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21條人道,領悟1條就很厲害(深度)上篇

是啊,我們想要過好這一生,首先要對人生有個正確的認識,建立一個良好的人生觀念,那無疑一定要去讀《道德經》,老子講的人道,其實就是屬於人生觀的范疇。

接下來,給你分享“人生觀”方向的1–7個人道,這是上篇哈。

1:人性之道

這一節老子把人性刻畫的淋漓盡致,正所謂,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產生情緒時的發怒與安靜時的淡定從容,有什麼區別?你能感知到。善良與醜惡又有什麼不同?你也能分辨。同時,你也要具備灰度思維,不能什麼事物都一概而論。什麼是灰度思維呢?就是不用善惡與好壞去評判事物,要知道,也有外在看起來善良而內心邪惡的人,也有外在看起來兇神惡煞,不好相處,但內在卻善良的人。好人也有可能做壞事,壞人也有可能做好事,這都說不定,人心難測啊。

如果人們都畏懼的事情,我也畏懼,人們都開心的事情我也開心,說明有道的人與沒有道的人在人的本性上是一致的。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就像《三字經》說:性相近,習相遠。

那人有什麼本性呢?就是趨利避害。人與人之間對利與害的把握,讓人與人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會導致產生不同的行為準則,本質上是人的信仰不同對於利害的把握就不同。

比如儒傢對利的把握是仁義就是利,盡到瞭仁義的責任後得到的回報就是利。慈善傢以幫助他人為利,用慈善幫助別人,社會後得到的回饋就是利。相反,一些貪官污吏,陰謀傢是以損人為利。

人的價值觀跟隨人的信仰在變,但是人的本性趨利避害是永遠不會變的。

所以,老子就說瞭,眾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喜歡各種欲望,刺激的追求,給自己留下很多財物,喜歡自我炫耀,賣弄自己的精明靈巧,喜歡追名逐利,喜歡對別人總是要求苛刻,喜好當別人的先生對別人的人生指點江山等。

而老子卻恰恰相反,淡泊寧靜,不玩沽名釣譽,權謀詭辯詐術,外表混混沌沌,簡單樸素到一劍封喉,對什麼財物不感興趣,隻有愚樸的心,迷迷糊糊,毫不在乎,淳厚寬宏,胸懷寬大,心靈自由奔放。

因此,有道的人能擺脫低層次的世俗名利困惑,去獲得心靈的極大自由。

人性嘛,都是逐於利,困於物,重於名,惑於情,誰都逃脫不瞭。人性就像宇宙萬物的本性都是按利己的規律運行。

所以,佛傢與道傢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裡的“為”是修為。如果人不去修為自己,就會被天地所不容忍。而人為什麼要去修為呢?肯定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肯定是有利於自己啊。

正是因為萬物都在自己的邊界按利己的規律運行,所以世界宇宙才會有序,否則就將天崩地裂。

因此工作生活中必須以人的天性為立足點,但是利己不等於自私,利己是本性,不可改變,必須要滿足,而自私是利己效率最差,低層次的方式,相反,利他,無私是利己最高層次的方式。

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自私呢?這就跟人的智慧有關瞭,自私是低智商,認知低的表現,畢竟人要提升智慧是需要時間的。

比如你跟一個自私的人談大愛,談奉獻,談利他,那不等於跟牛彈琴嘛,相反你要跟一個自私的人直接談利益,ta就能聽懂,非常感興趣。

正是因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也因此很多韭菜就容易擾亂心靈被各種低俗的利益誘惑哄騙。

如果人要立足於本性去做事,那就要按照天道無為的規律去做事。無為不是說讓你躺平,什麼都不做,而是在你內心熱愛,適合自己修煉的道場,擅長的領域,守好你的本分,盡到你的責任與擔當,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不帶有任何目的,管理好你各種各樣的欲望,是你內心自然而然去想要做的,是你的熱愛,是你的內在驅動力,是你對於自己嚴苛的要求,是對你有利的,也是必須要做的,比如健身,閱讀,寫作等,可能剛開始你不習慣,這時就需要你堅強的意志力去維持,去與自己的人性相互抗衡,當你日後習慣瞭,與你內在的人格,靈魂融為一體瞭,那麼做這件事就不在是被動的瞭,而是會變成你自然而然主動去做的事情。

