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介

論語簡介

簡介:

《論語》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12700餘字,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重要性:

在中國文化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儒傢學說,四書五經是儒傢最重要的經典,《論語》即四書之一。《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作為儒傢的創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言傳身教,對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瞭值得學習和參考的主張和范式,對於《論語》的研究和解讀,形成瞭一整套影響深遠的儒傢思想,可以說儒傢從此而始,因此《論語》是儒傢最為重要的經典著作。

孔子

論語中的絕對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儒傢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母親在尼山懷孕並生下瞭孔子,因此取名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氣的就叫孔子“孔老二”。孔子早年喪父傢境衰落,五十五歲之前陸續在魯國為官,小到管理糧倉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大到魯國的大司寇,攝相事,主持國內改革,最後改革失敗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瞭為期十四年的周遊列國時期。

在魯期間,孔子做瞭兩件大事。第一是思想理念逐步成型,第二是孔子打破瞭教育壟斷,開創瞭私學先驅,主張有教無類,降低瞭接受教育的門檻,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瞭巨大貢獻。他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是《論語》中主要的配角。

孔子離開魯國後,足歷衛、曹、宋、鄭、陳、蔡、葉、楚八國,向各國推銷自己的理念,但是沒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各方理念在此期間在不斷的挫折中,逐漸打磨和完善。

《史記·孔子世傢》記載: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閑(邊境),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閑,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中對君子小人的論述非常之多,孔子周遊列國的種種挫折之際,正是對於這種道德理念的考驗之時,事實證明瞭論語中所論述的思想理念是可以達到的,是經得起考驗的,並非一紙空談。包括孔子的治國理念也是大有道理,是有利於國傢和人民的,隻是因為這觸及瞭傳統士大夫的利益而被排擠,不得推行。

魯哀公十一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整理和校勘瞭《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並把魯史官所記加以刪修整理,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春秋》。《樂經》在後世失傳。也就是說儒傢最重要的基礎教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都是由孔子整理和確定下來的。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春秋戰國時代,百傢爭鳴,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名五傢,到漢朝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此後儒傢成為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

《論語》成書

五經與《論語》是孔子留給我們並且能一直流傳至今的重要寶藏,尤其是《論語》,比較直接地闡述瞭儒傢思想理念。但是這本書並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將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行匯聚成篇以傳後世。然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關於書名含義。

《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

《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

《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主要內容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論語》仁字出現瞭104次。對於什麼是仁,很難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它在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孔子對仁的闡述也是多種多樣。

在政治方面,仁的表現是“禮”。《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隻要人人克己復禮,天下就不會有變亂發生,國傢就會安定,百姓就會安居樂業。

在倫理道德方面,仁的表現是“恕”。《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傢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衛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究的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易位而處,你希望他不要對你怎麼樣,你這時候就不要對他怎麼樣;你希望他對你怎麼樣,你這個時候就要對他怎麼樣。《論語述而》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如果為人子弟,那麼恕的表現就是“孝悌”,如果身為人臣,那麼恕的表現就是“忠”《論語·學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於都是“恕”的表現,所以古代一直以是不是孝子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忠臣。面對朋友和公眾,“恕”的表現是“義”,即道義。《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這也是“恕”的一種體現,孔子出生時傢道中落,他從社會最底層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深刻的體會到瞭什麼叫知識改變命運。於是他建立私學,廣收門徒,給更多的人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除此之外,《論語》裡還包括瞭治學態度《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方法《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方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交友指南《論語·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人生箴規《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人生經驗,提供瞭除瞭思想之外中肯實用的處事方法,真知灼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典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此語出自宋代羅大經創作的一部文言軼事小說《鶴林玉露·卷七》“杜少陵詩雲: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遂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語也。太宗嘗以此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版下致太平。’普之相業固未能無愧於《論語》,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雖未見於正史未必真有其事,但也能說明《論語》在文人心目中至高的地位,仔細品讀這部兩千年不朽的經典,相信我們一定能受益無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