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秦嶺—淮河」線盤點

地理學傢將劃分相鄰地域單位的線或帶稱為「地理界線」。其中知名度最大的是「秦嶺—淮河」一線。它不僅決定南方與北方,而且關系到餃子與年糕、元宵與湯圓、粽子咸與甜的戰爭……這,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大地理館要宣佈一個新發現:很多省,都有屬於自己的「秦嶺-淮河」!

地理學傢劃分相鄰地域單位的線或帶稱為「地理界線」。地理分界,是認識某個區域的重要方式——認知一個巨大的空間之前,唯有先將它劃分為若幹個區域,才能從總體到部分地,對世界完成循序漸進地認知、描述。

我們甚至可以說:地理就是跟各種界線及其圈起來的區域打交道的學問。說起中國最重要的地理界線,各種地理教科書都一定不會錯過它們:

自然地理方面▼

|全國三級地勢階梯線及胡煥庸線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全國重要等降水量線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全國幹濕區劃及界線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全國內流區/外流區及界線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全國主要氣候區及界線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全國主要溫度帶分區及界線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人口-經濟地理方面▼

|胡煥庸線及主要標志性山河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綜合地理區劃方面▼

|全國四大綜合地理區劃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最知名、最具有地理分區意義的,則是秦嶺—淮河一線。

|藍線: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 底圖-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標註-公子羽/大地理館

  • 氣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線、雨季長短差異界線、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1月0℃等溫線的界線、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 植被方面:它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
  • 水文方面:它是河流流量大小、季節變化、含沙量多少、汛期長短、冬季是否結冰的分界線;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
  • 土壤方面:它是紅壤與黃棕壤的分界線。
  • 農業方面:它分開瞭水田與旱地、稻田與麥田、油菜與大豆、甘蔗與甜菜。

我們生活中常常爭論的食物甜咸酸辣,也幾乎與這條線有關,甚至可以具體到:餃子與年糕、元宵與湯圓、粽子咸與甜的戰爭……

千萬種爭論,最終都匯總成一個問題:「南方與北方」。正是由於「秦嶺-淮河一線」,我國大多數人口被劃為兩大陣營:南方人與北方人;文化被劃為兩大流派——南派與北派。

古人沒有用現代科學的方式發現這條地理分界線,卻早已發現淮河的特殊性,如先秦時期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之說。

清末,我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張相文先生,明確提出:「秦嶺(時名北嶺)—淮河(時名淮水)」一線,是我國南北方地理分界線:

後又論述:

|張相文先生(1866—1933)|

因為日照程度強弱直接與緯度相關,南與北的差異,是最必然的空間地理差異。

假如,地面海拔高度沒有變化、地殼是完全均質,不考慮海陸因素的話,自然地理景觀將隨著緯度高低而發生均勻的地帶性差異——加上地形、海陸、洋流等因素影響,現實中的南北分界,往往是曲線。

國傢的「南方與北方」,很多人知道。那麼,具體到每個省份,是否也有類似「秦嶺—淮河」的界線呢?如果有,它們長啥樣呢?

在前輩智慧和已有通識的啟發下,「大地理館」經過一番研究發現:多數省份都有一條劃分本地「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不過,它們有的偏重自然分區,有的偏重文化分區,有的側重經濟人口,有的兼而有之。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這些省級版的「秦嶺—淮河」。

京津冀的「秦嶺—淮河」

大茂山—白溝河—海河一線

雄安南北-燕與趙-遼與宋


燕趙大地一詞,今天代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即京津冀區域。古時,燕國或燕地文化以北京市為中心,趙國、趙地文化以邯鄲為中心。燕在北,趙在南——燕趙之間的界線,就是京津冀的「秦嶺—淮河」。

那麼,燕、趙如何分界呢?

|京津冀的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諸侯國間常常此消彼長,很難確定一條穩定的界線——荊軻刺秦南渡易水即出國界,可知兩國界線大致在易水以南附近,屬今保定易縣。有一種說法是:燕趙分界以保定城為界,古城中有一塊叫燕趙分界石的隕石。

燕趙大地,在漢、魏晉、北朝、隋唐、五代同屬一區,到瞭北宋再次分開——遼、宋澶淵之盟後,迎來瞭長期和平,雙方劃定以海河支流之一的白溝河(上遊名拒馬河)為界,並在河岸開辟榷場,作為交易場所。