而且用無為去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做事能善始善終,不要盲目的開始,開始瞭就要做漂亮,止於終,知道這件事的終點在哪裡。

千萬不要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事,今天做做這,明天做做那,這隻是在荒廢青春與時間。

指的是開始容易,結束困難。生活與工作中不缺那些開始做事的人,每個人都在做事,但是能把一件事做到善終的人卻寥寥無幾。

在這裡必須強調一下,“強求”與“強忍”不是一回事,有的人做事是需要強忍去做,是自己內心想要做但因為各種因素畏首畏尾而沒有做,逃避,這是一種明顯知行不合一的情況。

而強求自己去做一件事情是因為你內心自然而然想去做,你內心熱愛,不做你會很難受,做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自制力,自控力,原則與底線去規制自己各種各樣欲望,對自己嚴格要求,這件事不管怎樣都要完成,做好,做事有所善始善終。這裡需要註意,強求是對自己而言,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不是去強求別人,如果一件事自己都沒有做到去強求別人也要這樣做,這就是犯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錯誤。

在《周易》的艮(gen)卦裡提到自控力這個概念,大多數人對自控力有以下四種錯誤認知:

第一:控制自己的想法,破罐子破摔。

越監控,越是努力想要避免的事,越容易成為註意焦點,一次控制住不難,但很難保證始終控制得住,而破例一次比不堅持更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所以不是自控力不靠譜,而是因為濫用自控力容易導致適得其反。

第二:靠打雞血強化自控力,越著急越會適得其反。

很多人都錯誤的把自信和愛冒險誤以為是自己有自控力,但其實並非如此,大腦負責自控力的區域叫做前額葉皮質,主要解決三類問題,我想要什麼?我要做什麼,我不應該做什麼。

前額葉皮質有個特點,在特別緊張,特別刺激的環境容易宕(dang)機,其實天底下的事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凡是特別著急,需要靠打雞血,靠爭搶,靠拼命才能得到的東西,往往都不是真正的好東西,還有可能是陷阱,真正的好東西都是復雜,精致的,需要小火慢燉,耐心等待的。

所以無論何時都把時間花在思考最優解上,不要靠拼命,靠折磨自己解決問題,因為這樣很可能適得其反。

第三:延遲享受法:忙不過來。

這個比前面兩個靠譜,但可行性不大,因為一般人都做不到,靠疏導實現自控也是不現實的。

第四:畫願景:沒用,你堅持不住。

人有一種心理機制叫缺失厭惡,丟東西帶來的痛苦比白撿東西帶來的快樂程度要嚴重很多。

因此,你要如何提升自控力呢?給你三個參考:

第一:記錄。

寫清單,把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把我想要變成我要做什麼,讓目標具體化。

第二:輕松開始好習慣。

由於註意力是稀缺資源,所以不妨把有限的註意力都放在好習慣的培養上。想辦法開啟好習慣,一旦開始瞭就再堅持下去會很容易些。

第三:學會和自控力做朋友。

人大腦前額葉皮質這個部位越活躍,人的自控力越強,目前發現比較好的刺激前額葉神經元增加的方法是佛傢的禪修,打坐,在西方叫冥想,通過腹式呼吸,專註身體的覺知,有助於讓人更專註,從而提升自控力。

2:易變之道

這一節老子講人性是什麼,人性有什麼特性。老子用自然來類比,他說當政者應當對民眾少發號施令,這樣才是合乎自然之道,才可永久保持下去。

這是在啟示人說話表述要嚴謹,管理者也要嚴謹的下命令,下定義,不能在哪裡信口雌黃,胡說八道,這樣符合自然之道。(希言自然)

其次,老子繼續用天地自然規律來說,狂風不能持續刮,暴雨也不能持續下,是誰控制著狂風暴雨呢?是天地,天地也不能讓狂風暴雨長久保持,那何況渺小的人呢?人的力量有限,人心善變莫測,也沒有永恒不變的信仰,人更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而人想要擁有不變的信仰,那就要不斷的通過做事,在事上磨煉去提升自己的層次,不斷修為,提升智慧,不斷修德,提升為人處世。

