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篇)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傢、政治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侖於1804年12月2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佈瞭《拿破侖法典》,完善瞭世界法律體系,奠定瞭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瞭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瞭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瞭拿破侖戰爭,成為瞭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侖臣服或結盟。形成瞭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創造瞭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侖於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侖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第一章、將星初升(土倫戰役)

戰爭的發生脫離不開戰前的環境,土倫戰役發生前的法國正面臨著混亂動蕩的局面。土倫本來是法國的一座名城,而土倫戰爭的爆發就是因為土倫落入反法聯軍之手。公元1793年,此時法國大革命正進行得轟轟烈烈,但國內各方勢力之下,革命的成果也陷入危機之中,整個法國在各種勢力的沖擊中搖搖晃晃。

在此環境之下,法國的保皇黨人眼見革命的烈火燒得正旺,他們一方面懼怕這股勢力,另一方面又開始暗中謀劃打擊革命的勢力。與此同時,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這股烈火已經燃燒至歐洲各個國傢,對其的封建君主專制造成瞭巨大沖擊,歐洲各國人民大有效仿法國之意而掀起革命,這會極大地損害貴族的利益。所以封建君主受到法國革命的威脅,歐洲各國就組成瞭反法同盟以打壓法國的革命力量。

所以保皇黨人為瞭鞏固自身的利益,就聯合反法聯軍和法國一直的競爭對手英國一起打擊法國革命,也因此將土倫拱手相讓。土倫對於法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塞,它位於地中海岸邊,所以也添置瞭很多的作戰物資和裝備。反法聯軍和英國不僅占領瞭土倫這個要塞而且還將停泊在此的法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以及軍械裝備等都收歸囊中。為瞭保衛法國的革命成果,收復土倫勢在必行。

法國大革命

因此法國的革命政府便開始籌劃盡早收復土倫,卡爾托領命率軍前往土倫。此時早已是火器作戰的時代,炮火在戰場上具有巨大的殺傷力,所以炮火在戰場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因此炮兵是十分關鍵的。但卡爾托軍隊的炮兵指揮官卻因為重傷而不能歸隊,一時間沒有合適的人選來補足這個位置。這個時候拿破侖的機會就來瞭,因為拿破侖的作戰能力被認可,經過舉薦,拿破侖得以擔任炮兵部隊的指揮官,由此拉開瞭拿破侖成名的序幕。

土倫戰役地圖

此前的拿破侖雖然具備過硬的作戰實力,但是卻無處施展,一直默默無聞。這與其傢庭的出身也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拿破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傢庭,由於天資聰穎考上瞭陸軍小學,但卻飽受貴族的蔑視和排擠。這些打擊使拿破侖更加努力學習,並且在1874年考入巴黎軍校,學習炮兵專業並且因為他出色的表現被授予炮兵少尉軍銜。在此前的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侖也積極參與其中,但心懷遠大抱負的拿破侖並沒有受到關註,隻是一個無名小卒。

準備作戰的炮兵

但土倫戰役這個機會來臨,炮兵指揮官職位的缺失,讓拿破侖終於得到一個可以施展才能的機會。時年拿破侖24歲,是正想幹出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年紀。於是為瞭完成收復土倫的任務,拿破侖第一步便是籌集兵力,他想方設法召集士兵以及軍官等有作戰經驗的人士以壯大作戰隊伍。第二步就是準備作戰物資,充足的物資和作戰裝備在戰場上是十分重要的。短時間內,他就籌備瞭百門大炮以及充足的炮彈供應。除此之外,他還下令建立瞭炮兵修械工廠。戰場上必然對作戰武器的耗損和破壞都是極大的,此舉也是保障瞭作戰裝備的供應。同時,拿破侖還在戰場上的關鍵位置建立瞭火炮的陣地以壓制敵方的火力從而使法軍向前進攻。拿破侖的戰前周密部署其實就已經奠定瞭土倫戰役中法軍勝利的基礎,不過戰場上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靈活應變的軍事謀略更是關鍵。