雄安新區,就坐落在這一界線附近。這一界線,大致也是燕趙分界。

此線西起點為今保定地區大茂山——值得一提的是,此山其實是最早的北嶽恒山所在,明代北嶽轉移到今山西渾源,這裡依然保留瞭古北嶽廟。大茂山東麓,孕育出白溝河,從上遊到下遊分別叫拒馬河、白溝河、子牙河、海河。

這是河北暨京津冀的「秦嶺—淮河」,劃出瞭這裡的北方和南方,即燕地和趙地。

山西的「秦嶺—淮河」

呂梁—太原—恒山一線

山西自然人文,在此一分為二


大山大河四面合圍的山西號稱「表裡山河」。東西向山脈有呂梁、太嶽、太行;南北向山脈有中條、王屋、五臺、恒山。這些交錯的山地,深深影響瞭山西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征,進而影響瞭內部景觀差異。

山西的南與北——我們選擇瞭氣候分區界。

|山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線,大致劃開瞭平行四邊形或桑葉形的山西——兩側呈現出較大的氣候、景觀差異。

這條線對於山西來說非常特殊:中國地理幹濕區劃中,它是半濕潤區與半幹旱區分界、400毫米等降水線量線、溫帶季風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分界——的一段。

地貌上:同屬廣義的黃土高原,此線以北黃土層更深厚,與陜北高原連成一片;此線以南,黃土層相對薄,山巖露出更多。

生產方式上:線北緊靠邊關要塞,與西北遊牧地區聯系密切,半農半牧;線南伸向中原腹地,與華夏農耕文明緊緊擁抱,農業為主。

此線中部穿過山西腹地——太原盆地。號稱龍城的省府太原,恰好位於這條線附近。山西的版圖輪廓,一片擁有無窮的魔力的桑葉,一枚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四面大山,又有大河穿越——它們仿佛巨大的城墻與護城河,內部中央則是狹長的盆地群: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

北方與南方交匯之地,不偏不倚,坐落著本省最大、最中央的城——太原。

陜西的「秦嶺—淮河」

秦嶺一線

關中與漢中、溫帶與亞熱


山西省界是「山川形便」的典型,那陜西便是「犬牙交錯」的代表。這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界的兩大原則,元代之前多用前者,元代之後多用後者。

人們常用三秦形容陜西大地。秦核心疆域跨甘肅、陜西、河南等地。而陜西南部,與黃土高原的秦文化相去甚遠,其無論自然、人文,更接近巴蜀。

陜,字面意思是峽谷。所謂「陜西」,即陜州(今河南省陜縣)以西。宋代之前,陜西關中長期作為帝都而存在。元代以來,經過數次調整形成的陜西版圖,原秦故地東部疆土函谷關至陜州一帶,劃入河南;西部隴西地區劃入甘肅,而文化上跟四川相似的漢中,則劃入陜西。

陜西秦故地和漢中地區的天然分界就是著名的秦嶺——古人早就發現,秦嶺與南嶺,是重要的地理分界——清代民國文獻,跟南嶺相對而稱呼它是北嶺,那時地名「秦嶺」指代范圍較小,還不是指整個山脈。

|陜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秦嶺陜西段,以北是千溝萬壑、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以南是地形崎嶇、草木蔥蘢的秦巴山地;以北是半濕潤區的暖溫帶,以南是濕潤區的亞熱帶。

陜西的南方與北方分界跟中國一致:那就是秦嶺,它是關中盆地與漢中盆地的天然分界,又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

甘肅的「秦嶺—淮河」

烏鞘嶺一線

既是咽喉,又是結界


在中國地理大舞臺上,狹長似一把如意的甘肅,可能是戲份最多元的省份——地形地貌上,它被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塔裡木盆地、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包圍,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邊緣;氣候區劃上,甘肅跨越幹旱、半幹旱、半濕潤、濕潤區,兼有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水文方面,它既是外流區第二長河黃河流域的組成部分,又擁有內流區的第二長內陸河——黑河。

自然景觀方面,甘肅擁有沙漠、戈壁、森林、草原、草甸、湖泊、河流、冰川、山地、高原、河谷;文化景觀方面,它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樞紐地帶,是多種宗教、多種文化、多個民族的聚居地。