所以,老子就說瞭,在道的規制中長期做事的人,就會體現出來有道;在德的規制中長期做事的人,就會體現出來有德。那些失去道與德的人,就要主動承擔失去道與德的後果。有道的人,道也會成就ta;有德的人,德也會成就ta。而那些失去道與德的人,道與德也將使ta走向失敗。

你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好事也願意成就你;你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去做,好事,則會遠離你。

那為什麼失道失德的人更容易失敗呢?因為他們誠信不足,失信於人,也最終沒有人願意對他們有所信任。(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 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當然這裡不要隻局限於人身上,企業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企業失道失德也難以再社會立足,相反一個有道有德的企業,大眾都擁護它,有道有德的企業也會制定出有道的制度,文化,願景,價值觀等,更能吸引人才與合作夥伴,有利於自身可持續發展。

那往大瞭說,一個國傢也是一樣,一個有道有德的國傢更容易發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它也會制定有道有德的制度,文化,社會核心價值觀來取信於自身國傢民眾,也取信於世界人民,為人民服務,能與其它國傢保持團結,合作共贏,保持開放,具有長遠眼光,有利於自身持續發展;相反,而一個無道無德的國傢是很難得到長久發展的,大多與其它國傢不和,很難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它們制定的是無道無德的制度,不僅不能取信於自身國傢民眾,也不能取信於世界人民,為人民服務,利於民眾,這樣的國傢就是一盤散沙,沒有民族責任感與團結擔當意識,自私,不利於自身持續發展。

比如過去的歷史上會產生大量的貪官污吏,就是因為當時的國傢是失道失德的,制定的制度是失道失德的,所以很多人在這種腐敗的制度下才會變得貪得無厭,成為貪官污吏的。而那些能夠在亂世得以善始善終的人,忠臣,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因為他們在無道無德的亂世裡修道修德,給自己人生畫上圓滿句號的。

按照老子思想來看,一切都在變,包括人的價值觀也在變,人想要去認識與領悟一種新的價值觀,就要不斷把這種價值觀在自己的大腦中不斷強化,那這種新的價值觀才會植入你的大腦中,在你大腦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你心中有什麼,將來就會有什麼,你胸中的世界,就是你的胸懷,你的胸懷就是你未來的世界,就是你認知的世界的大小。

你心中有什麼是因,行動後產生什麼是佛傢說的“相”,最後命運收獲什麼是“果”。

最後,你要知道,人性本惡與人性本善的思想都是片面的,按照老子思想解釋,萬物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以利己為目的的,正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規則是趨利避害,所以,人人在天道面前都是公平的,隻是人與人之間對於“利”的理解與認知不同,才導致人與人各有各的不同命運。

也正是因為萬物都是利己的,所以,那些極少數利他,無私的人才顯得更加偉大,讓人敬重。

你是什麼樣的人,不是由你說瞭算的,是別人就會把你看成什麼樣的人,此時,你是別人的一面鏡子,別人對你的認知可以通過這面鏡子反射出你的內心世界,可以讓別人把你看的更清楚,更透徹;相反,別人是什麼樣的人,不是由別人自己說瞭算,是你就會把別人看成什麼樣的人,此時,別人是你的一面鏡子,你對別人的認知可以通過這面鏡子反射出別人內心的世界,可以讓你把別人看的更清楚,更透徹。(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不爭之道

這是老子突然發現自然界善行的水,總是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人達到水的境界就是得道瞭,是符合大道的。住在一個地方總是善待周圍環境,不破壞自然,人文,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與他人相處有一顆仁心,說話真誠有信用,為政善於治理,公正,正直,為人清廉;在做事時,善於發揚優勢,采取行動時,善於把握機遇,有道的人做事與他人不爭,可以減少煩惱,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天之道,利而不害,利他利己,聖人之道,是唯而不爭。

很多人可能不服,你的意思是要我做人像水一樣,利萬物就算瞭,還要讓我去骯臟,萬惡的地方,是不是有點過分啊?

