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文學達人 ——高考作文超級活用素材

周國平:文學達人 ——高考作文超級活用素材

一、人物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當代著名哲學傢、學者、作傢。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話,“男不可不看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欲》《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

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二、經典語錄

1、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2、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瞭?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3、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瞭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4、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瞭解的。

5、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裡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裡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裡還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但是,人們都似乎忘瞭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7、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瞭,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現瞭自己力不從心。

8、再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隻是對於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於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9、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已消融為瞭一種和諧的寧靜瞭。

10、對於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瞭一個他最不願承認的事實:他自卑瞭。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瞭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於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瞭美麗的風景。

13、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14、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15、許多東西,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多麼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16、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於物質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瞭虛榮,而是真正出於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17、名人是寫下瞭名著或立下瞭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

18、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19、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瞭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三、素材運用

1、直面苦難

人生在世,免不瞭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瞭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並無絕對的幸運兒。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世態炎涼,好運不過爾爾。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幸福的反面是災禍,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織著幸福,但災禍絕無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瞭。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後福?

2、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苦難不同於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快感,而我們忍受苦難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低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定瞭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煉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這個限度對幸運同樣適用。素質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難,也能承受大幸運,素質差的人則可能兼毀於兩者。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3、尊嚴無價

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譬如失戀,隻要失戀者真心愛那個棄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極大的痛苦。但是,同為失戀,有的人因此自暴自棄,委靡不振,有的人為之反目成仇,甚至行兇報復,有的人則懷著自尊和對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間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異。當然,每個人的人格並非一成不變的,他對痛苦的態度本身也在鑄造著他的人格。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隻要他始終警覺這他擁有采取何種態度的自由,並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如同肉體的痛苦一樣,精神的痛苦也是無法分擔的。別人的關愛至多隻能轉移你對痛苦的註意力,卻不能改變痛苦的本質。甚至在一場共同承受的苦難中,每人也必須獨自承擔自己的那一份痛苦,這痛苦並不因為有一個難友而減輕。

4、追求真實的心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沒有歡樂,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經歡樂滋潤的心靈太硬,它缺乏愛和寬容。一個人隻要真正領略瞭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做作。

不要對我說: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難磨鈍瞭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瞭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臺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

在痛苦中發現瞭美感,於是為瞭美感而尋找痛苦,誇大痛苦,甚至偽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種語言,真的痛苦卻沒有語言。

5、人得救靠本能

人生的重大苦難都起於關系。對付它的方法之一便是有意識地置身在關系之外,和自己的遭遇拉開距離。例如,在失戀、親人死亡或自己患瞭絕癥時,就想一想戀愛關系、親屬關系乃至自己的生命的純粹偶然性,於是獲得一種類似解脫的心境。佛教的因緣說庶幾近之 ,然而,畢竟身在其中,不是想跳出來就能跳出來的。無我的空理易明,有情的塵緣難斷。認識到因緣的偶然是一回事,真正看破因緣又是一回事。所以,佛教要建立一套煩瑣復雜的戒律,借以把它的哲學觀念轉化為肉體本能。

在《戰爭與和平》中,娜塔莎一邊守護著彌留之際的安德烈,一邊在編織襪子。她愛安德烈勝於世上的一切,但她仍然不能除瞭等心上人死之外什麼事也不做。一事不做地等一個註定的災難發生,這種等待實在荒謬,與之相比,災難本身反倒顯得比較好忍受一些瞭。

請不要責備“好瞭傷疤忘瞭疼”。如果生命沒有這樣的自衛本能,人如何還能正常地生活,世上還怎會有健康、勇敢和幸福?古往今來,天災人禍,留下多少傷疤,如果——記住它們的疼痛,人類早就失去瞭生存的興趣和勇氣。人類是在忘卻中前進的。

四、延伸閱讀

精神的養料

周國平曾經是我最喜歡的作傢和重要的思想啟蒙者。他的書大部分我都讀過,在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裡給瞭我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與啟發。 心靈上的共鳴首先來自於性格上的相似。同樣是內向而又敏感,所以常會對他的想法深有感觸,有著雖然素昧平生卻可以靈犀相通的默契。不過,另一方面,也因為愛看他的書,性格變得更加內向自閉,喜歡獨處。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學感悟。哲學從死亡開始。當混沌的心觸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開始翻騰,從此留下一片再也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為一枚硬幣的另一面,隨著對死亡的感傷的加劇,對生的疑惑也不斷擴大。而這時,周國平用他的哲學視角給瞭我許多啟發。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活?或者說,活著有什麼根據,什麼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大全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怎麼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麼態度與別人相處?這時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尋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

這一番中西的對比,表現出我們國傢歷來對靈魂的漠視。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裡,周國平作為一個有性靈的人,和我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對靈魂的探尋與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 周國平還熱誠地把他喜愛的人推薦給我們:蒙田,尼采,愛默生。由此我開始瞭解西方哲學。現在還記得他引用的一句愛默生的詩,大意是在安慰一個失戀的小夥子“你應當知道/半人半神走瞭/神就來瞭”一次失戀的挫折也可能引發一個人內心的覺醒。多麼美妙的句子。 當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國平最為喜愛並且極力推薦的人還是尼采。這個超越瞭他的時代,宣佈“上帝死瞭”的世人眼中的異端。他的結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隱痛,每每觸碰到都會讓我欲哭無淚,黯然神傷。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馬車夫在狠狠地抽打著一批老馬,突然情緒失控沖上前去抱著那匹馬痛哭不已,從此精神失常,再也沒有作品問世。十年後,這個痛苦的靈魂終於安息瞭。這個天賦異稟,思想深邃,目光銳利的人,終生都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啟蒙普通大眾,卻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飽受孤獨與痛苦的折磨。這是作為先知的悲哀。也許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不知道在他瘋瞭之後,終於不再思考那些問題時,是否感受到瞭一絲幸福和來自人間的溫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到他面前,我一定會抱住他,就像那天街頭他抱著那匹馬。我會用我的體溫溫暖他,即使他已經沒有瞭意識。 我從周國平的書裡吸取瞭許多精神上的養料,是他帶我走進哲學的世界,給瞭我尋找自己的勇氣。這個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從遠處而來的光亮照耀著我,指引著我繼續前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