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讀容齋隨筆 卷十二·耳餘袁劉

張耳和陳餘年輕時是生死之交的朋友,後來爭權奪利,互相把對方致於死地也不滿足。大凡權勢利益到瞭極點,其結果一定會是這樣的,韓馥冀州讓給袁紹,而最後卻因憂懼而死。劉璋打開城門迎請劉備,卻失去益州的地盤。翟讓把軍隊交給李密,而整個傢族不能免於被害。爾朱兆把六個鎮的軍隊交付給高歡,而最後敗在高歡手下。袁紹、李密、高歡,忘瞭自己的地位是從哪兒來的,也不值得深切地指責。可誰想到劉備這樣的有德望的人卻忍心於這種事呢!

這篇隨筆的名字叫耳餘袁劉,隨筆中提到瞭五組人,分別是張耳陳餘、韓馥和袁紹、翟讓和李密、爾朱兆和高歡、劉備和劉璋。但仔細分析起來,這五組人還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韓馥和袁紹,兩個人一直關系是不太好的,他讓出冀州是心不甘情不願,劉璋和劉備過去沒什麼交情,打開益州算不得已,投降劉備。而且韓馥因恐懼而自殺,劉璋可是受到劉備禮遇的。

爾朱兆和高歡、翟讓和李密,這又算類似的一組,原來都算上下級關系,後來高歡和李密翅膀硬瞭要單飛,算英雄不受制於人,隻是李密手段不高明,還不如像高歡一樣,單拉山頭,他直接把翟讓殺瞭,瓦崗寨內亂,最後李密下場也挺慘。

而張耳和陳餘,他們和上邊幾組人都不一樣,算好朋友。兩人都是魏國大梁人,在相遇之前,都算是比較出名的人物。

張耳年輕的時候是魏公子魏無忌的門客,後來他犯事逃亡到瞭外黃。當地有個富人看上瞭他,就把女兒嫁給瞭他。在老婆的資助下,張耳廣泛交遊,招待賓客,很快便出瞭名。

陳餘自幼愛好儒傢學說,曾多次遊歷趙國,也是當地的知名人士。自從張耳和陳餘兩人相遇,交談相處之下,便覺得相見恨晚,又因為陳餘比張耳年紀小得多,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彼此之間相互信任,逐漸成為忘年之交。

秦滅魏後,曾懸賞千金拘捕張耳,五百金拘捕陳餘,兩人則改名換姓,逃到陳地做裡監的看門人,混口飯吃。

陳餘曾因小錯被裡中小吏鞭打,年輕氣盛的他忍不瞭這等羞辱,想起來反抗。張耳年長穩重,見狀,趕緊踩瞭他一下,暗示他不要沖動。

等到小吏走瞭,張耳才對陳餘說:“當初和你怎麼說的?這點小屈辱就受不瞭瞭?你想過萬一你殺瞭他,會有什麼後果嗎?你想因為一個小吏送掉性命嗎?”

陳餘聽瞭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從此對張耳更尊敬瞭。

秦朝末年,四方英雄雲起,陳張二人先後投奔陳勝、武臣、趙歇等人,試圖在亂世中建功立業,而在一次圍城之戰中,兩人的友誼受到考驗。

公元前208年張耳與趙王歇被秦軍的包圍下在巨鹿城裡,糧盡兵少,寡不敵眾,危在旦夕,此時城外有陳餘部隊的駐紮,張耳隻等著陳餘前來解圍,然而屢次派人去召陳餘,他都沒來。

事實上,此時秦軍有幾十萬人,不僅陳餘部隊在外邊,還有幾支起義軍在外圍不敢動,也包括張耳兒子的部隊。而張耳卻隻怪陳餘一人。項羽解巨鹿之圍後,陳餘的兵被張耳走收,陳餘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兩個朋友從此反目成仇。

項羽入關後,張耳被項羽封瞭常山王。而陳餘就被封瞭南皮的三個縣。陳餘不服,聯通齊王田榮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投奔瞭漢王劉邦。陳餘則收復河北故地,重新擁立趙歇為趙王,成為河北一帶的割據勢力。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聯絡各路諸侯,討伐項羽。當劉邦派人到趙國時,陳餘提出條件:要他殺瞭張耳。

於是,劉邦就找瞭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殺瞭這人,派人拿著人頭送給瞭陳餘。陳餘這才發兵助漢。但後來,陳餘覺察到張耳沒死,又背叛瞭劉邦。

公元前 205 年冬,韓信和張耳奉命伐趙,趙國滅,陳餘也被殺死。

在史記中,兩個人是被寫在一起的,在列傳的結尾,司馬遷感嘆說:張耳、陳餘,是當時世人爭相傳頌的賢德之人;他們的賓客和仆人,全部都是天下有才能的人,無論這些人身在哪個國傢,都能夠獲得卿相的官位。張耳、陳餘早年身份卑微的時候,能夠互相信任,重視義氣而不顧惜個人生死,哪裡會有顧慮?等到他們各自擁有瞭自己的地盤,為瞭權力而你爭我奪的時候,終因互相攻擊而滅亡。為什麼從前能夠守望相助,彼此之間赤誠相待,而後來背叛彼此的時候卻是那樣兇殘呢?難道不是因為權勢和利益而引起的矛盾嗎?

這是司馬遷對二人的看法,洪邁也是這樣的態度,可我覺得並不全是。 紅樓夢中有一段話,說那寶玉亦在孩提之間,況自天性所稟來的一片愚拙偏僻,視姊妹、弟兄皆出一體,並無親疏、遠近之別。其中因與黛玉同隨賈母一處坐臥,故略與別個姊妹熟慣些;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求全之毀,不虞之隙,這裡的意思是為瞭追求完美,因而會有所責難;雖然親密,難免有意想不到的誤會。

熱戀中的戀人是這樣,友人之間也會這樣,感情越好,往往對友人要求較高,而一旦達不到心中的標準,難免因愛成恨又成仇。所以陳餘張耳兩人還真的未必是為瞭權利,而是為瞭賭氣。你覺得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