不過有一身才華還需要有施展的空間才行,拿破侖雖然擔任瞭炮兵的指揮官,但卡爾托才是戰場上的最高指揮者。這個戰場決策者卻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也因此給拿破侖的軍事戰略部署帶來瞭很多的阻礙。因為卡爾托並非是以其軍事才能而登上指揮官的位置,而是因為他對法國革命的政治立場,所以才有瞭機會晉升司令官。所以他本身對於作戰策略尤其是炮兵的部署和技術層面的知識更是一竅不通。卡爾托礙於自己司令官的身份,即使是作為總指揮但還是幹涉炮兵的具體作戰方式。在不熟悉炮臺的建築條件以及炮兵的優勢劣勢情況下指揮炮兵進行最終作戰,無疑都是不可避免的失敗。而拿破侖這個直接的指揮官卻無力阻止,多次拒絕卡爾托的命令無果之後,拿破侖便向上級機關反映真實情況。

雖然法國革命政府同意瞭拿破侖反饋的意見,重新委派瞭多普這位司令官。但與卡爾托一樣,他也不懂得作戰部署,在戰場上不懂得判斷戰況從而延誤瞭戰機。由於法軍的戰俘遭到反法聯軍侮辱甚至虐待的說法一時間在法軍中傳開,法軍士兵憤怒不已,紛紛攻入聯軍的陣營。拿破侖利用法軍此時的士氣高漲,作戰能力顯著提升的狀態,帶隊便沖向聯軍陣營。眼看即將突破聯軍的防線,此時後方卻傳來瞭多普下達的撤退命令,導致法軍功敗垂成。

除瞭法軍內部司令官的錯誤作戰指令的阻礙,拿破侖還要面臨戰場上實力強勁的反法聯軍。由於多普暴露瞭拿破侖事前制定好的作戰目的,使法軍炮臺遭到英軍和反法聯軍的猛烈攻擊,處於弱勢一方的法軍隻得敗下陣來。不過在撤離的途中,拿破侖卻抓獲瞭英軍和反法聯軍的總司令奧哈臘,因此拿破侖也得以晉升為炮兵上校。土倫一直都未能攻下,法國的革命政府於是又派遣瞭另一名司令官杜戈梅。

隨著杜戈梅的上任,拿破侖在戰場上的軍事才能才得到瞭真正的發揮。杜戈梅不同於前兩任的司令官,他是軍人出身,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拿破侖的軍事才能也被他看重。所以拿破侖對土倫的作戰計劃被采用,而且杜戈梅對拿破侖委以重任。在拿破侖的帶領之下,法軍炮兵向聯軍陣地發起猛烈的炮火攻擊。在炮火的壓制之下,拿破侖又帶軍搶占瞭聯軍的大炮,攻擊聯軍的反攻隊伍。最終,土倫戰役以法軍的勝利告終。

而且由於拿破侖的部署周全,行動迅速,使英軍和聯軍在大勢已去之時還沒有來得及毀掉土倫城中的軍事戰艦以及防禦設施。因為拿破侖在土倫戰役中顯露出來的卓越的軍事能力,杜戈梅還舉薦其晉升為準旅長軍銜。從土倫戰役之後,拿破侖得到瞭更多的關註,獲得瞭更多施展才能的機會,並逐步坐上法國最高統帥的位置。

第二章、輝煌年代(奧斯特裡茨戰役)

這一戰是世界上著名的戰鬥,也就是奧斯特裡茨大會戰,這一戰發生在拿破侖大帝與第三次反法聯盟交戰的過程中。1805年8月9日,在英國的推動下,英、俄、奧三國組成瞭第三次反法聯盟,聯軍隨即陸海並進,剛剛稱帝的拿破侖再次遇到圍攻。

01第三次反法聯盟的組成和前期的不利局面

1805年8月9日,在英國的外交和金錢的鼓動之下,俄、奧與英國組成瞭第三次反法聯盟,聯軍隨即陸海並進向拿破侖發起挑戰,剛剛稱帝的拿破侖再次遇到圍攻。陸路方面,該年10月10日,拿破侖大帝親率10多萬的法軍出其不意的在烏爾姆圍殲瞭一支數萬人的奧地利軍,烏爾姆城剩餘的奧軍見增援無望被迫向他們口中那個“小矮子”拿破侖繳械投降。隨後拿破侖命令法軍乘勝追擊,不一會竟然兵不血刃占領瞭古都維也納,奧地利皇帝弗朗西茨二世倉皇出逃。海路方面則正好相反,特拉法爾加一戰,法西聯合艦隊被英國皇傢海軍大破,拿破侖瞬間失去瞭制海權。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普魯士也即將加入第三次反法聯盟,一旦普魯士參戰,法軍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所以對拿破侖來說,必須找到一個理想的決戰地點,與反法聯盟主力來一次幹凈利落的大決戰。

