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佛山紅”!探尋獨特的紅色記憶

佛山是紅色熱土、改革前沿和創新之地,這裡是羅登賢、鄧培、陳鐵軍、廖錦濤等著名革命英烈的傢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佛山文化血脈蘊含著豐厚的革命鬥爭精神和改革創新的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鬥中薪火相傳。

重走百年風雨,遊覽一方舊址

“七一”臨近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之際

讓我們一起

沿著紅色旅遊路線

去觸摸獨屬佛山的紅色血脈

路線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線路推薦: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中共南海縣委舊址—— 大瀝鎮二七革命烈士紀念碑(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三譚故裡紅色文化旅遊區——小洞革命烈士紀念堂——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紀念館

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

走在南海區裡水鎮的北沙村道上,一間青磚灰瓦的嶺南傳統祠堂建築,在一片居民小樓的映襯下,更顯古樸肅穆。這裡曾走出吟詠詩詞的文雅書生,也聚集過錚錚鐵骨的英雄戰士,這裡更承載著先輩們在革命鬥爭中的崢嶸歲月,這座牌匾上書寫這“玉文沈公書塾”的傳統建築,便是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一個中共在南海積蓄革命力量的秘密基地。

推開斑駁的木門,走入內堂,墻上史跡、革命冊子無一不反映解放戰爭時期革命人士艱苦、驚險的生活。

中共南海縣委舊址

中共南海縣委舊址隱匿於近百米長的深巷中,為清末卷棚頂磚木結構,占地約56平方米,是當時的中共南海縣委以此為活動據點召開會議。

大瀝鎮二七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

陳道周、周俠生、張靄泉……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104位先烈的名字。他們,都是在配合廣州起義的武裝鬥爭中光榮犧牲的南海戰士!為紀念和緬懷先烈,1958年8月,南海縣人民政府修建瞭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

三譚故裡紅色文化旅遊區

佛山市高明區三譚故裡紅色文化旅遊區位於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試點明陽村內,紅色旅遊資源突出。景區以“三譚文化”為核心,串聯高明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譚平山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古村、古街、古祠堂、古井等豐富的歷史建築和非遺文化載體,通過多種方式講好明城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小洞革命烈士紀念堂

20世紀70年代,為瞭紀念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無數英烈,小洞人民修建占地面積超過28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堂,警醒後人不忘歷史。

粵中縱隊紀念館

在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一處建築格外莊嚴肅穆。鮮紅的旗幟迎風飄揚著,廣場上的戰士雕塑令人起敬,粵中縱隊紀念館就矗立在此,迎接著每一位前來重溫革命歷史,感懷革命精神的人。

紀念館共有兩層,陳列分為八大部分。紀念館陳列瞭關於粵中縱隊及其所屬各部隊堅持粵中解放戰鬥的文物、圖片、文字和影視資料近600多幅(件),系統形象地展現瞭粵中縱隊當年在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的艱苦鬥爭歷程。自建成以來,紀念館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堅定不移地牢記“繼承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的使命。

路線二:革命精神,精武傳承

線路推薦:鐵軍公園——佛山祖廟(葉問堂、黃飛鴻紀念館)——李廣海醫館舊址——鴻勝紀念館——吳勤烈士陵園——廖錦濤烈士故居——羅登賢事跡展覽館——西海抗日烈士陵園

鐵軍公園

你是否還記得電影《刑場上的婚禮》裡最感人的一個場景,那位巾幗不讓須眉的陳鐵軍烈士在英勇就義時高喊“當我們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獻給黨的時候,我們就要舉行婚禮瞭。讓反動派的槍聲,來做我們結婚的禮炮吧!”讓多少人潸然淚下。

位於禪城區汾江西路的鐵軍公園設計新穎,環境優美但又不失莊嚴。公園正門的鐵軍廣場,陳鐵軍烈士的全身塑像高高聳立在廣場中央,供人瞻仰。在公園西北角,有一座陳鐵軍烈士紀念館,館內有陳鐵軍烈士事跡的展覽。

佛山祖廟

(葉問堂、黃飛鴻紀念館)

祖廟,這座飽含嶺南特色廟宇建築,是佛山人的鄉情寄托,訴說著佛山的故事。葉問堂於2002年底在佛山祖廟建立,展廳內收集和展覽瞭葉問與詠春拳發揚光大的資料。黃飛鴻紀念館介紹瞭黃飛鴻的生平事跡,還全面展示瞭近70年來圍繞黃飛鴻而產生的各種文藝作品以及上千件珍貴文物。

李廣海醫館舊址

自1939年起,“嶺南名醫”“骨傷聖手”李廣海冒著生命危險,利用醫館前的小河湧,秘密收治由中國共產黨掌握的廣州市區遊擊第二支隊的傷病員。李廣海的愛國義舉受到抗日軍民的贊揚,李廣海醫館實際上成為珠江人民抗日武裝的後方醫護所。

鴻勝紀念館

鴻勝館在傳授武術的同時與中國革命緊密結合,為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不少貢獻。鴻勝紀念館內擺放著許多練功的兵器、器械等,偏房內放置著一堆獅頭,足見鴻勝館歷史的輝煌和長久。

吳勤烈士陵園

吳勤烈士陵園正門為一座宏偉壯觀的二層琉璃瓦牌坊,上層題有“萬世流芳”的橫匾。陵園中央聳立著近8米高的吳勤烈士紀念碑,鐫刻著吳勤烈士的生平事跡。

廖錦濤烈士故居

踏過長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歷史悠久的街巷,可見一棟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築,那便是廖錦濤烈士故居。這棟青磚建成的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築,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在飽經歲月的洗禮後,依然基本保持當初的樣式。大門左側掛著一塊刻著“廖錦濤史跡展覽”魏碑體大字的牌匾,大廳正面放置廖錦濤半身雕像,大廳僻有宣傳欄,內置照片、文字等歷史資料。