這一點都不過分,你可能誤會老子瞭,我們來分析一下老子思想的正確性,人們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性啊,趨利避害,人如果一味的往高處爬,甚至為瞭爬到高處不擇手段,而不知道爬到高處是為瞭什麼?是為瞭讓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為瞭自己的私利?還是為瞭爬到高處為低處的民眾辦實事,為他人,社會,國傢做實事?如果這搞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止在什麼地方,那即使爬到高處,也會摔下來的。

那水就不一樣瞭,水雖然利於萬物與萬物不爭,而且水總是往低處流,老子在這裡告訴你,人要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柔弱的位置,有功德不炫耀功德,功德反而不容易消散,而不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佛傢常講:相由心生。人的面相是由人的內心的靈魂折射出來的,往往一個人的長相,氣質,都是由ta的心理特征演化來的。

比如在傢庭中,傢庭中的長輩是什麼樣的人,往往由這個傢庭的晚輩中呈現出來,你看一個孩子是什麼樣,你就可以大概判斷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什麼樣。

再比如,在職場中,一個老板是什麼樣的,那這個老板帶出的公司,員工就是什麼樣的。

言傳身教,環境直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所以,要正人的前提是先正自己,先做好自己才能影響別人,才能去正人,管理也一樣,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去做管理者管理別人。

4:玄德之道

什麼是德?老子給你講明白瞭,德就是人的德行,稱為人德與玄德(大德)。那人德是哪裡體現的呢?老子說,德是人按照道的規則去做事時,在人的精神,靈魂,文化,管理,心智模式等方面應用而生的。

老子說,一個人的行為與靈魂合二為一,就能夠不偏離道嗎?不一定。如果一個人的內在,靈魂是失道的,那這個人的行為與靈魂合二為一,就會導致這個人的欲望越多且變幻莫測,什麼都想要,這個人就開始偏離道,變得貪婪,欲望恒生,不擇手段,喜歡走捷徑,耍詭辯詐術,如果讓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那就會影響社會風氣,導致人心復雜,就會導致社會復雜。

一個人真誠,淳樸,憨厚,聚精會神,柔和溫順,就能像剛出身的嬰兒嗎?不一定。一個人萬一是為瞭自己的私利,在一方面,或一時或者一個階段,一個時期而表現出自己外在很真誠,淳樸,憨厚,柔和與溫順,而不是那種始終如一,從一而終就一直表現出ta的精神本質內在與內涵,那這個人就不是那種擁有質樸純真內在的人,這是在作秀,做表演,給別人看的。

一個人摒棄內心的雜念,去觀照自己靈魂的深處,就能做到心中毫無瑕疵嗎?不會的。毫無瑕疵這是永遠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完美無缺的聖人,隻有在一方面發揮自身巨大潛力的人。

人要修為要去哪裡修為?不是脫離凡塵俗世而隱世退隱就是修為,凡塵俗世就是人最好的修煉道場,社會就是最大的練“道”場,有的人通過在社會上磨煉,把自己修的更加優秀,而有的人拒絕在社會上磨煉,不克己復禮,從而變得頹廢,看不清自己。

所以,隻要人處於社會,那外界的社會環境就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留下陰影,人就會受到外界有意無意的刺激,那就會反過來對人的心理精神方面造成困擾,從而影響人的發展。

因此,那些善於內求的人,沒有雜念,觀照靈魂深處的人並不是內心上就毫無瑕疵,隻是他們善於讓自己愈合,自我療傷,自我治愈,他們允許自己犯錯,可以批判自己,也可以鼓勵自己,也可以嘲諷自己,但是不會糾結於錯誤不放,而是讓自己懂得放下,向前看,不斷鞭策而已。

一個人或一個政黨愛民如親,治國如傢,能不用謀略算計嗎?一個人真的愛人,上到國傢,下到普通人,都會有仁慈之心,敬佩之情,利他之心,那就不會去搞陰謀詭計來算計別人。因為有道有德的人,有制度,社會,國傢,企業,不會通過陰謀算計去達到治理,管理,控制別人的目的,而且這樣是不會長久的。

一個人或社會,群體,國傢擁有瞭控制一切的力量,還會對弱者包容,謙讓嗎?一個有道有德的人,社會,團體,企業,國傢,管理者,為政者即使在強大,但對於弱者還是會有包容謙讓的心,去提升弱者。

