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基坑設計施工關鍵技術(二)

2.3 深大基坑開挖方式

2.3.1 分層開挖

是由上而下分層進行土方開挖方式,分層原則是結合土層和支護形式確定。對於有內支撐的基坑,第一層土方的開挖深度一般為地面至第一道支撐底,待第一道支撐施工完成達到設計強度後再開挖下一層土方,中間各層土方開挖深度一般為相鄰兩道支撐的豎向間距,最後一層土方開挖深度為最下一道支撐底至坑底。

2.3.2 島式開挖

島式開挖是以中心為支點,從四周向中心進行土方開挖。適用於支撐形式為角撐、環梁式或邊桁架式,中間具有較大空間情況下,利用中間的土墩作為支點搭設棧橋或者設置混凝土支撐棧橋。挖土和運土速度快,但支護結構變形量大,對支護結構受力不利。

2.3.3 盆式開挖

盆式挖土是先開挖基坑中間部分土方,周圍四邊預留反壓土,待中間位置土方開挖完成或墊層、底板施工完成後再行開挖周邊土方。盆式開挖能夠有效的減少圍護墻的變形,但周邊土方不能直接外運,需集中提升後裝車外運。

深大基坑施工方法

2.4.1 明挖順作

明挖順作是指在基坑開挖時,由上向下開挖土方至設計標高後,自基底由下向上進行結構施工,當完成地下主體結構後回填基坑及恢復地面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作業面多、速度快、易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造價低等優點。因此,在場地交通和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采用。

2.4.2 蓋挖逆作

蓋挖逆作是由地面向下開挖至一定深度後,將頂部封閉,其餘的下部工程在封閉的頂蓋下進行施工的一種方法。用結構梁板代替常規順作法的臨時支撐,以平衡作用在圍護墻上的土壓力,適用於場地條件緊張,周邊環境條件復雜、環境保護要求較高等問題。

2.4.3 順逆結合

結合瞭順作法與逆作法優點,工程中常用的順逆結合施工方法有:主樓先順作、裙樓後逆作,裙樓先逆作、主樓後順作,中心順作、周邊逆作。

2.5 深大基坑工程案例

挑選天津周大福、中信城市廣場、天津和黃、平安泰達、國傢大型地震設施5種類型的代表性案例進行深大基坑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講述。

3 深大基坑明挖順作關鍵技術

【典型案例】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

位於天津濱海新區核心區,涵蓋甲級辦公、精品商業、豪華公寓、超五星級酒店等多種業態,總建築面積39萬㎡。地下4層,裙樓地上5層,塔樓地上100層,建築高度530m。

3.1 基坑工程概況

基坑長170m,寬185m,總面積2.47萬㎡;分為一期塔樓(簡稱塔樓,B1區)、一期裙樓(簡稱副樓,B2區)和二期裙樓(簡稱裙樓,A區)三個施工區域,其中A區1.07萬㎡、B1區0.56萬㎡、B2區0.84萬㎡。裙樓基底標高-23.6m;塔樓基底標高-27.7m,最深基底標高-32.3m。土方開挖總量約55萬m³。

3.2 建造難點

難點1 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差

地處天津濱海淤泥質飽水軟土地區,地下含水十分豐富;塔樓基坑最大開挖深度達到32.3m,土方開挖面穿過第一承壓水,距第二承壓水頂部僅有8.0m,基坑極易發生滲漏和坑底突湧風險。

難點2 基坑施工前期發生嚴重變形

① 中途被動接手:地連墻由其他單位先期施工完成,土方開挖至第二步。由於基坑地連墻及周邊環境變形大,部分已超過預警值,原基坑施工單位被業主終止合同。

難點2 基坑施工前期發生嚴重變形

② 基坑變形嚴重:地連墻墻頂水平位移已達25.1mm,周邊道路沉降變形已達24.8mm,基坑西側燃氣管線累計沉降量已達24.5mm 。

3.3 基坑支護體系設計

裙樓、副樓基坑采用“地連墻+4道鋼筋混凝土內支撐”支護,地連墻厚1.0m、有效深度42.0m;塔樓基坑采用“單排灌註樁+5道鋼筋混凝土環形支撐梁”支護,灌註樁Φ1200mm@1400mm。

