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的血管

腦的動脈

腦的動脈來源於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圖15-22)。以頂枕裂為界,大腦半球的前2/3和部分間腦由頸內動脈分支供應,大腦半球後1/3及部分間腦、腦幹和小腦由椎動脈供應。故可將腦的動脈歸納為頸內動脈系和椎 — 基底動脈系。兩系動脈在大腦又可分為皮質支和中央支,前者營養大腦皮質及深面的髓質,後者供應基底核、內囊及間腦等。

頸內動脈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約於甲狀軟骨上緣高度起自頸總動脈,自頸部向上至顱底,經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進入顱內,緊貼海綿竇的內側壁向前上,至前床突的內側又向上彎轉並穿出海綿竇而分支。

故頸內動脈按其行程可分為頸部、巖部、海綿竇部和前床突上部。頸部為顱外段,其它部為顱內段,而海綿竇部和前床突上部又合稱虹吸部,常呈“U”形或“V”形彎曲,是動脈硬化的好發部位。

由頸內動脈發出至腦的動脈主要有(圖15-22):

(1)後交通動脈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在視束下面行向後,與大腦後動脈吻合,是頸內動脈系與椎 — 基底動脈系的重要吻合支。

(2)脈絡叢前動脈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沿視束下面向後外行,經大腦腳與海馬旁鉤之間進入側腦室下腳,終止於脈絡叢。沿途發出分支供應外側膝狀體、內囊後肢的後下部、大腦腳的中1/3及蒼白球等結構。因其細小且行程長,故易被血栓阻塞。

(3)大腦前動脈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在視神經上方,向前內行進入大腦縱裂,與對側的同名動脈借前交通動脈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彼此相連,然後沿胼胝體溝向後行。其皮質支分佈於頸枕溝以前的半球內側面、額葉底面的一部分和額、頂兩葉上外側面的上部(圖15-23);中央支自大腦前動脈的近側段發出,經前穿至入腦實質,供應尾狀核,豆狀核前部和內囊前肢。

(4)大腦中動脈 middle cerebral artery:可視為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向外行進入外側溝內,分為數支皮質支,營養大腦半球上外側面的大部分和導葉(圖15-22,24),其中包括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和語言中樞。若該動脈發生阻塞,將出現嚴重的相關中樞的功能障礙。

大腦中動脈途徑前穿質時,發出一些細小的中央支 central branches,又稱豆紋動脈,垂直向上進入腦內,供應尾狀核、豆狀核、內囊膝和後肢的前部(圖15-25)。在高血壓動脈硬化時容易破裂而導致腦溢血(中醫稱之“中風”),將會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故此動脈又名出血動脈。

椎動脈 vertebral artery 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入顱後,左、右椎動脈逐漸靠攏,在延髓腦橋溝水平處合成一條基底動脈 basilar artery,並沿腦橋腹側的基底溝上行,至腦橋上緣分為左、右大腦後動脈(圖15-22,23)。

基底動脈的主要分支有:

(1)小腦下前動脈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自基底動脈起始部發出,經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的腹側達小腦下面,供應小腦下面的前部。

(2)迷路動脈(又名內聽動脈)labyrinthine artery:細長,伴隨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進入內耳,供應內耳迷路。

(3)腦橋動脈 pontine arteries:為一些細小分支,供應腦橋基底部。

(4)小腦上動脈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近基底動脈的末端分出,繞大腦腳後行,營養小腦上部。

(5)大腦後動脈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是基底動脈的終末分支,繞大腦腳後行,沿海馬旁回鉤至顳葉和枕葉內側面(圖15-22,23)。其皮質支分佈於顳葉的內側面、底面和枕葉,中央支由起始段發出,經腳間窩入腦實質,供應背側丘腦;內、外側膝狀體;下丘腦和底丘腦等部位。

大腦後動脈起始部與小腦上動脈根部之間夾有動眼神經,當顱內高壓時,海馬旁回鉤移至小腦幕切跡下方,致使大腦後動脈向下方移位,壓迫並牽拉動眼神經,可造成動眼神經麻痹。

大腦動脈環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Willis環)由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起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端、兩側後交通動脈和兩側大腦後動脈起始段共同組成,位於腦的底面,蝶鞍的上方(圖15-22),環繞著視交叉、灰結節及乳頭體的周圍。此環兩側的頸內動脈系與椎 – 基底動脈系相互交通。

在正常情況下大腦動脈環兩側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為一種代償的潛在裝置。當此環的某一處發育不良或被阻斷時,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大腦動脈環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償,以維持腦的血液供應。

據統計國人約有48%的大腦動脈環發育不全或異常,其中較常見的有:前交通動脈管徑小於1mm或缺如;兩側大腦前動脈起於一側頸內動脈;一側後交通動脈管徑小於1mm的約占27%;大腦後動脈起於頸內動脈的約占14%等。

這些變異在正常血循環狀態下並不顯重要,但當動脈血流減少或中斷的情況下則具有重要意義。此時,動脈環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它是否還能分佈足量的血液到供血區域,但如果缺血情況不能避免,則導致大腦的相應部位產生不同程度的梗死。

另外,不正常的動脈壞易形成動脈瘤;前交通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的連結處是動脈瘤的好發部位。

腦的靜脈不與動脈伴行,壁薄且無瓣膜,可分深、淺兩組,兩組靜脈之間有吻合。

淺組靜脈主要有多支大腦上靜脈 superior cerebral veins、大腦中淺靜脈 superficial middle cerebral veins 及大腦下靜脈 inferior cerebral veins 等(圖15-26);他們收集皮質及皮質下髓質的靜脈血,並直接註入鄰近的硬腦膜竇(如上矢狀竇、海綿竇、巖上竇、橫竇等)。

脊髓前、後動脈之間借環繞脊髓表面的吻合支互相交通,形成動脈冠,由動脈冠再發分支進入脊髓內部(圖15-29)。脊髓前的動脈的分支主要分佈於脊髓前角、側角、灰質連合、後角基部、前索和外側索。脊髓後動脈的分支則分佈於脊髓後角的其餘部分、後索和外側索後部。

脊髓靜脈的配佈模式與動脈的大致相似,但較同級動脈的數量多而管徑大。

脊髓表面有6條縱行的靜脈幹,蜿蜒迂曲,常呈叢狀。脊髓前靜脈居同名動脈的深方,脊髓後靜脈位於後正中溝處。脊髓前、後外側靜脈分別位於前、後根的後方。這6條縱行的靜脈借交通支彼此相連,他們匯集脊髓內的靜脈血,回流至椎內靜脈叢和軀幹的節段靜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