形狀的星系要麼是螺旋星系的不同類型或成長的不同階段,要麼是螺旋星系間碰撞形成的主體或殘骸,要麼是星際塵埃匯聚成的。螺旋星系滅亡時和原始星系一樣會生成一個新的螺旋星系,如此永恒循環,星系中心的黑洞永遠不會滅亡,隻有隨星系循環周期大小變化。

人類、動物將以量子生命的方式存在,但競爭永不停息。

11.6.2 星系參數

星系直徑在3300光年–49萬光年,平均10萬光年,星系間的距離約200–600萬光年,轉換為氫原子的原子平均密度是 2*10^6個/米^3,中微子平均密度10^8個單態中微子/米^3。

十二、暗物質流體計算

15.1 計算對象

15.1.1 利用可測量粒子的精確數據直接計算暗物質、渦子、光子、中微子的相關變量。

15.1.2 再矯正計算電子、正電子、質子、負質子、中子、反中子的相關變量。

15.1.3 間接計算原子、反原子的相關物理化學屬性變量。

15.2 主要的變量

(1)時間

(2)位矢

(3)渦子切向、徑向、軸向的速度和加速度,角速度。

(4)渦子和暗物質的密度、壓強、壓力、能量,渦子的長寬高。

15.3 精度選擇

(1)精確計算。

(2)近似計算(差分、漸近等)。

(3)仿真計算(允許錯誤)。

15.3 計算目的

計算出相關變量的包線,從而詳細解密暗物質、渦子的參數,從而推算其它粒子參數。

15.4 計算模型

1.拉格朗日(隨質點)模型。

2.歐拉(定空間)模型。

3.混合仿真模型。

(1)遵守定律:萬有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力作用下的牛頓三大定律、質量守恒、能量守恒、瞬態動量守恒等物理規律。

(2)邊界:固體邊界、流體邊界:靜止邊界、平動邊界、旋轉邊界、振動邊界、形變邊界、擴散邊界。

本來邊界是用來啟動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數值解的,但實際上邊界內解域的一切可根據定理、定律寫出的方程都可以作為邊界方程啟動差分方程。

這裡主要說明一下仿真方程的邊界方程,可以是精確函數,也可以是近似函數,還可以是估值函數,甚至為瞭修正某些缺陷和錯誤還可以用錯誤的構造函數(仿真邊界方程),先逼近宏觀精確可測變量,再修正大的變量,直到再也修正不瞭為止。邊界方程的界域隻要滿足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數值解能夠啟動計算即可選擇,比如一個小曲線段,小曲面,更何況一個體域,甚至這些域不需要連續,隻要間斷點誤差小於計算誤差要求就行瞭。

15.5 最終采用:非粘流體的歐拉仿真模型的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數值解。

1. 用N-S方程的分量式(修正)和力平衡方程的分量式作為計算機數值模擬解的基本方程。

2. 漩渦的邊界方程。

2.1 用實驗測量不同液體漩渦的軌跡來模擬逼近渦子仿真邊界方程。

2.2 用衛星測量大氣漩渦的軌跡來模擬逼近渦子仿真邊界方程。

2.3 用前兩個方程矯正後得到最終渦子仿真邊界方程。

3. 用1.和2.3方程,采用計算機數值模擬方法算出渦子的各個變量的空間分佈包線(壓力F分佈,壓強P分佈,速度V分佈,密度分佈,能量E分佈)。這個步驟是反復的,先算變量分佈包線,再矯正邊界方程,再由矯正後的邊界方程重新計算,直到算出渦子尺寸組合成質子後,符合實驗測出的質子半徑為止,因為電子的骨架沒有質子穩定,實驗測出的數據誤差太大,所以不能用電子半徑比較計算。

4. 通過3.的分佈算出渦子在各種缺損下的恢復時間,空間位矢偏移。

5. 由渦子的各個變量包線,推導計算暗物質的相關變量。

6. 最後精確計算各種粒子的變量。

註:1. 氫原子密度是指所有物質換算成氫原子來計算的平均密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