一個人明大理,做事能力強,但能做到不去逞能,不亂作為嗎?不一定。一個人能力很強,有才華,但是沒有大德,就喜歡逞能,胡作非為。歷史上有很多大的災難,就是那些能力強,有思想,但是沒有大德的人幹出來的。

什麼是大德?老子就說瞭,有一種人或一個團體,企業,社會,國傢,利於萬物,養育萬物,但是不會居功自傲,去把萬物據為己有,推動萬物發展而不炫耀功德,使萬物生長而不去主宰萬物,讓萬物做自己的主人,能做到這些的人,社會,企業,制度,國傢就是有玄德的,是有最高級的德行。

所以,有道與玄德的人,就是通過先利於他人,社會,國傢而後利於自己的行為,先利他,後利己,這是一種雙贏思維,既成全瞭他人,又成全瞭自己,這樣就可以保持持久。

5:迷失之道

佛傢講,萬法皆有度。道傢講,凡是存在的就是有限的。這是在告訴你,當你在追求利己的時候,要知道這是有度的,必須設立一個邊界。

老子把人的需求分為有邊界的需求和沒有邊界的需求。有邊界的需求是當人滿足後,需求就消失,人可以不斷的做更新與迭代。

沒有邊界的需求,是無窮的,是人的無限欲望,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邊界就是一個巨嬰而已,欲望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越不能滿足,他們越想要,越想要越得不到,從而心被整亂瞭,人就會迷失自己,最終導致守不住根本,走向平庸。

就拿現在的短視頻娛樂來說,大多數人是沒有邊界的,耍視頻就會上癮,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這就是沒有一個度,沒有邊界,他們在短視頻中追求的是欲望,那種快感,但是這種快感他們卻親身得不到,從而迷失自己,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漸漸淪為一個寵物人,烏合之眾,隻是身體長大的巨嬰,被算法操控,算法替他們思考。

而真正厲害的人,有邊界的人,不是說他們一天24小時候都處於學習狀態,他們也是有七情六欲的,需要一些娛樂節目,音樂等來調節自己,但是他們不是漫無目的,無節制的去做,他們是有邊界的,能做到自制力,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而不會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

為什麼現代人如此癡迷刷短視頻與直播的快感中?

因為,老子說瞭,當人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時,眼光就會變得迷亂而看不清真實的事物,比如互聯網萬物互聯時代,信息透明,各種各樣的萬物錯綜交接,產生各種不同頻率的聲波,幹擾這人類的工作與生活,所以很多人開始沉浸於算法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躺平的躺平,追求快感的追求快感,變得麻木,看不清自己,自己隻能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活在假象裡,對於事物本質卻視而不見;當耳邊充斥著嘈雜的音樂時,自己的耳朵也會失去靈敏的聽覺,竟然聽不到真正動聽的樂曲;當自己像饑餓的狼一般吞噬著世界上各種山珍海味的時候,自己的舌頭也就無法品嘗出真正的美味瞭,比如營養越豐富,人的免疫調節系統越脆弱;每日都縱情於騎馬狩獵,自己的心情與神志也會因為獵殺而變得狂亂,比如有的人心亂瞭,不能安靜下來,隻能通過外界來達到自己內心的平衡,甚至連看本書的耐心都沒有,稍微努力一下就想要截個圖,發個朋友圈告訴全世界,你看我都這麼努力瞭,怎麼還不給我一個贊呢?我都這麼努力瞭,生活為何還對我雖遠必誅啊?;面對奇珍異寶,人就很容易作出有損於道德的行為,比如人性趨利避害,人對於外面的誘惑,捷徑,利益總是難以抗拒,所以,也才成就瞭很多韭菜,永遠被別人收割,甚至不擇手段。

老子說到,人從外在行為的瘋狂,凌亂就會導致人的心理上的凌亂,心理學證明,人的心與行為是統一的,混亂的心就會讓人產生狂亂,煩躁的行為,反過來狂亂混亂的行為,也會使人產生混亂,狂躁的心理。

越是看重難以得到的貨物就會主動貴重這些貨物,就會使人都想去得到它,人心就開始亂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因此,人啊,一定要先修心,管理好自己的心,千萬不要去貴重這些“難得之貨”,這裡的“貨”指的是名利,利益,私情等。而且老子也沒有說不能擁有名利等,而是強調讓人不要以此為貴為傲。