3.4 深基坑變形綜合控制技術

3.4.1 整體支護,分倉實施

裙樓與副樓基坑之間設置800mm厚臨時地連墻進行分隔,塔樓與副樓基坑之間由環形支護灌註樁隔開,實現基坑土方分倉開挖。

基坑支護剖面圖

裙樓與塔樓區基坑先行施工、同時開挖,副樓區基坑暫緩施工,待裙樓地下結構、塔樓基礎底板施工完成後再行施工,有效減少基坑變形。

裙樓、塔樓區均采用明挖順作,副樓區采用蓋挖順作。

3.4.2 支撐優化,兼做棧橋

副樓區首道支撐全部增做封板(局部增設出土口),整體兼做棧橋,既解決瞭場內交通和場地問題,保證瞭塔樓的優先順利實施,又增加瞭基坑剛度,控制瞭基坑變形。

在南側增設兩個小的出土口,實現副樓區基坑土方多點開挖。同時,保證瞭行車路線、土方堆放、材料加工與堆放等場地。

對封板棧橋的荷載情況進行三維有限元分析,其結構變形、結構受壓、立柱壓應力均在可控范圍內。

3.4.3 抽條開挖,超前對撐

鑒於裙樓基坑西側道路、管線位移已超過預警值,充分考慮軟土基坑時空效應,采用抽條開挖,超前支撐,減少無撐暴露時間,控制變形繼續發展。

先抽條開挖對撐中間部位土方,迅速封閉對撐中間部位支撐梁;再開挖對撐兩端部位土方,采用微膨快硬混凝土,及時封閉對撐梁。

結合對撐部位調整裙樓基礎底板後澆帶位置,優先開挖A3、A5區對撐部位土方,迅速封閉對撐部位基礎底板。

3.4.4 環形支撐,島式開挖

3.4.5 對撐蓋挖,同步換撐

副樓區土方采用對撐蓋挖的方式,坑內水平倒土,棧橋垂直出土。隨土方開挖同步拆除塔樓環形豎向支撐支護樁,將地連墻荷載傳遞至塔樓支撐環梁。

3.4.6 超前轉換,整體拆除

原設計方案:兩側結構對撐在臨時地連墻上,地下結構施工完畢後,逐層向下拆除臨時地連墻並封閉水平結構。

優化方案:在後施工一側地下水平結構施工時,在臨時地連墻上開孔,貫通兩側主梁,做到超前轉換,保證基坑內力平衡。

自上而下依次拆除臨時地連墻,自下而上依次貫通水平結構,完成受力體系轉換。

3.5 深基坑滲漏綜合控制技術

基坑滲漏嚴重:監測潛水水位變化超限。

3.5.1 ECR檢測,精準定位

在地連墻的內外側設置正負極,逐級增加電壓,探測滲漏水中微弱離子的運動,對接收信號進行數據圖像處理,快速準確地確定地連墻滲漏部位。

經檢測與數據分析,判斷在檢測點位350m范圍內有一般滲漏點5個、嚴重滲漏點4個。

3.5.2 RJP加固,有效封堵

對ECR檢測出的地連墻9個滲漏點、15幅地連墻接縫采用RJP進行加固,保證瞭滲漏部位的封堵效果。

3.5.3 預埋閥管,及時封堵

土方開挖前,在所有地連墻接縫處均預埋一根袖閥管,同地連墻墻深。若開挖過程中地連墻發生變形滲漏,能在滲漏萌芽狀態,精準、及時封堵滲漏位置。

3.6 深基坑突湧綜合控制技術

塔樓基坑最大開挖深度達到32.3m,土方開挖面穿過第一承壓水,距第二承壓水頂部僅有8.0m。且水文地質為飽和軟粘土,坑底極易發生突湧。

3.6.1 旋噴帷幕,切斷聯系

開挖深度超過27.5m的深坑周邊,采用單排高壓旋噴樁作止水帷幕,切斷深坑部位與外側第二承壓水的聯系。

3.6.2 旋噴封底,控制隆起

坑中坑深度為30.8~32.3m部位,距第二承壓含水層頂部隻有8m,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整體封底加固。

3.6.3 自流減壓,控制抽降

在坑內四角及坑中坑部位設置7口減壓井,設置自流閥,自流減壓,不主動抽降承壓水。

減壓井按需分批開啟,首先開啟坑中坑的3口。通過自流閥控制水頭高度,通過管道引致水箱,有組織地抽排,減少承壓水抽降量。

3.6.4 超前築底,降低風險

借鑒疊合樓板施工原理,把底板混凝土在豎向上分兩次澆築,縮短坑底突湧高危區域的暴露時間,降低承壓水突湧風險。


註: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次僅用於分享學習,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赞(0)