甘肅擁有多個重要地理坐標,比如,省界附近綿延的祁連山,是地勢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是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是內流區與外流區分界、河西走廊與柴達木盆地的分界、甘肅省與青海省的分界線,也是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分界。

|甘肅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不過,最中樞的位置,是一條體量並不大的山脈——烏鞘(讀shao,一聲)嶺。如果給各種地理區劃在西北地區找一個結點的話,那一定是它。

烏鞘嶺,是黃土高原西部起點;是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臨界點;是河西走廊與隴東的地標。它以東不遠處,就是省城蘭州所在。

烏鞘嶺是全省的咽喉,天然低將甘肅劃開瞭「南」與「北」。

內蒙古的「秦嶺—淮河」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是國傢級界線,也是區域中脊


地理教科書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這條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地形區界線有它,氣候區界線也有它:它是400毫米等降水線、半濕潤區與半幹旱區、內流區與外流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林地與草地的天然分界線。

同時,它也大致位於侯仁之先生提出的農牧交錯帶,以及著名的胡煥庸線附近。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也正好穿過我國東西向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並將它大體劃成瞭兩個部分:

此線以北,為草原、荒漠、戈壁,人口十分稀疏,是歷代遊牧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此線以南,是耕地、城市、林地,人口相對稠密,是農耕文明在塞北地區的延伸。

|內蒙古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因為氣候原因和人為因素,陰山南北從來都是南北政權和文化碰撞與融合之地。這就是內蒙古的「秦嶺—淮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

吉林的「秦嶺—淮河」

大黑山一線

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野


局部地形的隆起,大大挑戰瞭緯線的作用力。所以,現實中的南北分界,往往不是東西平直的,甚至會大幅度傾斜為東北—西南走向,內蒙古東部的分界線如此,吉林省的地理分界也是如此。

打開一張吉林省地圖:它是一個大致呈西北—東南向的梯形,地形海拔西北低、東南高——西北部是東北平原的組成部分,東南部則是長白山及其支脈組成的山區。

|吉林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中部細長的大黑山,成瞭兩大地貌區的分界。此山的東、西兩翼,分別是本省第一大城市長春與第二大城市吉林市。

遼寧的「秦嶺—淮河」

努魯爾虎山—醫巫閭山—丹東

暖溫與中溫、中原與邊疆


清宮戲的熱播讓很多人誤以為:整個東北很晚才納入中原王朝疆域。其實不然:戰國時期,燕國東部疆域已經延伸到遼東至朝鮮半島北部,秦代更是設立瞭遼東郡,統治今遼寧中南部。明代後期,後金依然沒能越過山海關——節節敗退的明軍,依然控制著遼東至遼南。

直到後來農民軍攻占北京,吳三桂沖冠一怒——遼東淪陷,山海關門大開。

遼寧中南部,長期在中原王朝的儒傢農耕文化熏陶中,而北部則長期受白山黑水的遊牧、漁獵文化浸淫。

|遼寧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自然地理上,有一條看不見、但很神奇的線,在起著作用,那就是暖溫帶與中溫帶在遼寧地區的分界:大體為努魯爾虎山—醫巫閭山—北鎮市—鞍山市—丹東市的連線。昔日,修造在遼東的秦長城、明長城大致也在附近。

人文地理上,線北與線南的遼寧也有較大區別:以北是純正的東北官話區,以南有大片地區說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乃因與河北、山東聯系密切所形成。

新疆的「秦嶺—淮河」

天山一線

南有黃沙綠洲,北有駿馬牛羊


「三山夾兩盆」是對新疆地理的最經典概括。三山之中,最中間是天山。天山並非一列山脈,而是以天山山脈為主的多列東西向山體組成的巨大山系,跨越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

我國境內的天山,總長約2400多公裡,它像一條厚厚的書脊,將新疆大地分為南疆與北疆。除瞭主脈,天山在西北和東南各有分叉,構成瞭一個臥倒的「X」——於是,有人據此又將新疆分為四塊——南、北、東、西。

但是,總體上的新疆,還是因天山而一分為二。

|新疆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一首著名的歌曲唱道:

實際面貌多有出入,新疆主要的牧場在天山北麓,南部則是沙漠和綠洲。正是因為南北生產方式的差異,才有瞭交流的巨大動力,那些跨越天山的南北向古道,就是因此而被開辟出來的。

