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何謂“觀復”?

《道德經》第十六章前面部分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是王弼本和通行本原文。河上公、傅奕本和帛書本是“吾以觀其復”,多瞭個“其”字,意思差不多。何謂“觀復”?先看古人的註解:

河上公章句:“‘致虛極’,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清凈,至於虛極。‘守靜篤’,守清靜,行篤厚。‘萬物並作’,作,生也。萬物並生也。‘吾以觀其復’,言吾以觀見萬物無不皆歸其本,人當念重本也。”“觀復”是觀萬物歸本,亦即落葉歸根。

王弼註:“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動作生長。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虛靜,是物之極篤也。”“觀復”是觀萬物反復生長。看現代名人的解釋:

餘秋雨翻譯:“引導心靈虛寂,守得心境安靜。萬物活躍,我觀察它們如何回復本性。”(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53頁。)“觀復”是觀萬物回復本性。

陳鼓應今譯:“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9頁。)“觀復”是觀萬物往復循環。

何謂“觀復”?觀復就是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儒傢《大學》講的“格物致知”是“觀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萬物的生命規律;“致知”就是在“格物”基礎上獲得真知,體現實事求是,尊重科學規律。從而有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八條目。

何以“觀復”?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也就是說,人要在心靈空虛到極點的時候,頭腦仍然堅守住寧靜,篤定不移毫不動搖。當天下萬物都在共同興起,我正好可以觀察它們生死反復的規律。也就是說,“致虛極,守靜篤”是“觀復”的條件。心猿意馬,心情浮躁是不能觀復的。觀復,是研究、推理、探索事物,達不到真正的虛靜是做不到的。想做事,做好事,做成事必須要心誠實意,有一個正確的心態。

為何要“觀復”?蕓蕓眾生,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會從生長到死亡,這是生命規律。瞭解生命規律就是人生哲學。萬物從生到死這個規律是永恒不變的,隻是從生到死這個過程長短不一。比如生命是一個“圓”,圓的周長就是生命過程。“觀復”就是觀察圓及圓周長大小長短不同的原因,為人類命運提供幫助。我們知道,年復一年365天,日復一日24小時。《周易》觀復說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堅毅剛健,自發圖強,循環反復,永不停息。按中國現代激勵語言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君子也好,凡人也好,若要有出息必須靠自己,不依賴別人,不怨天憂人。這一段的翻譯就是:

致“虛”要到極點,守“靜”就要篤定。萬物都在共同興起,我正好可以觀察它們生死反復的規律。

世界是紛繁復雜的。雖然“萬物並作”,但我們要堅定保持心靈虛靜地“觀復”。老子為何強調“觀復”呢?因為,一切生物都有一個生命過程,從出生就逐步走向死亡,這是永恒的規律,隻是這個過程長短不一罷瞭。所以,老子勸大傢靜下心來,並且能堅持虛靜到極點,就會觀察到各種生命過程的奧秘,長也好,短也好,終究要回歸到起點。很多人追求長生不老是違背生命規律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