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3、工商立國

一、工商皆本

司馬遷引用《​逸周書》說:“農民不生產,糧食就缺乏;工人不生產,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轉運,糧食、器物、財貨就斷絕;虞人不生產,財貨就缺乏。”財貨缺乏,山澤中的資源就不能開發瞭。農、工、商、虞這四種人的生產,是人民衣食的來源。來源大就富足,來源小就貧困。來源大瞭,對上可以使國傢富強,對下可以使傢庭富裕。

貧富形成全靠自己,沒有人能給予他們,也沒有人能剝奪他們。聰明的人能使財富有餘,愚笨的人隻會使財富不足。

解讀:

​一個社會必須有農、工、商、虞(資源開發業)四個基本行業,它們都是人民生活的根本。

漢武之後的儒治社會不體察國情民情,認為工業和商業是所有產業中最不重要的末業,妄加批判壓制工商業。孰不知,工業可以提供人們所想要的東西,商業又使人們想要的東西可以買得到,工業和商業也都是根本的行業,和農業一樣重要。

真正的末業,其實是那些耗損、浪費社會財富的行業。如為婚喪禮儀、信佛信巫、色情服務、娛樂影視、酒店、賭場等。

二、薑子牙因地制宜

上文說“財富形成全靠自己……,聰明人能使財富有餘……”。

緊接司馬遷以薑子牙工商立國為例:

司馬遷說:“薑太公封在營丘,那裡的土地都是鹽堿地,勞力很少。於是薑太公就鼓勵婦女紡線織佈,盡力施展她們的技巧,並且使本地的魚鹽流通外地。老百姓拖傢帶口絡繹不絕地歸聚到那裡,真如同車輻湊集於車轂似的。因而齊國產的冠帶衣履,行銷天下;東海和泰山之間的各小國的國君,都拱手斂袖恭恭敬敬地來齊國朝見。”

解讀:

薑太公因功勛卓著被封於齊地。剛到齊地的時候,面臨著極為惡劣的治理環境:在這片僅有方圓百裡的土地上,沼澤遍地,土壤堿化,農作物不易生長。因當地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人口數量極其稀少。

薑太公看到齊地濱臨大海,有豐富的魚鹽資源;齊地多丘陵間有平原,宜植桑麻;齊地有好“女工”、善養蠶、紡織等發展工商經濟的有利條件。於是,因地制宜,在治理齊國時實施瞭“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策略。

三、管仲宏觀調控

司馬遷說:“後來,齊國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訂瞭工商立國的新政策,設立瞭調節物價的九府。齊桓公就借此稱霸,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雖處陪臣之位,卻比列國的君主還要富。因此,齊國又重新富強起來,一直持續到齊威王、齊宣王時期。”

解讀:

管仲為相期間,設立瞭九個部門,稱之為“輕重九府”,用現在的話說,這九個部門分別是銀行、統計局、計量局、物價局、稅務局、財政局、對外貿易局、鹽政局以及鋼鐵公司。

設“輕重九府”,主要用來管理商業,調節物價,對國傢經濟宏觀調控,既不使物價暴漲也不使物價暴跌,保障經濟均衡發展。

點評:

古代重農抑商,其實主要是為瞭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商君書.農戰篇》商鞅反復強調瞭農民比商人好的地方是“重居”,也就是不搬傢。要動員國力,無非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兵,一個是糧。農業恰恰既可以提供軍糧,又可以束縛人民不去遷徙,所以才要提倡。

商人利潤大,比農業輕松(當然風險也高,容易虧本),但是卻不可能定居,所以政府是非常害怕商人成為人民最喜歡的職業,一旦大傢都經商,兵員和糧食(指政府能征到的糧食)都會很成問題。

另外,打擊商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瞭讓老百姓窮!

《商君書.弱民篇》說:“人民貧窮就會重視賞賜。用賞賜來獎勵戰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而商人因為有錢,就最不會貪圖政府的賞賜,也就最不會和政府合作,也就成為政府打擊的目標。

所以,我們要慶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

附錄:《貨殖列傳》原文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傢。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