因此,有道的人會給自己的需求設定邊界,隻要實現瞭就好,而不會讓自己的需求沒有邊界,變成瞭無限的欲望,最後欲望求而不得,反而反噬自己,有道的人懂得取舍,知道自己可以收獲什麼,也知道自己應當舍棄什麼。

6:得(成)失(敗)之道

老子這一節是教人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寵辱得失,你知道人會憂慮什麼嗎?人往往憂慮的是成敗,得失,寵辱。

人的本性難移,無論是想要得寵,得到,成功,心中都會產生漣漪與驚動,人想要得寵,成功,得到,是想要獲得好處,一旦這些牽扯到自身利益,心就會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而且利益的大小決定驚動的程度。

你會發現,有一種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場合,還是面臨多麼大的利益誘惑內心都平靜,做到寵辱不驚呢?

這跟能力沒有關系,與心理素質也沒有關系,是因為這個人處於“無”的狀態,ta就不會被那些世俗誘惑給迷倒,這些在ta眼裡都猶如夢幻泡影,他們會用自己的邊界,原則,價值觀等去衡量與對待這些名利,利益,權利等,而不是那種永遠不被滿足的欲望,因此,他們能在萬事萬物面前做到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像海平面一樣平靜。

道的原理告訴你,你越是想要的越得不到。

公元前281年,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瞭後,派人給趙王一封信,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在別人的推薦下,趙王讓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去出使秦國,藺相如說,城池給瞭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得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見到秦王後,秦王把和氏璧傳給官員,群臣相互查看,沒有一點兒想要給城池的意思。

這時藺相如靈機一動說,壁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於是秦王把和氏璧交給瞭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退瞭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想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我千裡迢迢來到秦國,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秦國的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現在大王又沒有一點補償給趙國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要把和氏璧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最後秦王迫於無奈說,現在殺瞭藺相如終究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瞭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到趙國。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傢能不怕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當時的藺相如完全可以拿著和氏璧,背叛趙國,而投靠秦國,取寵於秦王,還可能秦王因得到和氏璧而為藺相如分官加爵,但是藺相如沒有,面對如此大的誘惑,有自己的做事邊界,相互交換價值,相互尊重,共贏就行瞭,秦國要和氏璧,趙國要15座城池,但是秦國不守規矩,不相互尊重,不懂外交的禮數,自然我也沒有必要尊重他秦國。

甚至願意忍辱負重,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也要維護自己的國傢。還有荊軻刺秦王,藺相如隨趙王與秦王在澠(mian)池相會都是荊軻,藺相如他們出發時就已經想清楚瞭,對死沒有恐懼,對生沒有額外的妄念,不是為瞭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為自己的國傢去犧牲。刺殺秦王是荊軻的責任,替趙國出使秦國是藺相如的責任,所以他們就能做到臨危而不亂,臨死而不懼。

因此一個人想要在任何場合表現的寵辱不驚,他就要在心裡放下榮辱得失成敗的利益與算計。

比起自己的榮辱得失成敗更重要的是他人,社會,國傢的榮辱得失成敗。

還記得之前那些駐守邊防的年輕戰士,為瞭自己的國傢的邊防安全甘願犧牲自己,真的太偉大瞭,他們才是國傢的脊梁,民族的驕傲,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所以,一個人愛戴什麼,愛戴到什麼程度,決定瞭ta值得被什麼愛,愛戴到什麼程度。

比如毛主席愛戴人民,愛戴到超過愛自己,這也決定瞭毛主席值得被人民愛戴,愛戴到超過愛自己。

父母愛兒女,愛到超過愛自己,這也決定瞭父母值得被兒女愛戴,愛戴到超過愛自己。這是傢庭責任感。

企業傢愛自己的企業,愛到超過愛自己,這也決定瞭企業傢值得被這個企業所有人愛戴,愛戴到超過愛自己。這是傢庭,社會,國傢,民族責任感。

那人為什麼要主動去愛人?因為天道的規律告訴你,如果你主動去愛,你將會最大限度的成全自己。

愛是什麼?愛就是把責任當信仰,沒有責任感的人其實喪失瞭去愛的能力,而沒有信仰的人則喪失瞭去愛的願望,人生如果沒有瞭愛,人將無法提升自己,去愛是上天挽救人的方法。

7:空無之道

天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規則可以幫你快速辨識一個人是得道的人,還是裝腔作勢的人。

