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苦等一輩子,死都想回大陸啊…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的一些年輕人的名字,響遍華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賢、李安、鄧麗君、羅大佑、龍應臺、楊德昌、張艾嘉、郭臺銘、齊秦…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這些巨星、導演、作傢、富商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眷村。

眷村名人

臺灣電視教父王偉忠,也是從眷村出來的孩子…

2003年,他決定拍一部關於眷村的紀錄片,送給在眷村生活瞭半個世紀的媽媽:《偉忠媽媽的眷村》

壹 | 孫紹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

16歲的孫紹琴,和20歲的丈夫王志剛,登上瞭從北京開往臺灣的輪船。

第一次離傢,孫紹琴有點興奮,又有點擔憂。

她問丈夫:我們很快就能回北京瞭吧?

丈夫毫不猶豫地點頭。

這對小夫妻,對未來的命運,一無所知…

上岸後,他們傻瞭眼:低矮逼仄的房屋、邋遢的公共廁所、荒蕪的土地…這裡比起大陸老傢,就像是山頂洞穴…

日子再苦,還是要過。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政府除瞭提供少量供給,其餘每傢每戶穿的、用的,都需要自己解決…

人們都說:眷村的媽媽們,是最瞭不起的人。

每天,丈夫去部隊,女人們在傢,從凌晨開始連軸轉,除瞭操持傢務、管教孩子…

還要鼓搗些小吃拿去賣:炸米糕、陽春面、醃蘿卜、燒餅、鹵肉、粽子…

凡是想到能掙錢的,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幫補傢計。

到瞭臺灣沒多久,紹琴就當瞭媽媽。

難題隨之而來:奶粉貴得要命,自己又沒奶水,孩子餓得直哭…

街坊知道瞭,馬上安慰她:不急,XX傢有奶,你去給她喂就好。

六十多歲的紹琴回憶:那時候眷村的孩子,都是吃“百傢奶”長大的。

1957年,紹琴的小兒子出生瞭,夫婦倆給孩子取名:王偉忠。

二十多年後,這孩子,成為瞭臺灣電視史上,不可或缺的大神級人物。

他創造的綜藝,成為瞭經典:《康熙來瞭》《超級星光大道》…

眷村的孩子們,吃著南北方的地道小吃,夏天坐在村口的破藤椅,看著房子周圍的豆棚瓜架成熟,聽著各種南北口音混雜的戲曲長大…

慢慢長大,走出眷村,走出臺灣…

偶爾,偉忠的媽媽紹琴,看著長大離傢的兒女,就會想到,當年離傢前,母親的囑咐: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要記得給媽媽寫信…

紹琴笑著說:媽就是想得多,我過海玩一玩就回來!

誰也沒想到,這一玩,就玩瞭近半個世紀…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貳 | 女大大的包子鋪

在建國二村的村口,有一檔已經經營瞭二十多年的包子鋪。

每天早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習慣在這裡吃早餐。

一杯茶,兩個包子,皮薄餡兒大,幾塊錢就能吃得很飽。

除瞭便宜,還因為包子裡,有傢鄉的味道。

在角落裡,常常能看到一位老太太,一邊叼著煙,一邊嫻熟地揉著面團。

眷村裡北方人很多,人們有時稱呼叔叔伯伯,叫大大。

大傢覺得,這女人挺有些匪氣,所以,就管她叫:女大大。

女大大的丈夫,孩子們叫他男大大。隻知道他倆姓王,也不知道名字。

就這樣,叫瞭四十年。

1949年,女大大和男大大在北京訂婚後,就跟隨部隊,匆忙來到臺灣。

兩口子在眷村裡生瞭五個孩子。為瞭生計,他們賣過杏仁茶、肉粽子、陽春面…最後擺起瞭包子鋪。

村裡人說:他們倆的故事,是說不完的。

男大大好賭,總是偷偷拿著賣包子掙來的錢,到小賭坊去賭個精光。

有時候剩點錢,就騎車到附近,去看歌舞團的女郎表演…

爽完回傢,倒頭就睡。

凌晨起床,繼續起早貪黑和女大大燒水、揉面、包包子…

女大大性格彪悍,脾氣火爆。

看到丈夫敗傢,狂風暴雨的罵街:你他媽一天天拿著錢往外送,把老子惹毛瞭,一槍崩瞭你個王八蛋!

男大大被罵慘瞭,忍不住回嘴:那敢情好!死瞭我飛回大陸,不帶著你!

吵得震天響,手裡的活兒,倒是一點兒沒耽誤…

從早上五點開門,一直到晚上收攤,兩口子都吵個沒完…

氣得發昏的女大大,會忘瞭到底往飯盒裡塞瞭多少個包子…

本來十塊錢兩個的包子,有時會變三個、六個…

孩子們瞅準倆人吵得最兇的時候,趕忙付錢,馬上跑開…

人們喜歡包子的味道,更喜歡聽他倆用鄉音吵架…就著吵架聲吃飯,這是隻有眷村人才懂的浪漫。

有天晚上,男大大看完歌舞團表演,騎車回傢途中,摔死瞭。

從那以後,包子鋪隻剩下女大大一人操持,這裡變得很安靜…

大傢仍舊會去幫襯,隻是,總覺得少瞭點兒什麼。

女大大長瞭一張兇神惡煞的冷漠臉,人們很難從她臉上,揣測出悲喜…

有年輕人問她:女大大,你愛男大大嗎?

女大大沉默瞭很久。

把一屜包子端上來後,吐掉嘴裡的煙:我他媽不愛他,幹嘛和他吵一輩子架?

