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茶花女》——法國的經典BE小說

泰戈爾說:“人們從詩人的字句裡,選取自己心愛的意義,但詩句的最終意義是指向你”。愛情有千百種釋義,在小仲馬的《茶花女》裡這樣寫到:“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一旦有瞭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這部《茶花女》吧!

茶花女

01書籍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作傢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發表於1848年,被稱為法國最具影響的十大書籍之一。本書主要講述瞭交際花瑪格麗特和少年阿爾芒的愛情故事。鄉下少女瑪格麗特來到巴黎之後被物質和虛榮所誘惑淪落風塵,成為瞭交際花。在機緣巧合下與阿爾芒相愛,並拋棄在巴黎的一切和阿爾芒去鄉下生活。但是,在受到瞭阿爾芒父親的逼迫之後,為瞭阿爾芒傢庭的幸福,瑪格麗特痛苦地給阿爾芒寫瞭絕交書,重新回到瞭巴黎,繼續過起瞭暗無天日的生活。而阿爾芒為瞭報復瑪格麗特不斷地對她進行羞辱,使瑪格麗特在痛苦孤寂中去世。在瑪格麗特去世後,阿爾芒從父親那裡知道瞭事情的真相,在痛苦與悔恨中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

02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是法國著名小說傢大仲馬的兒子,因為和父親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他擁有“真實的高度”,也是父親“最好的作品”。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是《茶花女》,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蕩的父親》、《福朗西雍》等。小仲馬是大仲馬與一名女裁縫卡特琳·拉貝所生的私生子。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而拋棄瞭他們母子,因此小仲馬七歲之前一直由母親撫養,在七歲時被父親用法律手段奪走瞭撫養權。

在1842年,小仲馬遇見瑪麗·杜普萊西,即《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原型,並對她一見鐘情,但是瑪麗為瞭生計,不想退出上流聲妓事業,小仲馬因此感到憤怒寫瞭絕交書,瑪麗最終死在瞭青春靚麗的23歲,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的也隻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瞭債務,餘款給瞭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的殘酷深深震撼瞭小仲馬的心靈,於是他寫出瞭《茶花女》這一著作。

03書籍鑒賞

本書采用倒敘的手法,為故事埋下層層伏筆,一步又一步使瑪格麗特的形象躍然紙上,現實的殘酷和她高尚的心靈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一個又一個懸念下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黑暗和苦痛,是無數窮苦人民支離破碎的人生。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裡展現瞭人與人之間誠摯的交往、寬容、理解和尊重,引導人們相信愛,探尋愛。

在文中,小仲馬深刻批判著造成瑪格麗特悲劇命運的偽道德,其實也是在為母親悲劇的命運鳴不平,是自身感情的轉移。小說采用瞭三個第一人稱的敘述法。全書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對瑪格麗特的生平事跡進行采訪著筆,以阿爾芒的自我回憶為中心內容,以瑪格麗特臨終的書信作結,充分將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展露出來,增強瞭故事的真實性,使故事充滿瞭濃鬱的抒情色彩。

04句子摘抄

1.Il est vrai qu'il y a des incidents d'une minute qui font plus qu'une cour d'une année.

的確,有時候一分鐘裡發生的巧事比整整一年的苦苦追求還管用。

2.Les larmes deviennent une chose si rare qu'on ne peut les donner à la première venue.

眼淚變得非常珍貴,決不能輕易亂流。

3.L'amour vrai rend toujours meilleur, quelle que soit la femme qui l'inspire.

真正的愛情總是使人變得美好,不管激起這種愛情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

4.N'estime l'argent ni plus ni moins qu'il ne vaut; c'est un bon serviteur et un mauvais maître.

不要高估或者低估金錢的價值,金錢是好仆人也是壞主人。

瑪格麗特在生命的最後還是對阿爾芒念念不忘,她絕望而又痛苦卻仍寫到“我的病情日益加重,經常臉色煞白,神情恍惚,全身上下隻剩瞭一把骨頭。現在我命已垂危,債主又不停上門,阿爾芒,您會來看我嗎?我將從您的探望中得到最大的慰藉。”她在飽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的同時,依然期盼著阿爾芒的到來,她靠著對愛情的回憶和渺茫的希望,堅持到瞭她所能承受的最後一刻。

這就是本期推文最開始所講的《茶花女》中對愛情的釋義:“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一旦有瞭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瞭。”本期推文到這裡就全部結束啦,祝願大傢都能找到真正的愛情,我們下期再見。

主編|靳怡彤

編輯|王思琪

封面|來自網絡

審核|靳怡彤 李天香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