02雙方的戰前戰略部署與決定帝國命運的戰鬥

“讓我們以雷霆之勢結束這場戰爭吧”——拿破侖.波拿巴,1805年奧斯特裡茨戰役。

烏爾姆之戰後不多久,追擊奧軍的法軍在奧斯特裡茨村附近與俄奧聯軍相遇。俄國元帥庫圖佐夫和奧地利皇帝弗朗西茨二世率領聯軍在這裡迎戰法軍,同時,還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自率領的大批援軍趕到後,俄奧聯軍的兵力發生瞭戲劇性的轉變(86000人),拿破侖大帝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認為速戰速決才是唯一出路。他一方面從各戰區調集法軍,使法軍人數增為73000人;另一方面,拿破侖大帝命令部下制造種種假象,使俄奧聯軍認為可以輕而易舉的戰勝法軍。法軍右翼使用劣勢兵力誘敵深入,年輕氣盛且沒有實戰經驗的亞歷山大一世果然上當,剛愎自用的他毅然決定自己親自指揮這場他看似“勝券在握”且影響帝國命運的戰爭。

1805年12月2日的凌晨,俄奧聯軍分左、中、右三個路線開始進攻拿破侖的法軍,主攻方向是法軍右翼,企圖切斷法軍逃回維也納的退路。拿破侖大帝讓一小部分法軍抵禦敵軍主力繼續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聯軍中央和左翼,當右翼即將被聯軍包抄時,達武元帥帶領第三軍急行軍48公裡後趕到並與聯軍進行戰鬥,本來進展迅速的聯軍逐漸被法國生力軍拖住,沙皇此刻二話不說,竟然下達瞭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命令,那就是命令已經占據高地的聯軍全部去增援進攻受阻的右翼,說這一這麼一來,拿破侖期待已久且幾乎不可能再出現第二次的戰機終於出現在瞭他的面前,他命令蘇爾特第四軍搶占瞭中央高地,左翼的法軍元帥貝爾納多特也開始摧枯拉朽的擊潰聯軍。不久,俄奧聯軍被切成兩段,左翼被法軍擊潰。

俄奧聯軍見大勢已去,慌忙撤退。而這時拿破侖迅速讓在占領的普拉岑高地上,用火炮在高地進行炮轟撤退的聯軍,很快,敵軍撤退到在沼澤地上時,遭到來自高地上的法軍炮轟,聯軍瞬間鬥志全無紛紛作鳥獸散,很多慌亂無章的聯軍掉進冰冷刺骨的雪中身亡。原本是敵我兩軍都是旗鼓相當的對壘攻防戰局,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戰局因為一個人瞎指揮而轉瞬間演變成瞭一邊倒的追獵殺戮。至2日下午四點半,漫天飛舞的雪花好似上天的眼淚從天而降,拿破侖皇帝騎著戰馬巡視著滿目瘡痍而又悲壯凱歌般的奧斯特裡茨戰場,他此刻的心情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

03奧斯特裡茨的勝利與影響

奧斯特裡茨大會戰結束第二天(12月3日),奧地利皇帝投降,俄軍被迫撤出奧地利,普魯士最終也因為俄奧聯軍在此役大敗而十分懼怕法軍所以取消瞭加入第三次反法聯盟的計劃。此戰後,第三次反法聯盟被拿破侖大帝徹底粉碎。此役也是拿破侖一生中最大的勝仗,法軍73000人損傷8500人,俄奧聯軍86000人損失26000人,其中15000人被俘,還有一種說法是俄奧聯軍損失瞭2.7萬人和一百八十們火炮,其中被俘1.5萬人,法軍自稱的隨時僅九千人,盡管一萬人或許是更為準確的估計。戰後,法軍所有部隊都收到瞭拿破侖皇帝的贊揚。