青海的「秦嶺—淮河」

昆侖山—日月山一線

北有荒原和鹽海、南有水塔與河谷


作為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青海的存在感和特征似乎不如西藏那般鮮明。它與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相連,在地區劃分中卻屬於西北。它既有大量藏族同胞聚居,又是漢族、回族、羌族、保安族、東鄉族、裕固族、土族等多民族的世居地。

昆侖山出新疆之後,繼續向東綿延,穿越瞭青海腹地——高寒的青藏高原東緣,華夏母親河黃河從涓涓細流發源,在青海東部來回蜿蜒數次,才戀戀不舍地流出。

青海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三江源地區,即瀾滄江、長江、黃河源區,二是柴達木高原。三是湟水谷地所在的黃土高原地區。一、二屬青藏高原;一、三屬於外流區,二屬內流區。

|青海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在這裡,我們以昆侖山—日月山連線為界,將青海分為兩部分:一是南部外流區,擁有三江源和河湟谷地;一是北部內流區,擁有柴達木盆地和可可西裡荒原。日月山,一般被視為黃土高原在青海分佈的西界。

西藏的「秦嶺—淮河」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線

雪域的農牧分界與胡煥庸線


熱愛、向往西藏的人很多,但未必能把西藏地理說得明白。跟很多省區一樣,西藏在地理上,幾乎也是中國的縮影——地形西北高、東北低,少有的河谷平原在東南;人口西北少、東南多,主要人口聚居在「一江兩河」,即雅魯藏佈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薩河的河谷。

跟新疆類似,西藏從北到南,也大致有三列大的山脈:昆侖山、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

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一線,也是西藏的中軸:

|西藏地區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自然地理上,它是成為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人文地理上,它是西藏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分界線。因為多數人口分佈線南,它也可以被視為西藏的「胡煥庸線」。

四川的「秦嶺—淮河」

胡煥庸線


左手是雪山、右手是天府

四川之名,源於宋代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組成的「川峽四路」,元代因之設立四川行省。不過,最早的四川主要包括今四川盆地(包括重慶地區),到瞭清代,四川西部藏、彝同胞聚居的川西高原和橫斷山區,加入四川。

至此,四川大致分成兩大地理單元:

一是屬於青藏高原組成部分的川西高原山地區,一是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川東平原丘陵區。後來,經過數次調整,除瞭重慶劃出外,今天依然保持著這一格局。

|四川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那麼,四川兩部分的界線是什麼?既不是山,也不是河,而是著名的——胡煥庸線,在四川境內的這一段。

因為西部高原與東部四川盆地落差實在太大,這個落差對緯度因素影響造成瞭巨大的挑戰,加上南部、北部山地的包圍、阻隔,盆地內部氣候與人文自成一體。所以,與前邊省份不同的是,四川的「南方與北方」,其實也是「西部與東部」。

四川胡線西北側,是白雪皚皚的雪山,與青藏腹地相連;此線東南側,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以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為中心。

它不僅是自然、人口分界,也是文化分界線:西北側,是藏傳佛教深刻影響的藏、羌文化區,東南側,是儒傢文化為中心,儒釋道三角並舉的漢文化區。

貴州的「秦嶺—淮河」

苗嶺與官道一線

長江珠江分水、貴州建省之基


貴州在元代分屬湖廣、四川、雲南等行政區。當時,從內地進入西南,主要從四川的北路、廣西的南路進入。1291年,元朝開辟從湖廣(今湖北湖南)直達雲南的「普安道」。這條道,後來為明王朝充分經營,開辟為西南地區交通驛道,文獻稱為進入雲南的「東路」。

因為這條道的經營,一個新省份在明初誕生瞭,這就是貴州:今天的貴州版圖就是以這條路為中軸的,它幾乎集中瞭全省最重要的市鎮。一般來說,較大城市多在河流中下遊開闊河谷地帶。但是,貴州的城市多在河流上遊。