叁 | 沒買過床的楊媽媽

剛到臺灣那幾年,眷村裡的每個人,都有毋庸置疑、堅定不移的信念:頂多三年,仗一打完,衣錦還鄉,榮歸故裡。

眷村裡的楊媽媽,對此深信不疑。

來這裡好幾年,他們傢都沒有買過床。

每天晚上,楊媽媽把地板擦得幹幹凈凈,在地上鋪上幾張厚厚的棉被,一傢人躺在上面睡覺。

孩子們投訴:別人傢都有床,為什麼就我們要打地鋪?

楊媽媽振振有詞:睡什麼床?說不定明天就要回大陸瞭,到時忙著趕船,哪有時間拆床板?

眷村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楊媽媽相信能回傢,就像相信日出日落的存在一樣:本來就是嘛,再不太平,總不能不讓我們回傢吧?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楊媽媽的地板擦得越來越光,棉被曬瞭又曬,卻仍然沒等來,可以回傢的船…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1959年的一天,滿頭大汗的楊媽媽忙完回傢,瞥見墻上的日歷,愣瞭愣神。

她驚覺:原來,他們到臺灣,已經十年瞭。

她叫來丈夫,合力釘好瞭一張大床。

放學回傢的孩子們,看到自己傢終於有床板,驚喜萬分…

楊媽媽紅著眼眶,一邊收起那床從大陸帶來的棉被,一邊喃喃自語:早該釘的,回不去瞭…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這部《偉忠媽媽的眷村》豆瓣得分8.9,2007年在臺灣中天電視臺播出後,好評如潮…

有網友評論:傢國離亂,在漫長的時光中,消磨成瞭傢長裡短…

電影《客途秋恨》劇照

1949年,臺灣這片小小的土地上,一下子湧進瞭100多萬國民黨士兵和眷屬。

京腔、山東話、天津話、河南話、河北話、客傢話…

臺灣的本地人,對這些操著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又好奇,又恐懼…

而對這些“外省人”來說,臺灣也充滿瞭太多的未知…

1949年,國民黨撤離上海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為瞭安置他們,政府在臺北市、新竹市、新北市、高雄市,蓋瞭一些簡陋的房屋,供他們居住。

抱著“頂多三年就回傢”的想法,他們在這個陌生、貧瘠的小島上,自食其力,努力生活…但他們做夢都沒想到,終其一生,也沒再回到對岸的傢…

眷村人與眷村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出於安全的考慮,眷村逐漸被拆除,眷村的老人們,也陸續離開,到嶄新、整潔的新樓房居住…

從2003年開始,導演王偉忠就開始用攝像機,記錄下這片他無比熟悉、即將消失的地方。

王偉忠說:眷村是大人的難民營,小孩的遊樂園。

一傢十幾口人,常常要窩在最多10平方米的房子裡生活,夏天熱得出痱子,冬天房子漏風,冷得打顫…

跟著部隊來,是餓不死,可也吃不飽。

林青霞(左)就讀大林鎮社團新村幼稚園

然而,無論去到哪裡,都能堅韌、樂觀地活下去,似乎是這個民族的共性。

這群在異鄉中風雨飄搖的人們,在極其困難的時代,守望相助,共同克難…

陳傢沒米瞭,李傢就送來熱騰騰的飯菜;

趙傢沒衣服穿瞭,錢傢就送來舊衣服替換;

孫傢的孩子沒奶吃瞭,就抱去王傢喂一喂…

每一戶之間,都是“握手樓”,誰傢有人吵架,有人打孩子,鄰居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有時候對門吵得厲害,鄰居還會敲門調停:算啦算啦,別嚇著孩子…

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可是對於眷村的人們來說,不管北方南方,隻要你來自大陸,我們就是老鄉。

眷村舊照

在那個嚴肅、刻板的年代,也有不少眷村軼事。

鄧麗君的父親,一個國民黨中尉軍官,為瞭養活一傢七口人,去女兒的學校賣燒餅…

5歲的鄧麗君和傢人的合影

那時候,村裡隻有公用浴室,一天,王偉忠爸爸用水泥洋灰砌瞭個浴缸,在外面撿瞭一大堆沒有打磨的瓷磚貼上…

結果王偉忠洗完,身上被剌出一條一條的傷。

眷村的公共廁所,總是臭氣熏天,墻上有時會出現一些,略帶怨氣的字句:說瞭三年,現在又三年,還是回不去…

有時候運氣不好,寫的人就會被舉報,然後抓去受審…

社團新村的第一代公廁

許多人說:不瞭解眷村,就無法理解臺灣的今天。

眷村,就是中國的縮影。

在眷村獨居的山東老人,說著此生不再回大陸,但提到老傢時,眼裡分明有眼淚閃爍;

賣咸魚的鄰居爸爸一邊曬梅幹菜,一邊告訴孩子們,在大陸的老傢,水好天氣好,什麼吃的都有,什麼玩的都不缺…

孩子們聽得眼睛發光,爸爸說:很快啦,明年就能帶你們回去啦…

離亂之下,時代浪潮中的每個個體,命運浮沉,大同小異,卻又被卷在亂世裡,身不由己…

2005年,眷村全部拆除完畢。

這是一個講述拆遷的故事,但卻無意中,拍出瞭一代人的特殊過往。

眷村的男人們,也曾經意氣風發,壯懷激烈;女人們,也曾經靈敏美麗,雍容淡定。

他們中的許多人,來時不過20多歲,甚至許多人,十指不沾陽春水…

來到這裡,他們痛苦、迷茫,又勤奮、踏實,卻流落異鄉,被貧窮和焦慮追趕,在日復一日的期盼和絕望中徘徊,最終化成一生無法掙脫的鄉愁…

有人說:雖然一切的起因是政治,但這一刻,我們可不可以拋開政治,感受這份思念。

1987年,離別傢鄉40年的臺胞回到浙江省舟山老傢,久久未能踏進傢門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