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PQM(過程質量管理)

今日分享:朱蘭《質量手冊》第五版,初識PQM(過程質量管理)P188~192,

書中內容:

———————————————-

什麼是過程?

業務過程是為產出預期成果(產品或服務)而將人員、材料、能源、設備和信息結合成為工作活動的邏輯構成。

傳統上,過程的每一塊職能部分均由一個部門來負責,該部門的主管對這塊績效承擔義務。然而,產出產品,尤其是顧客所購買產品(組織因此而存在)的那些過程卻是橫跨組織的職能部門水平地流動著的。傳統模式中沒有誰對整個過程負責。

為什麼要管理過程?

當今企業經營的動態環境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所謂的“六個C",即change (變革), complexity (復雜性)、customer demands (顧客需求). competitive pressure (競爭壓力),cost impacts (成本沖擊)和constraints (約束因素),這些因素顯著地影響著組織實現其經營目標的能力。

經營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些大而復雜的跨職能業務過程,如產品計劃、產品開發、開具發貨清單、患者護理、原料采購、零件分銷等等。這些如果長期得不到管理,這些業務過程中的許多都會變得過時、過載、累贅、成本過高、定義不當,不能適應持續變化的環境的要求。

過程績效不良的主要問題源自部門要求與整個過程的要求之間的沖突。

過程績效不良的另一原因在於所有過程在演化過程中均會遭受到的自然劣化。

以上這些都需要通過持續的過程質量管理來改善。

如何衡量過程好壞?

衡量過程的質量有三個主要的尺度,即效果、效率和適應性。

效果衡量:若產出能夠滿足顧客的需要則該過程便是有效果的。

效率衡量:若能以最小成本實現其效果則該過程便是有效率的。

適應性衡量:若隨著時間的流逝,該過程面對所發生的諸多變化仍能保持效果和效率,則稱其具有適應性。

過程質量管理(PQM )的核心特征:

由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和質量計劃所構成的質量管理過程在過程層次上的應用。這一方法具有一些共同的核心特征,這些核心特征包括:

有意識地面向顧客和顧客的需要;

對最影響顧客滿意的少數關鍵的跨職能過程的特別關註;

每一關鍵過程有著明確的責任模式;

負責過程運作的跨職能團隊;

———————————————-

讀書感悟:

軟件產品和服務的業務過程:

顧客需要–>售前方案–>合同簽訂–>需求分析–>系統設計–>開發–>測試–>交付–>運維

不同的子過程由不同的團隊主責,每個過程都會為最終的產品產生影響,CMMI中的工程過程,占瞭很大的篇幅,本質就是軟件過程質量管理。

新興起的軟件敏捷開發模式以及Devops模式,和CMMI相比,在過程質量管理上做出瞭革新,具體體現在:

1,PO,開發,測試 作為一個Team,一起工作,打破瞭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 之間的部門壁壘,信息傳遞和響應更高效;

2,SM的角色,保持Team免受外界其他因素幹擾,作為專職的跨職能團隊人員,為運營和團隊成長負責;

3,工作的軟件高於詳盡的文檔,將對最終產品作用不大的文檔弱化,瞄準最終可工作的軟件;

4,響應變化高於遵循計劃,這點與有意識地面向顧客和顧客的需要 不謀而合;

5,Devops使用從交付前端到最終交付後端的一整套工具,將產品生產過程線上化,改善瞭關鍵過程的時間滯後,以及信息傳遞失真的問題;

敏捷運作模式在過程指標衡量方面的表現:

效果:

產品需求池梳理,以及迭代演示會,邀請客戶參與,讓業務職能部門更接近用戶聲音,保證最終產品的效果和客戶預期一致;

效率:

尊重每個個體,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加上更準確的客戶需要識別,減少瞭返工的內耗,整體成本和瀑佈模式下的成本相比,有明顯優勢;

適應性:

和傳統瀑佈模式相比,敏捷模式的適應性更強,雙周一個迭代,將糾偏和方向調整的周期縮短,意味著團隊能夠更快地適應外界變化;迭代回顧會讓團隊成員總結經驗沉淀,能夠快速應用到下一迭代中,有助於團隊適應性的提升;

—————————————————————–

以上內容屬於書中和作者觀點,請大傢以辯證思維閱讀,結合自己經驗,多看,多思,選擇性吸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