對瞭,貴州省也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

全省中心,是高高隆起的苗嶺山脈。

北部是長江流域的烏江水系(上遊名清江),南部是珠江流域的北盤江—南盤江水系。兩大流域在貴州境內的分水嶺就是苗嶺山脈。山脈北麓,有一塊難得的相對平坦的小壩子,貴陽、安順兩城坐落在這裡。

|貴州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貴州的「秦嶺—淮河」就是苗嶺,或者那條催生貴州的官道——東路,貴州大學楊志強教授,稱它為「苗疆走廊」。關於其得名,因為它穿越瞭我國苗族同胞主要的聚居之地。

「苗疆走廊」的官道路線,今日依然是溝通貴州東西的大動脈——它是320國道高速公路,以及鐵路貴昆線、湘黔線的組成部分。它幾乎從苗嶺上穿過,在江河分水嶺之巔盤旋蜿蜒。

最重要的是,它劃分瞭貴州的南方與北方。

廣西的「秦嶺—淮河」

珠江上遊一線

官話與非官話、南寧與桂柳


廣西介於西南和華南之間。作為省級行政區,它誕生於宋代的「廣南西路」。從那時至今,范圍雖有所變化,但總體上比較穩定。

對於整個廣西而言,珠江在古代不僅是母親河,更是交通動脈——整個廣西,正是以它為中心而建(珠江幹流在廣西境內的河段分別是紅水河—潯江—黔江)。

幹流以北的水系:柳江孕育瞭柳州、漓江養育瞭桂林;以南的水系:邕江是南寧的母親河;幹流有重要的城市梧州,早期曾是整個嶺南地區的治所。

|廣西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廣西境內的珠江河段,在文化上也幾乎將廣西分成兩部分:北岸是受中原影響悠久、深遠的官話區,以南則是白話(粵語在廣西的分支)及壯語、客傢話等為主的方言區。

當然,此線也大致將廣西的氣候區劃分開(1月均溫12攝氏度線)為兩部。

這條東西向水道,將廣西分成瞭官話區與非官話區——這就是廣西的北方與南方。

福建的「秦嶺—淮河」

福州—上杭一線

赤紅與黃紅的色彩分野


號稱「東南山國」的福建,地形崎嶇而破碎——境內重要的地標是多列南北向的山脈,這導致其河流短促而湍急。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福建人民說著吳語、贛語、客傢話、閩語,東北部還夾雜著些許官話。

從文化上,福建很難簡單地被分為兩個部分。但是,自然地理上,卻有一條重要的分界——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

|福建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這兩個溫度帶都屬於亞熱帶,土壤是重要的劃分標準之一,中南亞熱帶以黃、紅壤為主,南亞熱帶以赤紅壤為主。福建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分界,大體為福州—閩清—永泰—德化—漳平—上杭的連線。

土壤顏色,對當地建築形成瞭重要影響。此線以北,建築色調以黃、灰、青為主;此線以南,建築中的紅色越來越重,以紅黃色系為主。

中亞熱帶部分,是福建的「北方」;南亞熱帶部分,是福建的「南方」。

福建文章專輯▼

《如何去福建?曾是一個宇宙級難題》

《福建人:造瞭多少種房子》

《福建土樓,是如何被玩壞瞭》

《“解剖”中國古建:為何離不開“方與圓》

江西的「秦嶺—淮河」

方言之界

平原與山地、客傢與江右


一條江,撐起一個省。贛,既是省份的簡稱,也是境內主要的水系。

北面長江、鄱陽湖匯聚所有的水系,東、西分別有武夷山、縱貫,南面是橫亙的南嶺——它們構成的馬蹄形,就是江西的地形輪廓。

南高北低的地勢,把水系的匯聚引向瞭鄱陽湖和長江附近,依賴賴水系交通的歷史歲月裡,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勢必出現在贛江下遊,這裡也成為與中原聯系最緊密的地區。

歷代南下的客傢人,選擇瞭贛江上遊的贛南山區。贛南山區與贛北平原,格局分明,它們之間的界線,恰好也是客傢話與贛語區的分界線。我們參照《中國語言地圖集》,將這條界線描繪瞭出來。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贛語地區的族群也稱江右民系,江右的字面意思即江西。這裡,走出瞭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大V。贛南山區的贛州,則成為客傢文化搖籃之一。