拿破侖大帝取得瞭教科書般的輝煌勝利擊潰瞭俄奧聯軍主力。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的所帶來的獎勵的豐厚的:1805年12月4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和拿破侖會談,達成停火協定。12月5日,原本來宣戰的普魯士外交使節見到拿破侖,反而慶祝勝利並表示普魯士願意和法蘭西結盟。拿破侖暗帶嘲諷地說:“命運女神把你祝賀的對象改變瞭。”

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蘭西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帝國被受到拿破侖率領的法軍的重大打擊後有趣的是,那是潰不成軍,最終版被逼無奈選擇瞭退出第三次反法聯盟,並且弗朗茨皇帝迫於壓力,忍受著巨大的屈辱取消瞭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偉大稱號。到此為止,英國花費大量金錢誘導奧地利和沙俄組成的第三次反法聯盟宣告瓦解,神馬帝國也到此壽終就寢,拿破侖正式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霸主。

為瞭慶祝勇敢的法軍將士在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偉大勝利與頑強戰鬥的可貴精神,拿破侖皇帝在次年,也就是1806年的2月命令工匠要在巴黎的星形大廣場營做“一道偉大的雕塑”,來迎接日後凱旋的那些為國征戰,敢打敢拼,作戰勇敢的法軍將士,可惜的是,這所建築到拿破侖皇帝下臺也沒有完工,這也算是拿破侖皇帝的一點失望與遺憾,不過它於1836年最終完工,它就是法國現在都舉世著名的“凱旋門”,又被稱為“雄獅凱旋門”,奧斯特裡茨戰役和拿破侖另外領導法軍將士所取得的九十五次勝利被銘刻其上。

這個這場名垂後世的經典且又激烈的大會戰因為有三位皇帝參與其中,分別是法蘭西皇帝拿破侖,沙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茨)所以也叫做“三皇會戰”。是役,拿破侖以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奇才把俄奧聯軍打的潰不成軍,令沙皇膽裂,奧帝垂首,導致瞭當時整個歐洲大陸都為之戰栗。

我個人對拿破侖的評價:歐洲歷史上有四大將軍,亞歷山大 凱撒 漢尼拔 拿破侖,拿破侖榮辱生涯二十年打的仗比前三個人加起來還多。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到目前來看真的無後者。其軍事改革在當時也是極其超前。在當時歐洲各國,隻有貴族才能當騎兵和軍官,平民出身基本就是步兵也不可能有機會晉升。而拿破侖看功績來提升軍官,和出身無關,這就是那個人人盡知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來歷。而且因為拿破侖過去可是帶頭沖鋒,所以手下將軍各個威武,他的幾次大勝裡,自己的得力幹將也是損失不少。

整個戰役體現瞭拿破侖用兵指揮思想(↓)

1、洞察全局,身居高位者擔負著整場戰役勝負的關鍵,其眼光與戰略格局極其重要。戰役籌劃者必須洞觀戰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一場戰役該不該打?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打?在諸多敵人面前,先打誰,後打誰?這些問題都要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去認識和解決。拿破侖認真分析瞭當時的戰略形勢,清楚地意識到,法軍當前最大的危險是面臨著俄奧普三國軍隊的聯合攻擊;俄軍是反法聯盟中最重要支柱。必須在普魯士參戰前擊敗俄軍,才能使法軍從根本上扭轉危險的戰略局面。因此他的一切行動,都是緊緊圍繞追擊俄軍,盡快與其主力決戰這個總意圖來實施的。而俄奧聯軍則昧於大勢,缺乏等待時機的耐心,片面地認為自己兵力數量上占有優勢,錯誤判斷法軍怯戰,其作戰計劃都是以法軍已經基本上失去瞭進攻能力,不久就將撤退為基點,誤入拿破侖的圈套,導致瞭最後的慘敗。

2、示敵以弱,有效實施戰略欺騙。在戰略上,主動向奧地利和俄國人示弱,鼓勵其在沒有匯合更多的援軍之前,與其發動決戰。其次,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繼續蒙蔽聯軍,促使其主動進攻法軍的陣地,在防禦中削弱敵人。拿破侖做的如此之好,以至於在戰鬥之前,聯軍擔心的不是勝利的問題而是擔心拿破侖會跑掉。在戰鬥開始之後,當聯軍的前鋒撞擊到法國人信心十足的行列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吃瞭一驚。

