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秘籍】時間性是什麼?

時間性(temporality)是現代哲學的又一個重要的議題,它堪稱現代哲學的眼睛和靈魂。

一個現代哲學傢如果沒有能力思考時間性,就不應當被看作現代哲學傢。現代哲學的自我認知,本質上離不開對“現代性”的時間性分析。

這裡把時間性當做宇宙論和目的論的交叉,意思就是說,它研究的是:

1、為什麼這個宇宙具有某種動態的、趨向性的、目的性的特點。(why this universe is a time-inscribed-being?)

2、這種方向性的、目的性的整體運動趨勢,為什麼化身某種場域(why time is incarnated as a dimension of the universe?)

必須註意的是,哲學研究的時間性,絕非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time)。

物理學允諾瞭一個服從物理定律的、獨立存在時空坐標系,時間作為其中一個衡量事件發生次序的度規(metric)而存在。這種物理學時間的時間性,作為坐標系裡的一根直線,局限在瞭線性時間性的范圍內。所以,無論對它做再多的反思都是在哲學上無益的。

物理學傢預設在這個線性時間(主導的事件序列)之外,還有一個不受約束的絕對自由的觀察者,像導演一樣記錄著所有事件,這種無條件的平行(parallel)和同時性(simultaneity)必定存在於一個更為基本的空間-時間關系中,而物理學對此就放棄思考瞭,而交給數學傢們利用模型進行無意識的摸索。這種態度本身是不負責任的,更應當去思考那限定瞭我們的時間想象力的科學范式中的時間性范式。

扯遠瞭,我們來看一下哲學經歷的幾個主要的時間性:

從亞裡士多德到萊佈尼茲,是前現代的線性時間性主導的一整個形而上學、存在論傳統;中間經由康德-費希特-早期謝林-黑格爾-晚期謝林的德國觀念論,關於時間性的思考遭遇瞭兩次嬗變。

內外統一的時間性在笛卡爾、斯賓諾莎、萊佈尼茲那裡遭遇瞭身心同步的問題,分裂為內時間和外時間。康德通過對時間性的極化處理,將時間區分為a priori先天的和transcendental先驗的。先天的字面意思就是“from what comes first”,來自於人的心靈本性當中,歸根結底還是此岸的東西,相當於客戶端玩傢創建小號之後的初始配置;而先驗的transcendental的,意思是“超越的”、超出瞭有限的界限的,是理性在對有限的材料進行加工中通過努力獲取的反思性成果。

康德的時間性的這兩個維度,打個比方,一個打DOTA或LOL的moba玩傢,刷錢的時候不停瞄一眼的比賽時間,那個不停增加,偶爾暫停一下的鐘表讀數,就是先天的時間,它是遊戲自帶的;但是一個老手ganker意識到什麼時候要帶節奏,一個菜鳥carry,意識到什麼時候要出什麼裝備,一個solo或support知道什麼時候要招呼隊友一起開團,這些關於遊戲“時機”的把握,它考驗的就是主體對於先驗時間性的把握。對於康德來說,人類的生存就是不停地給自己帶節奏:我的行動是否可以普遍化、永恒化成絕對的倫理律令?它能否與一種非時間(a-temporal)的永恒達成一致?不停歇地帶這種節奏,不斷在靈魂深處暫停、看rep,來叩問自己,這種湧動出來的時間,才是先驗的時間性,這種先驗的時間性,就給康德的宇宙提供瞭真實和意義的保證。

於是漸漸的,時間性就發生瞭polarization,一種變成瞭觀眾和OB們的觀戰時間、爆米花時間,一種變成瞭玩傢和選手的競技生命、賽場使命。康德、費希特和早期謝林,都在拼盡全力用自己的思辨來把握這種分離。直到……

直到,晚期謝林直接將這種分裂看成是時間的起點,將整個歷史的演變都看作是對這一分裂的絕望的修補和掩蓋,不斷回溯性地建構一個看似統一的時間性圖景,這種時間的回溯性運動,反倒為所有時間當中的流變的幻影,增加瞭穩固的本體論根基。

當然,最負盛名的時間性研究者是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他的《存在與時間》是時間性哲學的圭臬。

海德格爾將庸俗的時間討論(物理學、宗教、日常生活)歸為“temporality”,而將本真的時間性,用德語“Zeitlichkeit”表示,但實際上這個詞翻譯成英文還是temporality。

海德格爾選擇用德語“Zeitlichkeit”的原因在於zeit這個詞的動詞形式zeitigen(招致、使發生)特別能做文章。

Zeitigen被國內翻譯為“到時”,你可以把“時間性”想象成一個網戀美女,她見網友的變現方式。在海德格爾看來,網戀變現,哦不,時間性的到時是有很多種的,早期在《存在與時間》中分為兩種,一個是本真的,一個是非本真的。

兩個人網戀瞭差不多瞭,見面的“時候到瞭”,這個兩人想象中的“時候”如何現實化為真正體驗到的時間,是變成永不確定的未來,還是變成一個稀松平常的當下, 還是變成一個隻供緬懷的過去,或成為某種熟悉的背景?這裡就牽扯到兩個人的愛情和命運的走向瞭。

本真的到時方式在海德格爾看來,就是不矯揉造作,朝向未來,不管兩個人看得上看不上眼,都抱有一種“先行的決心”,所謂“一期一會”是也。那麼不本真的方式,就是為這個時刻的出現,進行凡俗的、大眾的謀劃,怎麼吃飯、誰埋單,看不看電影,是否、如何滾床單之類的,簡而言之就是把那個時刻去神聖化,變成一段歷史空間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簡單的當下,流水線上的一環。

無論是哪種,海德格爾認為,隻要我們瞄準時間性的到時方式進行考察,我們總能感受到一種綻放(ekstasis),一種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諸神的狂喜,祂們看到人(此在)和存在在時間中發生瞭某種關系(就好像網戀男女產生瞭一段故事),所以願意將時間這個神聖的東西,當作贈禮交給人類。許多時間性研究者在研究晚期海德格爾時,都能感受到一種本體論哲學傢獨有的窺陰癖,從而經常偏到性別、男權女權相關的論述上去,因為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本身,就將愛欲內嵌在其中,它使得哲人能夠通過文學和詩歌進行本體論的思辨。

當然,海德格爾以及其他現象學傢,還是非常嚴肅地討論瞭現代科學范式中主導的時間性樣態是如何在人類和歷史的博弈中生成的;它又是如何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發生轉變的,這也是現在哲學重新參與自然主義、實證主義和實在論話題的主要興趣點。

我會在之後再詳細介紹各種時間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