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腿型,並不是越早矯正越好!

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傢長們大多已經知道寶寶生下來會是“青蛙腿”彎曲不直。但眼看孩子都幾歲瞭,腿還是不直,這時就不免擔心他長大後,腿型會變成醜醜的“羅圈腿”或“外八字”,於是想盡早幫他矯正。其實寶寶腿型彎曲分生理和病理兩種情況,傢人要學會辨別,分情況應對,以免弄巧成拙。

首先新手爸媽需要瞭解一下,寶寶常見的兩種彎曲腿型,即“O形腿”和“X形腿”。“O形腿”俗稱“羅圈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而“X形腿”俗稱“外八字腿”,醫學上成為“膝外翻”,主要表現為雙膝關節並攏並伸直的情況下,兩側腳踝的內側不能靠攏。

腿型彎曲分生理和病理

研究發現,寶寶出生後以“0型腿”為主要表現,直到1歲半左右,其下肢會逐漸變直。3~4 歲時孩子又表現為“X型腿”,到6~7歲左右腿型變直,接近於成年人[1]。在此期間孩子雙下肢對稱性彎曲,沒有疼痛、關節僵硬和其他異常的全身表現。這時候腿型大多數是生理性彎曲,不用太過擔心,隨著孩子生長發育,腿可以自然伸直。傢長如果強行拉直,反而可能使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甚至脫位,導致矯枉過正。

而如果寶寶出現“0型腿”超過3歲,“X型腿”超過7歲;雙腿不對稱彎曲;彎曲癥狀不僅沒有緩解,甚至更加嚴重,即“0型腿”的膝內翻>8cm或“X型腿”的膝外翻大於15°;身材比同齡人矮小很多,經常告訴父母腿部疼痛或行走困難。則意味著存在病理性原因,需要及時送醫檢查。

病理性彎曲,多屬人為

寶寶腿部彎曲最常見的病因,是由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此外,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也常伴有下肢的彎曲。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良姿勢、傢人護理不當等人為因素,正成為導致其腿部彎曲的主因。

寶寶的骨骼是非常柔軟的,剛學坐或爬時,習慣呈現膝蓋外翻的W型跪坐姿勢,長久得不到糾正,腿部就可能變形,導致病理性“X型腿”。而且傢人過早鼓勵孩子使用學步車練習站立、走路,也會對其脊柱和下肢造成一定損傷,導致病理性“0型腿”。還有些孩子體重過重或“穿錯鞋”或走路姿勢錯誤也會導致腿型異常。當孩子習慣走路外八字,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松弛。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就會牽拉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形成膝內翻也就是“O型腿”。相反走路內八字會形成“X型腿”。

此外,5~6歲小男孩有的開始學踢足球,但長期以往可能出現“O型腿”。因為踢足球會使腿部內側的肌肉更加強壯、粗短,而孩子的骨骼還處於發育階段,可塑性較高,腿內外兩側肌肉的長度和強度不同,會引起膝關節內外側受力不均,從而形成“O型腿”。

破壞形體美,更危害全身健康

病理性腿型彎曲不僅影響孩子的形體美觀,使人顯得矮,還會使身體受力的中心發生偏移,膝關節變形出現內旋或外旋,從而使腿部及以上骨骼的形態也會發生偏移,造成孩子步態不穩,走路時左右擺動。

如果腿部彎曲長期得不到糾正,身體關節持續偏移,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關節軟組織會逐漸改變形態,出現關節炎癥、骨刺等慢性疾病。而隨著骨關節的變形,身體的各大系統也隨著受力的偏移而發生組織形態的變化,出現一系列的並發癥,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盆腔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頭疼病等。

正確護理,及時治療

想要避免寶寶出現病理性腿彎曲,傢人除瞭要學會辨別,日常也要做好護理工作。除瞭合理喂養,保證寶寶處於正常體重外,在他六個月左右學會坐後,傢人還要引導他盤腿坐、長坐或V型坐(兩腳自然伸直或成V型打開)。在寶寶還不能自行扶物站立時,傢長不要強行將其放入學步車內。此時最好讓他多練習爬行,不僅可以鍛煉其四肢的協調性,還可以更好的鍛煉腿部肌肉,等寶寶能夠自然的扶墻站立後,再引導他學走路。

一般11~12個月齡左右,是最適合孩子學走路的時間段。在寶寶開始學走路後,傢人應為其選擇鞋底輕薄柔軟、能夠大幅度曲折,鞋頭有一定翹度,鞋幫過腳踝的鞋子,並做好正確步姿示范。良好的走姿應當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雙臂放松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腳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跨步均勻。如果孩子在練習踢足球,可通過加強腿部外側肌肉群的鍛煉來預防和糾正“O型腿”。如兩腳並攏,雙手扶膝做兩膝向前的下蹲起立運動;或者坐在椅子上,盡量用小腿夾住書。

而一旦發現孩子腿部彎曲異常後,傢人要及時送醫檢查、治療。一般輕、中度的“O形腿”和“X形腿”,經過康復鍛煉、佩戴支具可以得到矯正和改善。若腿部彎曲嚴重,保守治療無效,還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Fabry G.Clinical practice:the hip 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J].Eur J Pediatr,169(2):143-148.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