3、上兵伐謀,攻心為上。引誘聯軍向自己的想法靠攏。拿破侖知道聯軍的意圖,因為如果突破瞭南線,也就隔絕瞭法軍和維也納的聯系,這對於想切斷法國人補給和盡快回傢的奧地利皇帝來說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於是,拿破侖將計就計,堅定瞭敵人向南進攻的想法。他在南線佈置瞭相當薄弱的兵力,並將達武的預備隊放得很遠,使敵人看不到,這樣敵人就乖乖地走進瞭他的圈套。

4、盡可能選擇有利戰場。奧斯特裡茨戰役中,法軍地形的選擇非常好,在狹窄的南線,進攻的聯軍部隊可以很快地向西展開,但是當他們面對反擊,想要撤退的時候,狹窄的地形阻礙瞭他們,這樣就有很多的士兵不得不向河上跑,也就死得相當地慘。在庫圖佐夫放棄普拉岑高地的時候,拿破侖毫不猶豫地抓住瞭這個機會,沒有命令預備隊,而是命令距離最近的,同時剛剛被擊潰的蘇爾特的軍隊攻占它。法軍幾乎在沒有遭遇抵抗的情況下占領瞭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楔進瞭敵人的南北兩翼之間。

6、集中優勢兵力,把握戰機,果斷出兵,而在兵力對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手握足夠的預備隊,也是拿破侖的一貫風格。

第三章、褪去的繁華(滑鐵盧戰役)

但凡學過歷史的,很少有人不知道滑鐵盧戰役,1815年6月15日-18日,剛剛復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在這場戰爭中與反法聯軍展開大決戰,最終反法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拿破侖人生中最後一戰落敗。

但是,如果問大傢,滑鐵盧戰役發生在什麼地方?可能絕大部分國人都會答錯——因為滑鐵盧戰役並非發生在滑鐵盧,實際發生在臨近滑鐵盧的蒙聖讓,法國人就將這次大會戰命名為“蒙聖讓會戰”,而作為勝利一方的普魯士人希望命名為“佳姻之戰”,因為英普兩軍在名叫“佳姻”的地方勝利會師。

“滑鐵盧戰役”的說法源自英國,因為英軍的後方司令部設在瞭滑鐵盧;而這裡恰巧有一個郵局,發往英國的戰爭消息郵件都蓋著“滑鐵盧”的郵戳。英國報紙使用瞭最不準確的名稱,卻成為瞭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後人繪制的滑鐵盧戰況

歷史總是如此有趣,已經成為共識的未必是正確的,就如同這場戰役一樣,事實上,拿破侖並非慘敗,一定程度上來說,他曾像他之前五次擊敗反法同盟一樣,是如此接近勝利。

第一天,突襲,小勝!

1815年6月15日,從比利時邊境城市沙勒羅瓦到首都佈魯塞爾一線,西邊是英國荷蘭聯軍,東邊是普魯士軍隊,拿破侖決定攻擊東邊,將普魯士人趕回德意志。

凌晨,集結在法國邊境要塞莫伯日的法軍先行向駐軍在對面的普魯士第一軍開炮,上午11點,拿破侖率軍進駐對面,向東北進軍,意圖追擊摧毀普軍。同時,命令奈伊元帥指揮第一軍和第二軍,構成左翼法軍,防止英荷聯軍從西面幹預。

下午拿破侖親率近衛軍抵達日利地區,第三軍步兵趕來後法軍發起攻擊,普軍撤退。

第二天,勝?敗!

16日下午,法軍在聖阿芒和利尼地區追擊普軍,普軍頑強抵抗。與此同時,奈伊元帥率領的法軍左翼在四臂村遭遇威靈頓公爵率領的2萬多英荷聯軍的阻擊,經驗豐富拿破侖向他送去瞭一份用鉛筆寫的便條,要求他用第二軍牽制四臂村的英軍,讓德隆將軍帶領第一軍向聖阿芒前進,協助拿破侖攻擊普軍右翼。但這一消息送到瞭德隆第一軍,卻沒有送抵奈伊處。

很快,奈伊在四臂村發起第2次攻勢,英荷聯軍即將崩潰,可是當奈伊決定召來德隆第一軍,徹底擊垮英軍時,卻被告知德隆已經率軍東進。不明所以的奈伊命令傳令官立即追上德隆,命令返回。折返的緊急命令讓德隆陷入瞭困惑,最後他隻得折返。他事後辯解說,自己沒有收到皇帝直接下發給他的命令,隻是看到瞭皇帝寫給奈伊的便條。