老子說,古代那些得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這些人處事的微妙而玄奧,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若即若離的感覺,這是因為他們很難被常人理解和認識,而那些能被人快速看得出來的人,就是因為心中水平有限,半斤八兩都寫在臉上,有道的人因為看不出來,所以隻能勉強的形容他。

他們總是小心謹慎,仿佛在冬天涉水過河,怕踩破冰層掉進寒水之中;他們總是警覺戒備,仿佛一個國王害怕鄰國的軍隊隨時來進攻自己 的國傢;他們總是恭敬鄭重,仿佛是要去遠方赴一場重要的宴會的客人一 樣;他們總是行動灑脫,仿佛是初春的冰塊緩緩地消融; 他們總是淳樸厚道,仿佛是一塊渾然天成、未經人工雕琢的藝術品;他們總是豁達宏遠,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擁有承載一切的空間; 他們總是渾厚樸實,仿佛渾濁的河水,並不排斥與萬物相合; 他們總是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他們總是清風徐徐, 仿佛永遠沒有休止的時候。

誰能使渾水慢慢地澄清,變成凈水?誰又能使寂靜慢慢地變得活躍起來,讓空間裡出現生機?保持這種“道”的人不會自滿,也正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會感到自滿,所以才可以去舊存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於天地之間。

簡單而言,一個人要給自己空間,需要保持容釋、淳樸、曠達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狹隘、剛愎、排外。

隻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認識到自己能夠進步的地方,也才能有進步、有未來、有發展,以利於生命的延續。

比如當一個人處於空杯狀態時就像一隻杯子,隻有當它沒有滿的時候,才有空間,人 們才會繼續用它;一旦它裝滿瞭東西,就難以承載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頭瞭。

隻有當一個人能隨時隨地把自己全部清空的情況下,在沒有一點自我的情況下,各種各樣需要的“有”才能進入胸懷,為自己所用;相反一個人總是有“自我”的東西存在,就會生成大量固定的“有”進入ta的大腦,心中固定的“有”太多,缺少空間,其它的“有”就進不來。

而進來的各種各樣的“有”在大腦吸收應用完後,能及時“清空”,再好的東西對ta都不會形成阻礙。

這就是強調的“輸出與輸入”的重要性,輸入是生有的過程,而輸出是吸收,過濾,清空的過程,不斷循環,人就在不斷迭代與更新。

而沒有道,喜歡裝腔作勢的人恰恰與之相反,他們總是反其道而行之。

那你如何去理解無為的行為呢?給你講個故事,在坐公交車時人們都需要排隊,但是這時有人來插隊,於是很多人對這種行為都會產生意見和看法,有的人說是不禮貌的,而有的人又說可能是別人著急,盲目之下的行為,於是一會兒就吵瞭起來。

那如果按照老子說的無為的思想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說話直的人就會說:這位朋友我們每個人應該懂禮數,有素質,大傢都在排隊,你也應該自覺排隊,再說你這樣做也有損中國的社會道德。

那可能得到的回復是:你算什麼東西,就你素質高。雙方可能大吵起來。

而老子看到瞭會說:這位朋友,看起來你在趕時間,你要不站我的位置吧,我不趕時間。

這個人回答:這合適嗎?

老子回答:這怎麼不合適呢?我們出來就要相互有個照應,團結互助。

這個人回答:你說的太對瞭,那就謝謝你,我還是到後面排隊去吧,時間上勉強趕得上。

這裡老子沒有把自己的道德高尚感建立在別人品行差的基礎上,沒有按自己的立場去看待評價這個問題,而是站在理解對方的立場去改變對方的思維,用自己讓位置的行動來教導這個人,這個人不僅接受瞭,而且已經改變瞭,還不會生氣難過,這就是“教育”的無為思想,讓別人在不喪失人格尊嚴的情況下接受你的教育。

老子在教導我們要按照“天道”中無私,中立的規律,不以自我為中心,不固化自己,放下執念,妄念,才可以把自己內心清空,去勇於破舊立新,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成全自己。

祝你精進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