贛語區,即鄱陽湖平原,是江西的北方;客傢語區,即贛州所在的贛南山區,是江西的南方。

浙江的「秦嶺—淮河」

錢塘江一線

左岸浙西,右岸浙東


錢塘江,本來的名字是浙江,因形狀曲折得名。狹義的錢塘江或浙江,指的是杭州蕭山聞傢堰以下河段。廣義的錢塘江,包括上遊新安江、中遊富春江、下遊錢塘江,另有一說,將錢塘江正源視為衢江。

今浙江與蘇南本位一體,唐代同屬江南東道、宋代同屬兩浙路、元代同屬江浙行省,直到明代,蘇南從浙江分出。蘇南與今浙江省,同屬吳越,同語同源。

吳與越和而不同,先秦吳的中心在蘇州,主要區域為太湖平原,在錢塘江左岸;先秦越的中心在紹興,核心區域為寧紹平原、浙東丘陵,在錢塘江右岸。

|浙江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雖然失去瞭蘇南,但今天浙江依然大致以錢塘江為界,分為西北、東南兩個部分。

古人很早就提出:

意思是,錢塘江是吳越兩國的分界。說若將吳越區域視為一本大書,那錢塘江無疑便是書脊。隨著經濟中心南移、中原人口南渡,江南吳越文化中心集中在錢塘的焦點——杭州。

江浙之地,向來有浙西、浙東之說。浙西大致對應吳地,平原低丘之地、重文;浙東大體對應越地,山谷海濱之地、崇武。地域之別,衍生瞭浙西與浙東學派。清代學者章學誠雲:

地理、文化因江而分野;省份,因這條江得名。而省會前身杭州曾叫錢塘,也因江而得名。一條江,決定瞭一個省的名字和地理格局,包括省會杭州。錢塘兩岸,一側是吳,一側是越。

吳越江南是一本書,錢塘江是一條流動的書脊線。杭州,恰好坐落在書脊之上。

浙江文章專輯▼

《隻知「麗江」,不識「麗水」》

《大浙江:定義『詩畫中國』》

《中國哪個省「最水」》

《杭州,天堂曾經是地獄》

《南宋杭州:「弄潮」這個大IP》

《中國地名為何「陽盛陰衰」》

安徽&江蘇的「秦嶺—淮河」

江淮分水嶺:合肥—揚州一線

兩分法與三分法


之所以將兩省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同時誕生,曾為同一行政區。

元代時,今蘇南與浙江、福建(泛吳越地區)同屬一省,遵從「山川形便」原則——位於長江以南,天目山、仙霞嶺、武夷山以東;明代以來,打破山河限制,將蘇南與淮河、長江流域的部分土地合並,稱為「南直隸省」,清代稱為「江南省」——這就是行政區劃的「犬牙交錯」原則。

|江蘇+安徽: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這個「江南」名不副實:它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區三大方言區,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江南丘陵三大自然單元。地理上的「華北」,竟然歸入行政的「江南」,聽起來頗為魔幻。

安徽+江蘇兩省區域有淮河、長江兩大橫向水系——二者基本將兩省分為相對獨立的三大塊。嚴格來說,我們很難將其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如果非要分為南北兩段,不妨選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界線。

安徽省會合肥,不偏不倚,正好在這條線上;江蘇蘇中重鎮、淮揚文化中心揚州,也被此線穿過。合肥—揚州一線,是皖、蘇兩省的南北分界。

河南的「秦嶺—淮河」

秦嶺、潁河淮河一線

又南又北、中州中原


河南,屬於東部還是西部?不東不西,它西接西北、東望淮海。

河南,屬於北方還是南方?不北不南,它北跨黃河、南抵長江。

地理上,它從西到東跨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兩大地形區;水文上,它從北到南,覆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

關於它的代稱,它是古代中國、中原、中州所在;它的方言叫中原官話、口音叫中州音、名山稱中嶽。今天的河南同胞,回答肯定的時候,往往就一個字「中」!交通上,它是南北動脈京廣線和東西動脈隴海線的中樞。

秦嶺—淮河是公認的南北分界線,其中秦嶺主脈跨甘肅、陜西、河南,淮河幹流跨河南、安徽、江蘇。也就是說,河南是唯一既有秦嶺、又有淮河的省份。

淮河幹流隻在河南東南部驚鴻一瞥,向東流去。顯然,它無法成為河南的南北分界線。潁河是淮河在河南境內的支流,它比淮河正源還長——這裡一度被視為淮河正源,至今還有地名「淮陽」為證。

|河南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秦嶺—潁河連線,大致將河南分為兩大部分,此線以北氣候幹燥,方言、習俗更接近山東、河北;此線以南氣候濕潤、文化習俗更接近湖北,與荊楚文化聯系緊密的南陽、盛產名茶毛尖的信陽,都在該區。