失去德隆的增援,盡管拿破侖擊潰瞭普軍,但未能徹底打垮普軍,與此同時,法軍左翼奈伊元帥的部隊在四臂村被英荷聯軍不斷趕來的增援部隊擊敗。

第三天,功虧一簣

17日,拿破侖確認威靈頓公爵的英軍主力就在西側四臂村,立即向西掉頭。並留下格魯希元帥率領三分之一的法軍,牽制普魯士人。可惜威靈頓公爵已率軍後撤,加上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法軍喪失瞭與英國人單獨決戰的機會。

第四天,決戰,皇帝?

18日凌晨,駐紮在蒙聖讓地區的拿破侖他計劃將第二軍部署在左側牽制威靈頓公爵強大的右翼,以第一軍為主力和其他部隊一起猛攻英軍較為虛弱的左翼,但因為前一天的滂沱大雨和強行軍,拿破侖被迫推遲進攻。

臨近中午,法國炮兵開炮,最終大戰拉開瞭序幕。此時,拿破侖有大約7.45萬人和254門火炮。威靈頓公爵隻有7.43萬人和156門火炮。

法軍在炮火的掩護下,騎兵、步兵輪番沖擊。英荷聯軍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威靈頓公爵甚至投入幾乎全部的預備隊,挫敗法軍兩次大規模攻擊。

第三次大沖鋒,戰鬥陷入僵局,普魯士軍隊陸續抵達,法軍出現頹勢。但下午近7點時,戰場發生瞭烏龍的一幕:普魯士人把英荷聯軍中奧蘭治-拿騷團的士兵當作法國人,發起瞭猛烈攻擊——因為他們的制服和法國軍隊相似。

法軍收到瞭錯誤的信息,他們以為是格魯希元帥的軍隊尾隨普軍,在後方發起瞭攻擊。拿破侖調用餘下的近衛軍各營發動進攻,法軍取得瞭局部的優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普軍增援部隊投入戰鬥,法軍遭受沉重打擊,最終潰敗。這天,20萬人在一個不足2.5平方英裡的戰場上廝殺。當晚,有多達4萬具死屍和重傷者躺在戰場上。

事後,威靈頓公爵如是評價道:“這是我經歷過的最為絕望的一戰。在過往的戰鬥中,我從來沒遭遇過這麼多的麻煩,也從未如此接近過戰敗。我們的損失巨大,尤其是英國步兵中的精英,我從未見過步兵表現得這麼好過。”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但他是最終的勝利者,並親手粉碎瞭拿破侖再次君臨法國的願望。

惜敗的皇帝,不容抹殺的過去

不容我們否認的是,發生在200年前、對歐洲產生深遠影響的滑鐵盧戰役拿破侖的戰略並未出錯,為瞭不至讓法國丟失大片領土,他放棄打防守戰,用自己的帝位作為賭註選擇先發制人,他卓越的軍事天才也並沒有背叛他,但因為部將的自私和猶豫導致在最接近勝利時功虧一簣,拿破侖仍然值得我們尊敬。

接受加冕的拿破侖

對於非法歐洲國傢來說,拿破侖是暴君,是侵略者,是邪惡的科西嘉魔王,但我們必須明白,歷史是勝利者述說的,也是後來者述說的。被掩蓋的歷史應當得到正確的述說,讓後人明白前人的光輝。

英國軍事史專傢蒂姆·克萊頓的著作《滑鐵盧:決定歐洲命運的四天》,廣泛引用新近發現的史料,以“小時”為計量單位,揭示4天3場戰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實次序,力圖澄清滑鐵盧戰役的種種爭議!讓我們穿越200年時空,從最細致的角度,如同親眼目睹一般地感受到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陛下卓越的軍事天才,以及英軍統帥、後來的八國元帥、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在絕境中仍然堅守、冷靜並迎來最終勝利的風采。

最終章、奧斯特裡茨前夜的火把!那個笑容記憶猶新!滑鐵盧的炮火聲中兩個天才並沒有分出勝負。榮軍院的棺木裡回響著鐵蹄下波瀾壯闊的夢!傳奇並沒有逝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