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因明(一)

因明是一套實用的邏輯學,也是一種思維工具,它能使人的思維變得清晰和規范。因明發源於古印度,它不是日常邏輯,而是應用於宗教哲學探討的嚴謹的邏輯,如果沒有這種思維工具,唐朝的玄奘法師折服外道恐怕要多費一番功夫。

一、印度的因明論式和西方的三段論式一樣嗎?

為什麼要懂一點因明?

因明論式

三段論式

三段論的邏輯順序是先有前提,後出結論,在論證未完成前不能下結論,通過推導才能確定出結論。因明整好相反,即先說出結論,論據在後,並省略瞭小前提,換成譬喻。正是由於印度特有的文化,才會發展出因明學,如下圖,如果用因明論式的方法論證蘇格拉底會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

印度盛行宗教哲學,不同宗教和學派互相爭論。那麼如何保證辯論的秩序?如何能既能高效論證,又避免從爭辯變成爭吵?這就用到瞭因明。因明論式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已經確定瞭蘇格拉底會死,隻是為瞭把真理傳播給眾生,講給別人聽,我為瞭說的清楚明白,有說服力,沒有漏洞,才會使用這種流程。我先把立論(宗)擺出來,然後從各個角度來論證(因),如“凡人皆會死,凡有氣息者皆會死,凡有生皆會死……”所以因明是探討復雜問題的利器。

當然,因明論式的每一支都有嚴格的、明確的規定,而且規定還很復雜,不能隨便說,如果被別人發現有瞭過失,這一論式不但不能成立,還會遭到他人的批駁。

熟悉《成唯識論》的朋友應該知道論中會有這樣的句式:……故,……故,……故,這就是因明邏輯的連續運用,玄奘法師運用的相當靈活,一個論式緊跟著另一個論式,上一論式的因是下一論式的宗,形成一條邏輯鏈,通常省略瞭喻支。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能用少量的文字表達出大量的內容,環環相扣,精密嚴謹,而且一旦遇到重要的論點,往往可以連續使用多個論據證明,形成強大的說服力。

玄奘法師在印度鍇定瞭“真唯識量”,外道徒眾無人敢辯論,於是外道的理論不攻自破。那麼外道為什麼不能迎戰呢?因為玄奘法師的論式完全符合公認的因明學規則,外道無論如何都挑不出過失,即便外道內心中不認可佛法,他也毫無辦法,隻能乖乖認輸,由此佛法才得以彰顯。所以,凡是佛法正理,必然能用正確的因明論式表達出來,相反,如果在因明規則上有過失,恐怕也難以契入佛法正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