河南文章專輯▼

《本色河南:中國“最四”的省!》

山東的「秦嶺—淮河」

黃河-齊長城一線

陰面是齊、陽面是魯


齊魯大地,山東省的代稱,是因為先秦時期這裡是齊、魯兩大諸侯國的封地。自然山川,對兩地疆域和文化形成瞭天然分割,這就是以泰山、沂山等為主構成的泰沂山脈。因地形地勢,齊國在山脊線上修築瞭中國最早的長城之一,齊長城。

關於齊長城和泰山一線,古代先賢早就有論斷:

這裡的長城,說的就是齊長城。

|山東流域區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齊長城長1200餘裡,修建在泰沂山脈分水嶺上。泰沂山脈山脊線,是淮河流域和膠東半島諸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齊魯大地最高聳的脊梁。山脊最高處,泰山、沂山、蒙山、徂徠山、魯山、嶗山的最高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

這條脊梁在濟南附近與隆起的地上河——黃河相接。黃河—齊長城一線,連綴起來,將山東省分為南北兩部分,「北方」是聊城、德州、濟南、濱州、東營、淄博、濰坊、煙臺、威海、青島,大體為齊國的疆域范圍(西部少數區域曾屬魏、趙);「南方」為泰安、濟寧、菏澤、棗莊、日照、臨沂、萊蕪(據說要劃入省會區域),它們主要屬於魯國,臨沂、日照先後屬莒國、齊國、楚國,沿海瑯琊一帶還曾被越國統治。

|山東省南北分界示意圖| 制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山東學者王志民將古齊魯區別概括為:齊重工商,魯重農桑;齊重舉賢能,魯重親親;齊尚變革,魯重守城。二者的自然區界,就是山東的「秦嶺—淮河」:黃河—齊長城一線。

山東文章專輯▼

《大山東地理:一部“三國演義”》

《東莞,如何從山東到瞭廣東》

北京上海的「秦嶺—淮河」

帝都有長街,魔都有黃浦


有的省份比較難以劃分南北,它們要麼是地理單元和區域單一,如以中溫帶、黑龍江流域為主的黑龍江省、以湘江流域為主的湖南、以漢江流域為主的湖北;要麼是文化極其多元、版圖形狀不規則,如雲南、廣東;要麼是陸地范圍跨度極小,如寧夏、臺灣、海南、香港、澳門,以及四個直轄市。

除瞭省區,都市區內部也有特別有趣的人文地理分野:以北京與上海為例。

方正、對稱的北京城,是北方平原城市的代表。東西向長安街,大體劃分老北京的南城與北城:一側是古代廟堂群體聚居區,一側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區。長安街的前身是永樂年間誕生的「天街」。如今的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總長度達55公裡,即110華裡。昔日十裡長街,變成瞭成瞭名副其實的百裡長街。

北京以長街為軸,上海以江河為脈。

|同比例尺、同范圍的北京與上海城區對比| 制圖-大地理館

嚴整、威嚴的北京城,以平直的軸線,植入瞭儒傢綱常;江湖、商業的上海灘,以湖為源,以江為軸,更契合「道法自然」的哲學。彎曲的黃浦江,流出兩個半島,一個是浦西老上海,一個是浦東陸傢嘴。

上海城先後經歷瞭浦西時代和浦東時代。溫柔、彎曲的河流,劃出瞭昨天與今天:左岸浦西,右岸浦東。黃浦江流向為西南—東北,西岸(左)、東岸(右)也可視為北岸、南岸。

黃浦江,就是上海版的「秦嶺—淮河」。

這就是大地理館盤點的各省的「秦嶺—淮河」,以及它們的「南方與北方」。

有一組偏見地圖曾說:廣東人眼裡,南嶺以北都是「北方」;東北人眼裡,山海關以南都是「南方」。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在千千萬萬個人的眼中,也一定有千千萬萬種「南方與北方」,以及千千萬萬條「秦嶺—淮河」!

|本文出現的重要自然地理坐標示意圖|

【END】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