如今,廖錦濤烈士故居已成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和禪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來自各地的參觀者,源源不斷地走進故居,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

羅登賢事跡展覽館

羅登賢,是我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的重要創建人。為瞭弘揚羅登賢烈士的革命精神,2017年,禪城區在羅登賢故居原址修建瞭羅登賢事跡展覽館,並配套建設瞭羅登賢公園。

西海抗日烈士陵園

西海抗日烈士陵園由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革命文物陳列館三部分組成。其中,革命文物陳列館展出辛亥革命以來各時期革命文物、照片、圖表等620件。

路線三:紅色印記,青山綠水

線路推薦:紫南村——西樵山紅色文化長廊——南海博物館——松塘村——區夢覺生平事跡展陳館(區夢覺故居)

紫南村

如畫紫南,醉美水鄉。紫南於明末清初開村立基,村脈傳承三百餘載,是典型的珠三角桑基魚塘村落,全村一派嶺南水鄉田園風光。這裡既有嶺南水鄉的基底,又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完美交融。

作為嶺南一點“紅”,紫南村歷史上就走出過不少紅色人物,紅色基因流淌在紫南鄉親的血液中,強有力的宣傳也使得這份紅色血脈得以流傳至今。

西樵山紅色文化長廊

西樵山下,一座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記載著80多年前西樵官山地區的抗日時期無聲的硝煙和愛國情懷。

西樵山紅色文化長廊由抗日戰爭時期有關西樵的革命先驅事跡、西樵山上山下的抗戰事跡、西樵山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等內容組成。用一個個人物、一則則故事、一段段歷史串連起西樵山的革命文化紅色軌跡,發掘西樵山的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南海博物館

南海博物館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展示西樵山文化、廣府文化等南海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

松塘村

至今已有800年歷史的松塘村,位於國傢5A級旅遊景區西樵山麓下,鑊耳屋群倚崗列建,百巷朝塘。嶺南建築結構至今仍保存完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區夢覺生平事跡展陳館

(區夢覺故居)

區夢覺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革命戰爭年代,區夢覺為黨組織工作和婦女運動奔走,歷經無數次考驗,被譽為“嶺南女傑”。區夢覺故居始建於清代,坐西南朝東北,三間兩廊,故居內設有展陳,主要展現區夢覺的傢鄉情和成長經歷。

路線四:紅色足跡,醉美鄉村

線路推薦:白坭創意良倉——江根村——廣三鐵路革命鬥爭事跡學習教育基地——三水烈士陵園——鄧培故居——大旗頭古村(中共南三番工委舊址)——三水縣(工)委舊址

白坭創意良倉

白坭舊糧倉見證瞭白坭農耕文明的輝煌,守護著一方百姓的溫飽。隨著時代的進步,舊糧倉完成使命退出瞭歷史舞臺,變身為白坭創意良倉。

白坭創意良倉前身為國營三水縣白坭糧食加工廠,至今已有63年的歷史。平房倉雖已銹跡斑斑,但它承載的年代記憶仍歷久彌新。白坭創意良倉以米黃色為主色調,以米粒做元素喻五谷豐登,吸引著各方遊客前來“打卡”。

江根村

江根村座落於三江匯流之處,取江河源頭之意而得名。這裡山水相依,綠意蔥蘢,是佛山三水最富傳奇色彩的村落。昆都山、思賢滘、雲從公園、五顯古廟、何維柏“廉”文化讀書堂與潤筆池等項目景點已成為三水鄉村旅遊一張閃亮的名片。

廣三鐵路革命鬥爭事跡學習教育基地

廣三鐵路始建於1901年,是中國最早的復線鐵路。1926年4月21日,在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組織指導下,廣三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統一領導全路工人運動,會址設在石圍塘火車站。

教育基地位於廣三鐵路河口火車站內,展廳室內面積為375平方米,記錄瞭廣三鐵路上發生的可歌可泣故事和艱苦卓絕鬥爭。展覽主題是“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展覽主體內容以時間為脈絡,突出展示共產黨人及其有關的廣三鐵路工、農運動人物在100年中歷經的重大歷史事件,全面反映瞭100年來廣三鐵路工人和社會各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培育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三水烈士陵園

三水烈士陵園是三水解放的重要紀念物。陵園西北部立有一塊革命烈士紀念碑,該碑為紀念解放西南鎮而犧牲的烈士而立,碑正面刻有原廣東省省長劉田夫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鄧培故居

鄧培中共早期為數不多的正式黨員之一,曾領導工人舉行示威聲援五四運動。鄧培故居設展覽廳,展出圖片60多幅和一批實物,還原鄧培烈士14歲前在石湖洲村內生活的場景和鄧關村的風土人情。

大旗頭古村

(中共南三番工委舊址)

南三番工委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壯大黨領導的武裝隊伍,發展進步青年入黨、壯大黨的力量,在廣州等地購買藥品、日用品支援部隊,想方設法解決經濟困難和擴大職業掩護。該舊址建於清朝末年,坐西朝東,內有展板和實物展出,整體保存現狀好、結構穩固。

三水縣(工)委舊址

麥街6號民居占地面積150平方米,磚瓦抬梁式結構,青磚墻體,內部增設展館,展出展品26件,面貌煥然一新。一件件革命先烈遺留的歷史文物,一張張佈滿硝煙的歷史照片,一處處印刻著烈士鮮血的歷史足跡,真實地還原當時中共西江特委、中共三水縣(工)委在蘆苞指揮抗日救亡工作的場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